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大方便佛报恩经1
六师外道是指当时与佛教对立的六个哲学派别,他们指着这位青年男子,用讥讽的口吻对阿难说:“你老师自称有大德,却舍弃双亲,丢下妻儿不顾,独自到深山修行,实在是一位沽名钓誉之徒,还不及这位乞丐有孝心!”
他们一边诽谤释迦牟尼,一边侧目微哂,手舞足蹈,击板踏歌,表现出各种生动活泼的体态。
光头大脑、憨厚忠实的阿难听了六师外道的话后,半信半疑,神情尴尬地返回山中,向老师释迦牟尼提出了疑问:“佛家可有孝乎?”
释迦牟尼反问道:“此话非尔等之言,该从何而来?“阿难回答:“为六师外道所言。”
于是,释迦牟尼召集三千大千世界诸佛菩萨,大放五色光明,为说《大方便佛报恩经》,以正视听。
工匠师们在释迦佛像的左右两边分别刻出了释迦牟尼孝养父母的十二个本生和本行故事。
佛本身故事主要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在前世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善行和考验,这些故事深刻地体现了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其中包括: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王后和太子因国内大臣谋反而被迫逃亡。
在逃亡途中,他们所带的干粮很快耗尽,三人饥饿难忍。
国王在绝望中甚至想杀王后与太子分食,太子坚决反对,并表示愿意每天从自己身上割下三斤肉来供养父母。
为了证明自己的孝心,太子立下誓愿:如果他的心足够真诚,刀割的伤口会立即复原;否则,他将因伤口溃烂而死。
由于太子孝心至诚,他手臂上的肉割下来后立刻复原,使三人平安渡过了难关。
这位太子即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另一个故事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前世曾舍身饲虎。
当时,他看到一只母虎和几只幼虎因饥饿濒临死亡,心生悲悯,便毅然投身虎口,以自己的血肉喂养它们,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还有一个故事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前世曾化身鹦鹉,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辞辛劳地四处觅食供养父母,体现了深厚的孝道。
此外,还有一个故事讲述了释迦牟尼佛前世为了救治病重的父母,不惜剜出自己的眼睛,抽取骨髓作为药物,展现了他无私的奉献精神。
佛传故事则记录了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后的生平事迹,这些故事同样充满了智慧和慈悲:
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大王病重时,释迦牟尼佛闻讯立即赶到父亲身边,以佛光照耀父亲,使其病痛减轻,最终吉祥入灭。
这个故事展现了释迦牟尼佛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和慈悲心怀。
净饭王逝世后,按照当时的习俗,许多人希望能够抬棺。
然而,释迦牟尼佛为了劝导众生行孝,亲自为父王抬棺,并以香木火焚之,收骨建塔供养,以尽人子之道。
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释迦牟尼佛的孝道,也传达了佛教对生死轮回的深刻理解。
由于石刻岩面的限制,工匠师们在雕刻每一个故事时,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典型情节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