第636章 大方便佛报恩经
因当地大旱,邑人祈祷无果,惹怒了陈鸾凤,他便手持竹炭刀,以雷公所忌讳的祭物“黄鱼彘肉”相和啖之。
果然,不久之后,怪云升起,天上出现大雷电,空中隐约有物出现,陈鸾凤便向此物挥刀而去,怪物落在地上,“状类熊猪”,立刻道路血流四处。
此时,天上的雷声更加猛烈,一直持续到晚上才结束。
而那位挥刀斩怪物的百姓,他家的房屋经常受到“天火”的灾难。
后来,当地百姓每逢旱情,便请陈鸾凤如法炮制,皆有云雨滂沱,如此20余年,“俗号称鸾凤为雨师”。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怪异的成分,但为我们提供了雷神形象的珍贵文献。
实际上,作为猪首人身形象的雷神,在大足并非仅此一处。
在晚唐时期雕刻的北山第9号造像作品中,正壁为千手观音,两边有大量的神众,其中也有一身在12面连鼓中的造像。
由于时间久远,虽然雕刻有些模糊,但长嘴、大耳的猪首特征仍然比较明显。
结合历史上关于雷神头像的种种记载,这应该就是猪首的雷神。
到了明清时期,大足石刻中的雷神头像基本上表现为尖嘴的猴像,且背上还有一对双翅,展现了不同时期雷神形象的演变。
————————————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
佛教经典《心地观经》中提到:“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千百劫,于多生之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子即是慈母……”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佛教对众生轮回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强调了众生在多生累劫中互为父母子女的密切联系。
与此相对,《后汉书》的“孔融传”中则有“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瓯器,寄盛其中”的说法,认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过是短暂的寄住关系。
这种观点与儒家强调的孝道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佛教常被儒道之人批评为“无君臣之义,无父子之情”。
由于在我国这块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大地上,佛教不提倡孝道的立场显然难以立足。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开始逐步将儒家的孝道观念纳入其教义体系。
到了唐代,佛教更是通过杜撰一些佛陀行孝的故事,来宣扬孝道,以适应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
这龛造像正是这种融合的体现,它通过释迦牟尼前世和今生的行孝故事,展现了佛教对孝道的重视和诠释。
造像以佛弟子阿难入城化缘为导线展开:
一日,释迦牟尼在阿閣崛山中聚众说法,弟子阿难奉命入城化缘。
在王舍城外,他遇见一位青年男子,因供养年迈失明的父母,家产已经耗尽,但他依然平担着双目失明的老父母沿街乞讨。
这位青年男子将乞讨得来的三个饼中较好的两个供给父母,而那个稍差的饼则别在腰间,留着以防下一顿没有食物时给父母充饥。
阿难正为这位青年男子的孝心所感动时,六师外道迎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