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我在北大教考古

第35章 大佬们都抢着邀请我做报告

我在北大教考古 莫鞑 3715 2025-05-04 10:12

  这事太大,他们地质所的领导没有过来,他们做不了主,没法跟吴佂镒一样现场拍板决定合作事宜。

  只能赶回去找领导。

  希望能够未来能够促成跟北大考古教研室的合作,哦,不对,确切地来说,是促成跟苏亦本人的合作。

  见到周坤叔匆忙离去,孙香君笑道,“你啊,还真的敢想敢干,这一会,估计老周他们未来都睡不着了。”

  苏亦笑,“我是无知无畏。”

  对此,孙香君是认同的,还说道,“一般来说,这种创建学科的事情,我们这些晚辈是不轻易提起来的,一般都是在行业大会上,由前辈主动提出来。因为任何一个新兴学科的建立,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这种事情,只有有声望的老前辈才能够有号召力。比如,你说的植物考古,如果是你们北大苏秉崎先生去推广,没有问题,由我们植物所的吴所长去推广也没有问题,但是仅仅是由咱们两个的微薄力量是不行的。”

  苏亦说,“这么说来,还真是我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孙香君突然笑道,“以前光凭咱俩肯定是不够分量的,但是谁让你这个小家伙争气呢。弄出那么大的成果,再加上有我们植物所配合,这个分量足够了。至于,地质所那边嘛,就看老周他们是否争气了。”

  说到这里,她笑得非常开心。

  苏亦疑惑,“孙老师,想到啥,这么开心?”

  孙香君说,“想到老周他们啊,估计你提出来的‘环境考古’,对于他们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吧。他们的现在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支撑去创建这个分支领域,想去推广嘛,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有分量的学科带头人,偏偏他们非常看好你的潜力,又不能不当回事,可真要让他们等你成长起来,又等不了。同时,又担心我再一次跳出来摘桃子,此刻,肯定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呢。”

  苏亦咂舌,他还真没想到这些弯弯绕绕呢。

  看来自己太单纯了。

  只能感慨道,“孙老师,你们大人的世界,好复杂!”

  噗嗤!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你还是一个孩子!”

  话虽如此,但是苏亦并不担心,周坤叔找不到有分量的老前辈站出来支持他们创建“环境考古”。

  根据他的了解,周坤叔跟他们北大的侯仁之先生关系非常好。

  考古学跟地质学关系密切,实际上,跟历史地理关系更加密切。同样,地质学跟历史地理关系也非常密切。

  这个时期的学科建设还没有那么完善,但是地理学大体来说分为人文地理跟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属于人文地理,而周坤叔研究的领域这是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孢粉分析。

  而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就是冰川、海平面变化等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近期地质事件。

  考古学跟第四纪地质学之间,有一个历史地理做桥梁,想要推动“环境考古”的学科创建,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来侯仁之先生摇旗呐喊,那么事情就差不多干成一半了,剩下的,就看有没有重量级的学术成果发表出来了。

  至于苏亦为啥会在这个时候,提出“环境考古”的概念,也不是他不自量力,更不是他不知道天高地厚。

  而是他已经烦了现在的考古学科建设环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之下,去推一把,没有什么不好的,再说,成为各个分支学科的奠基人,也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

  这种可以留名考古学史的事情,不干就是傻子。

  实际上,今天还在等着苏亦的人,并非只有植物所跟地质所的人,还有北钢冶金史组的丘良辉跟北农农史研究室的王毓湖。

  等周坤叔跟他的另外同事离开,两位先生联袂而来。

  一到苏亦的跟前,两位先生就跟苏亦道喜,王毓湖先生更是直接说道:“今天的报告是我这些年来,听到最有意义的报告会了,没有之一。”

  老先生给予他非常大的肯定。

  对于老先生,苏亦还是非常尊敬的。

  “王先生好,很抱歉没能去北农拜访您,主要是这段时间太忙了。”

  他之前在广东博物馆实习,通过师兄杨式庭介绍认识梁嘉勉先生。在他之前写关于稻作起源论文的过程之中,梁嘉勉先生给予非常大的文献支持。

  同样,在他返回京城的时候,老先生生怕他写文章受限于文献资料,又给他写介绍信,让他有时间去拜访北农的王毓湖教授。

  奈何,他这段时间分身乏术,一直在整理仙人洞遗址的发掘成果,不是在写论文就是在写论文的路上,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北农。

  没有想到他还没有去拜访人家,对方就被北大的师长邀请过来听他报告了。

  王毓湖笑道,“知道你忙,之材兄前些日子来信,还信中提及你,说你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少年俊才。甚至还说你未来的成就不亚于你们新会梁陈二公。我当时是不信的,只是今天见到你,却不得不信了。”

  苏亦汗颜,“小子愚钝,恐怕要辜负诸位师长的抬爱了。”

  好家伙,这些老先生们平时通信都在聊什么啊。

  他何德何能堪比梁启超陈垣两位先生。

  他的话,却惹得老先生哈哈大笑。

  王毓湖过来除了跟他打照面之外,也有正事相商。

  “我听说,你打算跟赣博那边推广农业考古的创建,确有这事吗?”

  涉及到这种严肃的话题,对面又是农史权威,苏亦谦虚道,“实际上,谈不上推动,就是去年得知嘉勉先生有创办《农史研究》期刊的打算。就曾经提及农史研究跟考古学的结合问题,然后我就提出用农业考古这个概念是否合适。没有想到嘉勉先生很赞同这个说法。甚至,后来我跟赣博的陈文骅先生推动仙人洞遗址的发掘,就提及这个说法。然后我们两人就开玩笑说,仙人洞遗址的发掘,应该算是我们打响农业考古的第一枪了。但实际上农业考古这个概念也只是空中楼阁,现在还没有创建的基石。”

  王毓湖笑道,“那么从今往后,你们的基石就有了,以后在农业考古方面,你不仅可以跟赣博合作,同样也可以跟我们北农合作的嘛!”

  这话一出来,周围众人的脸色都有些诧异。

  老先生这句话,就已经表明他的态度了。

  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后,王毓湖又道,“你今天的报告,非常好。所以我希望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到我们北农也做一场报告。”

  这个邀请多少让苏亦有些意外,有些不确定道,“这个合适吗?”

  王毓湖道,“有什么不合适,你都能够在北大做报告了,在北农还做不得吗?这个方面你不要有顾虑,我先征求你的意见,如果你不反对的话,我一会儿就去跟你们考古教研室两位主任商定这件事。”

  “那我听从诸位师长的安排!”

  他有啥好反对的。

  高校之间学术交流是非常正常的行为。

  人家看得起你才邀请你做报告,不然,他想过去北农做报告,人家还不一定搭理呢。

  实际上,要过来邀请他去做报告的人,也不仅仅有王毓湖,北钢冶金史组的邱良辉也对他发出邀请。

  “今天苏亦同学的报告,同样也让我本人受益匪浅,因此,我也冒昧发出邀请,希望苏亦同学能够去我们钢院做一场报告。”

  对此,苏亦也问出同样的问题,“这个合适吗?毕竟我们……”

  他还没说完,丘良辉就笑道,“自然合适,再合适不过了,你今天的报告,可不仅仅有稻作起源,同样也有考古科技啊。我觉得没有哪一个兄弟院校比我们钢院更加合适邀请你去做报告了。”

  说着,他笑道,“苏亦在农院讲农业考古,也可以到我们钢院讲科技考古嘛,两者不冲突,可不能厚此薄彼啊!”

  这话一出来,旁边的王毓湖就笑道,“小丘,你对苏亦答应去我们农院做报告,意见很大啊。”

  丘良辉连忙解释,“毓湖先生,可不要误会,我就这么一说,当不得真当不得真。我就是沾了您老的光,才敢对苏亦同学发出邀请,不然都不好意思主动叨扰苏亦同学。”

  这个时候,孙香君道,“好事成双嘛,既然两位先生都发出邀请,苏亦,你可不能看不起我们植物所啊,到时候,也希望你能够到所里给我们做一次报告。”

  “对对,不仅要去植物所,还需要到我们考古所做报告,作为我们考古领域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不去我们考古所做报告,怎么能行!”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安之敏的陪同之下,考古所的牛副所长也走过来了。

  一过来,就直奔主题,直接对苏亦发出邀请。

  不仅如此,一来就给他一顶“高帽”,直接给他安上青年一代领军人物的头衔。

  这话也就只有资格高的牛副所长能讲,在这种公开的场合,别人但凡说出这样的话都不合适。

  这个时候,苏亦下意识望向旁边的安之敏,宿柏先生跟苏秉琦先生不在身边,他只好跟对方求援了。

  对方对他笑了笑,然后露出一个鼓励的眼神。

  这种情况之下,苏亦哪里还有拒绝的道理,只能答应下来了。

  一下子,就收获了四场学术报告,顿时,苏亦都感觉自己分身乏术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