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锁定朱标,朱元璋慌了

第21章 无异于自取灭亡

  次日,朝堂。

  朱元璋端坐龙椅,目光如炬,扫视着阶下群臣,缓缓开口,让群臣商议陆铭军职由后人世袭之事。

  兵部尚书唐铎心中一紧,昨夜太子曾派朱同到唐府密谈此事。

  此事归兵部管辖,他只得硬着头皮启奏:“陆铭昔日为陛下身边副将,按例,陆澜可授予指挥使一职。”

  话音落下,他偷偷抬头,瞥了眼朱元璋的神色,后背早已被冷汗浸湿,生怕自己会触怒龙颜,又担心没顺遂太子心意。

  朱标见时机已到,连忙出列,眼中满是恳切:“父皇,儿臣与陆澜相识,此子足智多谋,恳请安排他入东宫任职。”

  他满心期待能将陆澜收归麾下,却又担心会引起父皇的怀疑,这是壮大东宫势力。

  对上父皇审视的目光,他心中不由得有些发虚。

  朱元璋盯着朱标,心中顿生警觉。

  联想到陆家那座奢华至极的说书场,太子多次出入的身影,一个可怕的猜测在他心底滋生:

  会不会,陆家耗费巨资建造说书场,就是为了结交太子。

  以陆亨的老谋深算,完全有可能布下这般长远的局!

  这个想法一旦冒出,让他愈发坚定了要将陆澜调离京师的决心。

  他沉声道:“朕知陆澜是年轻一辈的翘楚,但欠缺历练,放任外地,可培养成我大明未来的优秀将领。诸位,意下如何?”

  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

  皇上又与太子杠上了,他们哪敢说话?

  朱标自是不轻易放弃,进言道:“父皇,儿臣于陆澜说书中,学到诸多治国之道。我朝不缺武将,依儿臣之见,留陆澜在京任文官,方能尽其才。”

  他满心焦急,只想把陆澜留在身边。

  却不知自己的坚持,反而更坚定了父皇要将陆澜逐出京师的念头

  朱元璋见群臣都默不作声,装聋作哑,心中愈发不悦,语气冰冷:“陆澜承袭陆铭的军职,此事朕已决断。调任卫所,培养其成为文武全才,有何不可?”

  说罢,他望向唐铎,眼神锐利如鹰,“近来可有新增卫所?”

  唐铎偷偷看了眼朱标,心中暗自叫苦,无奈道:“启禀陛下,今年初,前军都督府设立浮山寨备御千户所,以抵御倭寇海上来袭。近日,徐都督上书,奏请将浮山所升格为鳌山卫,兵部正在审议。”

  他心中忐忑,不知该如何应对这般复杂的局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得罪了皇上或太子。

  徐都督即徐达之子徐辉祖,任前军都督府左都督,此时尚未袭爵。

  浮山、鳌山,均位于山东沿海地区(今青岛市)。

  朱元璋眼睛一亮,当即决断:“准设鳌山卫,命陆澜任指挥使,如何?”

  唐铎闻言,双手微微颤抖,额头上渗出细密汗珠,垂首不敢应答。

  他心中慌乱无比,不知该如何回应。

  回答好,得罪太子,回答不好,得罪皇上。

  朱标急忙启奏:“不可!浮山常受倭寇侵扰,陆澜无领军经历,恐难以胜任。凡事需循序渐进,儿臣提议,可先让他到左军都督府效力,熟习兵事。”

  这是他昨晚与李景隆、朱同反复商议的备用之策,退让一步,希望能留下陆澜。

  左军都督府设在京师,由李景隆掌控,一切好安排。

  朱元璋毫不退让,反驳道:“兵法之道,实战为上。想当年,朕与中山王、开平王等人,皆出身农家,未曾学过兵事,不也从战争中成长?”

  他在心底暗自较劲,无论如何,今日都要将陆澜打发去山东,断了他与太子的密切联系。

  朱标仍不死心,据理力争:“彼时条件有限,如今既有条件,何不让其先学兵事,再赴地方任职?”

  可朱元璋根本听不进去,坚持认为,上前线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父子二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朝堂上的气氛剑拔弩张,群臣如履薄冰,左右为难,生怕一个不慎,就被卷入这场纷争之中。

  争论间。

  朱元璋猛地起身,狠狠一拍案桌,怒喝道:“唐尚书,你意下如何?”

  唐铎吓得打了一个哆嗦,全身止不住地颤抖,慌张道:“陛下......此事陛下与太子所言皆有理,微臣恳请,明日再议。”

  他只想赶紧避开这棘手的局面,免得成为皇上和太子怒火发泄的对象。

  朱元璋冷哼一声,拂袖而去:“明日再议,退朝!”

  回到后宫。

  朱元璋越想越气,心中满是失望与愤怒。

  太子竟在朝堂上与自己争执不休,难不成被陆澜迷惑了心智?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

  此事必须速战速决,当即命人下诏。

  ......

  下午申时,陆家货铺后院。

  陆澜与解缙在树下品茶闲聊,闲适惬意。

  解缙对于陆澜世袭军职之事,虽感意外,却也觉得理所当然,毕竟陆澜是功勋子孙。

  可他心中难免泛起酸涩与羡慕。

  自己寒窗苦读十余年,十八岁夺得江西乡试解元,进京参加礼部会试,勇夺第七名。

  但参加殿试,仅获三甲第十名,赐同进士出身。

  按明初制度,庶吉士从殿试一甲、二甲进士中选取,解缙为三甲进士,本无此机会。

  而朱元璋为培养储备人才,更注重实际才能,于洪武十八年首设“进士观政”制度。

  解缙殿试时锋芒毕露,虽引起争议,却投合了朱元璋提拔寒门才俊的意图,因而被破格授予中书庶吉士。

  解缙看着陆澜,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

  这个与自己还小一岁之人,自幼不学无术,没经过寒窗苦读,却凭父辈的恩荫,轻易成为正三品的指挥使。

  人与人的差别,怎这般大?

  陆澜见解缙叹气,惊问缘由。

  解缙也不隐瞒,苦笑道:“方才想到你我的际遇,不禁心生叹息而已。你如今是正三品指挥使了,而我,连品级都未有。”

  陆澜顿时明白他心中所想。

  解缙虽被破格授予的中书庶吉士,但这仅仅是一个职位,而不是官职,没有品级。

  相当于后世的实习生。

  然而,解缙只是看到功勋子孙的风光,哪能理解其中的凶险?

  朱元璋大力清算开国功臣,功勋的家族,被其杀掉七七八八。

  当然,洪武朝的官员,也好不到哪去。

  陆澜心中暗叹,却面色如常,拍拍解缙的肩膀,笑道:“解兄才华横溢,前程锦绣,当下正处于起步初期,何必在意?”

  史书记载,解缙稍后被任命为翰林待诏(从九品),很快便升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后来更成为永乐朝的内阁首辅。

  解缙心中一暖,用力握住陆澜双手:“好兄弟,苟富贵,勿相忘!”

  二人相视而笑。

  这时,管家陆添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公子,快!快去前院接圣旨!”

  陆澜大惊,心中满是疑惑,不知为何突然会有圣旨。

  解缙却满脸喜色,认定是皇上册封陆澜世袭军职的旨意。

  他一把拉住呆在原地的陆澜,就往前院赶去,一路上,细说接圣旨的礼仪流程。

  前院正中,摆放着香案。

  陆澜衣冠整洁,面北跪拜。

  宣旨人礼部贾侍郎南向而立,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陆澜凝神细听,乃朱元璋列举叔父陆铭功绩,命其后人陆澜世袭军职,任命为鳌山卫指挥使,令明日到兵部报到,克日上任。

  陆澜内心惊骇万分,昨晚太子不是说会任职东宫吗?

  怎朱元璋突然下诏派他去山东?

  此时距离李善长案发,已不足两年,这个节骨眼,他真的不能离开京师!

  他还没有彻底取得太子朱标的信任。

  此刻离开京师,无异于自取灭亡!

  经贾侍郎再三提示,陆澜方回过神来,声音颤抖着高呼:“臣领旨谢恩!”

  陆澜将圣旨供奉于香案后,贾侍郎这才上前,笑嘻嘻说着恭维话。

  对于陆澜刚才的失态,他并不觉得意外,年轻人骤得重任,难免如此。

  他当然也不敢得罪陆澜。

  陆澜乃定远侯嫡孙,功勋子孙,而且尚不足二十,便与自己品秩相同。

  而且,陆澜那是世袭军职,日后立下军功,便能加官进爵。

  陆澜茫然应付着贾侍郎。

  此刻,他的心里,尽是惊慌和疑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