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开局锁定朱标,朱元璋慌了

第22章 此事骇人听闻

  当晚,乾甲号雅间。

  气氛压抑。

  良久,李景隆才喃喃道:“今日早朝,皇上明明说明日再议,为何下午突然下诏?”

  朱标脸色沉重,默不作声。

  他下午接报,父皇下诏,任命陆澜为鳌山卫指挥使,他脑中“嗡”的一声,满心都是震惊与惶惑。

  他急忙进宫求见父皇,却被拒之门外。

  太监说皇上身体有恙,有事明日再说。

  他心里顿时暗觉不妙。

  看来,父皇已决意派陆澜到山东为官。

  常升坐在陆澜身边,面上带着安抚的笑意,心中却也有些忐忑。

  他拍着陆澜肩膀,宽慰道:“陆弟不必担心,明日太子必可将你留在京师。”

  他希望太子真有回天之力,毕竟他也不舍陆澜离开,更不舍那精彩的故事戛然而止。

  陆澜黯然神伤。

  通过今日之事,他终于看清事实,朱元璋的决心坚如磐石,连太子也难以动摇。

  他满心忧虑,李善长案发后,陆家若被牵连,是否也会陷入今日这般困境?

  这一刻,他深刻意识到,仅将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远远不够。

  自己还需采取其他行动,比如,设法让皇上惜才,或是与李家彻底划清界限。

  但前路茫茫,他一时也不知该如何着手。

  他看了一眼朱同,强打起精神说道:“皇上让我世袭军职,是对陆家的恩宠,派我去山东历练,我自是感恩。然而,我在京师的说书只讲了一半,未能说完全书,实在遗憾。”

  话虽如此,可那遗憾背后,更多的是对李善长案发后陆家的担忧。

  众人默然无语。

  他们想留陆澜在京师,既欣赏其才华,也存着私心。

  那精彩的三国故事才听到一半,突然没了,心里空落落的,满是怅然若失。

  陆澜叹道:“如今才讲到赤壁之战,之后还有刘备定西川、汉中之战、襄樊大战、夷陵之战,尤其是诸葛亮治蜀之策,实在精彩。”

  他说这话时,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尚未讲述的精彩情节,心中满是无奈与不甘。

  朱标一听,心中激动不已,那些正是他迫切想听的故事。

  可看着陆澜,他心中又涌起浓浓的愧疚。

  自己一直对陆澜隐瞒身份。

  当初他对陆澜的出现,心存怀疑。

  经过三个月的交往,他已了解陆澜逃婚的缘由,且陆澜还出谋划策救下常茂,心中的疑虑早已消散。

  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时机说出实情。

  他心中暗自盘算,也罢,待明日劝谏父皇留下陆澜后,再坦白真相也不迟。

  想到此处,他偷偷向朱同示意。

  朱同会意,便再三劝慰陆澜,让其不必惊慌。

  明日在朝堂之上,定会全力劝说皇上收回成命。

  还让陆澜明日不必去兵部报到,静候通知便可。

  ......

  翌日,朝堂。

  朱元璋刚刚坐定,朱标便出列启奏,心中满是忐忑与期待:“父皇,儿臣听闻,昨已下诏命陆澜任职山东?不是说今日再议吗?”

  朱元璋不耐烦地翻了个白眼:“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

  朱标心中一沉,却仍不甘心,说道:“儿臣想留陆澜在京师,实有私心。这几个月来,儿臣每晚在书场听书,受益良多。如今,三国故事才讲了一半,若能留陆澜半年,此书便可说完。”

  朝中群臣窃窃私语。

  在娱乐匮乏的当下,他们每晚都去书场听书,早已成了习惯。

  若陆澜去山东任职,以后晚上便少了这个放松的好去处。

  众人心中皆是不舍,却又不敢公然违抗圣意。

  朱元璋心中也感慨万分。

  这些日子,他他同样每晚在书场听书,沉迷于精彩的三国故事。

  但陆澜留在京师,总让他心有不安,总觉得这年轻人高深莫测,不知是否会生出什么变数。

  国事面前,私事皆可抛。

  他故作不悦道:“如今陆澜已是朝廷三品指挥使,岂能再做低贱的说书人?”

  朝廷没有禁止官员兼职,但说书人这职业实在低贱,官员都要顾及颜面。

  朱标争辩道:“之前陆澜身为功勋子弟,不也从事说书?说书只是他的喜好,并无大碍。”

  他本就爱听书,从不觉得这职业低贱,此刻更希望以此说服父皇,留下陆澜。

  朱元璋恼火道:“太子,你身为一国储君,岂可玩物丧志?”

  太子沉迷听书,以致国事私事不分,令他极为生气。

  朱标委屈得眼眶发红,心中满是不忿:“儿臣这是学历史,从书中学习古代先贤的治国之道,听书不过是一种方式,并非玩物丧志。”

  对他而言,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听书正是他最喜爱的一种。

  曹国公李景隆出列启奏:“臣为太子作证,太子每晚听书后,必读《三国志》及《资治通鉴》等史书,得益甚多。”

  他心中打鼓,不知此举能否帮到太子,会不会触怒龙颜。

  群臣见有人带头,便纷纷附议。

  朱元璋恼怒不已,正要斥责,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匆匆而入,呈上一份奏折。

  朱元璋打开一看,顿时勃然大怒。

  这是一封弹劾蓝玉的奏折。

  蓝玉班师回朝,深夜抵达喜峰关(今河北迁西县境内)。

  喜峰关是蓟镇防线枢纽,明朝“九边”防御体系的重要节点。

  边关守将不敢开门。

  按照朝廷规定,边关城门夜间不得擅开,需次日验明身份后,方可放行。

  蓝玉大怒,竟命士兵攻城,甚至下令炮轰城门。

  守军将士不敢抵抗,又不敢违反规定,只得任由其进攻。

  不久,蓝玉的军队便攻破城门,冲入城中。

  蓝玉恼怒之下,欲下令诛杀边关守将,幸得左右再三劝阻,才改为鞭打一顿。

  朱元璋起身,将奏折掷于朱标面前,怒喝:“太子,你看此事如何处置!”

  朱标拾起奏折,一看,顿时冷汗直冒,心中一片混乱。

  之前,不是去信让蓝玉收敛性情了吗?

  他这是怎么回事?

  竟带兵攻打自家的边关?

  这一刻,他心里尽是失望与焦虑,不知该如何是好。

  朱元璋冷笑一声,命太监当场宣读奏折。

  群臣听闻,群情激愤。

  这是大明建国以来,一大怪事,自家的边防要塞,竟然被自己的军队攻破?

  如此怪事,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兵部尚书唐铎启奏:“此事骇人听闻,必须严惩!”

  他身为兵部主官,生怕此事牵连到自己,顾不上太子与蓝玉的关系,率先表态,只为撇清责任。

  众臣纷纷附和。

  朱标渐渐回过神来,看着官员们义愤填膺的模样,心中满是苦涩。

  蓝玉上次惹的事还没解决,如今又闯下大祸。

  帮他吧,实在无从下手。

  不帮吧,又心有不甘。

  蓝玉是前太子妃的舅舅,与自己交情深厚,父皇也有意将其栽培,以便日后辅助自己稳固天下。

  此时,曹国公李景隆启奏:“陛下,这份奏折或许只是一面之词,蓝大将军或许另有隐情。可否等他回京后调查清楚,再做定夺?”

  朱标一听,仿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急忙附和。

  众官员见太子出面维护蓝玉,便不再多言。

  朱元璋见状,猛地起身,双手按在案几上,冷冷扫视众人。

  朝堂瞬间鸦雀无声。

  朱标看着父皇冰冷的眼神,心中充满恐惧。

  半晌,朱元璋冷声道:“上次蓝玉僭越礼制、掠夺珍宝、焚毁北元宫殿,朕念及他有功,暂未追究。

  没想到,这反而助长了他的戾气,竟敢纵兵攻破自家边关?若不严惩,他蓝玉岂不是敢带兵攻打京师?”

  此言一出,众人脸色骤变。

  朱标面色煞白,双腿发软,父皇这话,几乎已给蓝玉判了死刑。

  他满心悲戚与绝望,却又无力改变什么。

  难道,蓝玉真的逃脱不了“英年早逝”的预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