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锁定朱标,朱元璋慌了

第24章 遇事不决,可问春风

  陆澜回想起,昨晚说完书后,走去雅间。

  朱标等人却没来听书。

  这是朱标第一次缺席,想必是因蓝玉之事,无法分身。

  他走向兑字号雅间,在长廊却被数名大汉拦住。

  解缙又与那老者和中年人在听书。

  此前,陆澜多次试探,但解缙都没说出这两人的身份。

  刚才,他一见蒋瓛那络腮胡子,便与兑甲号那中年人联系起来。

  那中年人最显著的特征,是一脸络腮胡子。

  如果兑甲号的中年人是蒋瓛,那个老者,呼之欲出。

  必是朱元璋。

  否则,进场退场又何须如此神秘?

  他想起昨天解缙焦急的样子,并强拉他去东宫找太子,那么,解缙必将此事告知朱元璋。

  既然朱元璋明知他因太子的安排,没去兵部报到,为何今日又以抗旨之罪,将他下狱?

  杀鸡儆猴?

  自己是那只可怜的鸡?

  这时,蒋瓛沉声问道:“陆指挥使,想好了吗?”

  陆澜抬头,将太子让他静候通知之事道出。

  他心中笃定,朱元璋必知实情,那自己也无隐瞒的必要。

  听罢,蒋瓛点了点头。

  这陆澜,算他老实,昨晚解缙已经将此事奏报皇上。

  皇上今早突然下令将陆澜下狱,但又要求善待,他不知所以,唯有将陆澜安置于此“雅间”。

  方才,皇上命他前来问话。

  蒋瓛道:“此话,乃皇上问你,问话完毕。”

  随后,他看着陆澜,又道:“陆指挥使,本将尚有话询问。”

  陆澜暗吃一惊,却神色自若应道:“都指挥使,请问。”

  “偌大的书场,为何你站在中央说话,众人皆能听清声音?”

  这是皇上之前问他的,他找了许多建造书场的工匠询问。

  那些工匠都是负责其中一道工序的,各执一词,皆不得要领。

  故今日借此机会,直接询问陆澜。

  陆澜一怔,这锦衣卫都指挥使,怎会对建造书场的技术感兴趣?

  这又不是什么绝密技术,说了也无妨。

  是时候要让古人感受一些现代知识了。

  首先,建造书场时,采用了建筑声学设计。

  屋顶是穹顶设计,内壁为凹面反射结构,利用回音壁原理,将声波反射聚焦。

  墙壁采用夯土,表面略微粗糙以扩散声波,避免回声杂乱。

  听众席采用阶梯式抬升,后排高于前排,减少前排观众对声音的阻挡。

  其次,制造一套明朝版音响系统。

  书场中央向四周辐射十六根薄壁青铜管,延伸至听众区上方。

  铜管末端分叉为多个可调方向的牵牛花状青铜喇叭口。

  书场中央区域下方,埋设了八个陶制大瓮,瓮口朝向铜管根部。

  瓮内悬挂铜片,增强高频反射,且瓮体半埋于湿沙层中保持恒温,稳定声波传导。

  在墙面上安装许多可调节的松木共振板,可通过移动配重块,改变共振频率。

  蒋瓛双目圆睁,惊愕地看着陆澜,脑海一团浆糊。

  陆澜心中暗笑,这么多现代专业名词,这古人听得懂才怪!

  好一会,蒋瓛方定下神,他吞了口唾沫,问道:

  “正值炎夏,为何书场如此清凉?”

  陆澜只得耐心解释:

  建造说书场时,其地下和墙壁都安装了通风管道。

  说书场旁边的房屋,深挖了八口水井,并以硝石,制造了不少冰块。

  这些冰块和凉水,会在密闭的屋子里,散发冰凉的空气。

  晚上,利用风车系统,将这些冷空气通过管道吹进书场内。

  蒋瓛震惊道:“陆指挥使,你会制造冰块?”

  陆澜道:“这有何难?”

  这对现代人不是难事,会点化学知识便会。

  见蒋瓛惊讶且不相信的神情,他接着说道:“都指挥使,你大可带人去书场检查。”

  蒋瓛心中惊骇不已,难怪太子对此人青睐有加,果真博学多才。

  如今连皇上对此人,也态度不明。

  他不敢得罪。

  遂抱拳道:“本将定会查个明白。陆指挥使,告辞!”

  ......

  皇宫,谨身殿。

  朱标呆坐殿中,焦急等待。

  刚才,他收到陆澜因抗旨被下狱的消息,大吃一惊。

  昨日,他已派人通知兵部,待其与皇上商议之后,才确定陆澜是否到兵部报到。

  岂料,今日父皇竟以抗旨罪名,将陆澜下狱。

  常升、李景隆及朱同等人,纷纷劝说他营救陆澜。

  朱标却犹豫不决。

  父皇专横独断,定下陆澜抗旨大罪,恐难以劝说。

  而且,蓝玉毁关之事,他还要找父皇求情。

  接连两件事都要父皇改变主意,难度太大。

  凡事都要分清轻重,有所取舍。

  朱同劝道:“昨日,我等为蓝大将军之事,惊惶不已,直至常弟带来陆澜之话,我等方稍为安心,并确定应对之策。”

  “遇事不决,可问春风。太子,陆澜就是您的春风!”

  朱同此言,顿时让朱标有了决断,马上进宫求见父皇。

  太监领他在谨身殿等候。

  苦等了大半时辰,朱元璋才姗姗而来。

  朱标一见父皇,便迫不及待为陆澜求情,表明是自己让陆澜暂且别去兵部报到,且已知会兵部。

  朱元璋神情严肃。

  此中缘由,昨晚解缙已奏报,今日他权衡再三,决定将陆澜下狱。

  目的有二:

  其一,借机警告太子,教育太子。

  近来,太子屡屡顶撞,令他大为恼火。

  太子越维护陆澜,他定要将其处置,以警示太子,天下还是他老朱说了算。

  太子过于仁厚,他便是要教育太子,为君者,不可有私人感情,不可意气用事。

  其二,挫挫陆澜的锐气,令其认清事实,不可行差踏错。

  陆澜身份特殊,是李善长的孙女婿,前来京师,动机不明。

  尽管解缙说了陆澜前来京师的目的,但他始终将信将疑。

  他虽欣赏陆澜的才能,却不打算留在京师重用,而是外放山东,慢慢考察。

  如果陆澜有才,且无不良动机,那以后太子登基后,一纸调令,便能回京效力。

  朱元璋横了朱标一眼,冷冷道:“陆澜抗旨,事实确凿!”

  朱标急得额头冒汗,再三解释,并跪下为陆澜求情。

  “够了!”

  朱元璋恼怒打断了他,随即细数朱标近来的过错。

  朱标伏在地上,浑身颤抖。

  最后,朱元璋直接说出将陆澜下狱的原因。

  听到父皇只是为了教育他和警示陆澜,朱标这才松了口气。

  抗旨是大罪,若父皇杀了陆澜,他也无能为力。

  他此次前来劝谏,就是想保住陆澜的性命。

  至于陆澜是留在京师还是外放山东,已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了。

  留得青山在。

  正如父皇所说,陆澜尚且年轻,外放历练,将来更有发展。

  他恭敬道:“儿臣受教了。父皇目光长远,非儿臣所能及。”

  朱元璋示意他起身,道:“标儿,你自幼便受良好教育,朕就是要将你培养成一名杰出的皇帝。此道漫长,你尚要勤加努力!”

  朱标行礼称是。

  随后,他问道:“父皇,那陆澜要关押多久?”

  “且关押十日八日,让其深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