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我在北大教考古

第34章 环境考古(求追读)

我在北大教考古 莫鞑 3888 2025-05-04 10:12

  报告会结束,学生散场,部分领导也散场。

  然而,对于苏亦来说,事情到了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

  提问环节,校外来宾没有问题,不代表他们真的没有,他们有部分人是在会后等着苏亦呢。

  因此,报告会结束,大家再次移步文史楼二楼——考古教研室!

  人数太多,把不大的办公室,挤得满满当当。

  作为合作方的植物所副所长,吴佂镒第一个对苏亦发出邀请。

  “既然苏亦同学跟我们孙研究员已经有了这么良好的合作关系了,那么未来咱们就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争取在植物与考古结合这个领域上做出更多的成果!”

  吴所长还是很谨慎,并没有称呼“植物考古”,但谁都看得出来,他对这个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

  苏亦假装听不懂,求助似的望向苏秉崎跟宿柏两位先生。

  苏秉崎笑道,“感谢吴所长,对于我们考古教研室的信任,未来咱们两个单位必定会加强这个方面的合作。到时候,还希望你们能够多多提携苏亦这个臭小子。”

  吴佂镒道,“经过苏亦同学的探索,我才知道植物学技术在考古领域,也是大有可为的嘛,确实拓宽了我们的认知视野,给不同学科的合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说着,他又望向宿柏,“名师出高徒啊!”

  宿柏谦虚,“哪里,哪里!”

  两位师长在跟吴佂镒谈合作。

  苏亦也没有闲着,他也在跟孙香君聊天。

  这时,孙香君说,“吴所长,对于你的稻作起源‘华南说’是非常支持的。”

  见到苏亦疑惑,她补充道,“1964年,在京城召开的亚洲科学讨论会上,吴所长就曾提出‘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观点及‘在北纬 20°~40°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和印度支那地区是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也是北美洲和欧洲等北温带植物区系的发源地’的论断。因此,他认为,你的稻作起源‘华南说’跟他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常赞同你在这个方面继续探索。”

  苏亦恍然。

  原来还有这样的渊源。

  不过对于吴佂镒《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这一篇文章,他也不陌生,他写论文之前,就曾经阅读过。

  可以说,对方提出“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观点及相关论断,对研究中国植物区系起源与演化以及古代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环境考古学从植物学角度探讨古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只是没有想到对方竟然认同稻作起源“华南说”这个观点。

  孙香君笑道,“有了吴所长的支持,你想要推广植物考古的概念,应该会事半功倍了。”

  现场的来宾之中,也就是孙香君对于他的野心最为清楚,知道他一直想要推广“植物考古”的概念,现在有吴所长的支持,也算是让他得偿所愿。

  苏亦也不否认,而是笑道,“这一切都归功于,孙老师您的帮助,要没有您的帮助,我连论文都发表不了呢!”

  “小滑头!”

  孙香君笑骂道,她才不相信苏亦的鬼话。

  以她对这小子的了解,就算没有她帮忙,对方也肯定会去找地质所的周坤叔,毕竟国内能够做孢粉分析的又不是只有她。

  说着,她望向苏亦,“正好有机会,我介绍周老师给你认识,人家也对你仰慕已久了!”

  对此,苏亦也不拒绝,对方是国内第一个把孢粉分析运用到考古学的学者,前世,更是中国环境考古的奠基人,这样一位学术大牛,他正愁着没有机会认识对方呢。

  现在周坤叔都被邀请过来听他的报告,会后,还没有选择离去,就说明对方也想跟他交流。

  要不是,他正在跟植物所这边聊天,人家说不定就要过来攀谈了。

  现在有孙香君充当中间人,再合适不过。

  “周老师,人我给你带过来了。”

  “太感谢孙老师了。”

  孙香君跟周坤叔两人是同行,又是中科院系统的,彼此关系很熟络,说话也没有太多客气。

  苏亦跟周坤叔不熟悉,但是仗着年纪小,也没有太见外,顺着孙香君的话,就说道,“周老师您好,久仰大名,今日终于见到您了。”

  “苏亦同学,太客气了,刚才一直想跟你单独聊一聊,但始终没有找到机会,只能拜托孙老师当中间人。”

  说着,又给苏亦介绍他身边的叶永应跟严复华两位同事。

  他们都是地质所第四纪孢粉分析实验室的同僚,因此,都对苏亦这次仙人洞遗址的发掘成果充满兴趣。

  希望能够跟他这个作者有交谈的机会。

  苏亦抱歉道,“今天人太多了,有些兼顾不过来,希望周老师不要见怪。”

  “理解,理解。”

  周坤叔说着,感慨起来,“真的是百闻不如一见啊,之前看到你的文章,我跟我的同事都以为你是北大考古专业新来的老师,还纳闷考古圈内怎么会突然多出来一位叫苏亦的老师了呢,没有想到竟然是在读的研究生,更没有想到你今年才16岁,俞伟朝老师说的没有错,确实少年天才啊。”

  听到这话,孙香君噗嗤一笑,“不仅仅是你,之前赣博的陈文骅先生,也闹过这样的乌龙。之前书信往来,一直跟他平辈论交,兄弟相称,后来见面之后,才发现他是一个16岁的少年。”

  孙香君一边说一边笑,主要是那个画面太可乐了。

  周坤叔被说得有些尴尬了。

  孙香君笑道,“后来,赣博的陈文骅先生真的就跟他成为忘年交,现在都以兄弟相称了。所以,周老师,你不要在意这些,说不定以后你们也会成为忘年交。”

  周坤叔听罢,望向旁边的同事叶永应,两人面面相觑。

  “陈文骅先生,是一个妙人啊!”这个时候,周坤叔感慨,“要跟苏亦同学成为忘年交,是我幸运。”

  “周老师,您太客气了。”

  双方寒暄过后,就开始聊正事。

  周坤叔单刀直入,“我们地质所也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跟苏亦同学合作,不过据我所知孢粉分析鉴定万年前的稻作遗存,存在先天性的局限性。不知道对于这个问题,苏亦同学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苏亦说,“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相比较碳十四测年技术,孢粉分析确实存在缺陷。因此,我才更加推崇浮选法。不过关于咱们未来的合作,肯定是有机会的。孢粉分析不管是在稻作起源或者古环境方面的研究,都有巨大的前景。”

  这个时候,孙香君突然笑道,“你们考古学跟我们植物学的合作,你把它命名为‘植物考古’,那么未来你跟地质所的合作,怎么命名啊?地质考古?”

  噗嗤!

  这一次,轮到苏亦绷不住了。

  笑过后,他说,“我们考古学从诞生之初,就跟地质学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跟地质学的融合,才有考古地层学的概念。虽然地质考古这个说法,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换另一种说法,比如环境考古,几位老师觉得如何?”

  他这话一出来,周坤叔几人眼前一亮。

  之前在大饭厅,听到苏亦提出“植物考古”的概念,让他们几人羡慕不已。

  他们的专业是研究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孢粉分析,在考古学的运用,无疑就是一种尝试。

  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考古学分支学科的想法。

  然而,苏亦的这个提议,确实给他们提供无限的遐想。

  因此,对于苏亦关于“环境考古”这个提法,周坤叔三人都给出非常高的评价。

  “太贴切了!”

  “太形象了!”

  “太生动了!”

  三人都给出非常热烈的情绪反馈。

  随即,周坤叔有些忧虑,“目前以我们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支撑这么一个领域的创建吧。”

  孙香君跟苏亦混熟,思想比他们开明多了。

  “舆论阵地在这里,你不占领,别人就占领。同样的,现在考古学跟自然科学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通过考古遗存来研究古环境,环境考古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

  就算没有苏亦提出来的‘环境考古’这个概念,未来也会有其他的概念,相反,我觉得相比较‘地质考古’,环境考古更加契合我们现在正在做的研究,至于未来它能否成为一个学科,就看我们几个的努力了。”

  说着,见到周坤叔几个还在犹豫,她故意说道,“这小子,才16岁,都敢提出来这么一个概念,周老师你们就没有魄力把它推广出去吗?”

  说到这里,她狡黠道,“要是周老师你们地质所不愿意接过这面旗帜,那么我们植物所就代劳了啊!”

  好家伙,她这话,还真把周坤叔几个人给刺激不轻了。

  同样是搞孢粉学研究的,结果人家后来居上,不仅鉴定出万年前的稻作遗存,给中国作为水稻起源之地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现在又打算给苏亦推广“植物考古”的概念。

  要是连“环境考古”还被植物所给抢过去。

  那么他们就真的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要知道大家都是搞孢粉分析的,都通过考古遗存重建史前环境,要真的搞环境考古,对头同样也师出有名。

  一想到这,周坤叔一点迟疑都没有了。

  连忙保证道,“能够有机会跟苏亦同学在‘环境考古’这个领域的研究上做深入探索,是我们的荣幸!”

  苏亦回道,“这也是我的荣幸,未来与诸君共勉!”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

  周坤叔三人一刻都坐不住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