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从小就会背四书五经,是真的吗?”
“听说,你从小就在临摹兰亭序,是真的吗?”
“听说,你从小跟墓葬打交道,是真的吗?”
……
看到这些离谱问题,苏亦的额头都满是黑线。
这明显就是经过加工的小道消息啊。
乍一看,还挺符合他少年人才的人设,但真的很离谱。
要是都承认了。
以后被人考古出来,是真会社死的。
因此,他连忙辟谣。
“这些都是谣传。”
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望向旁边的黎新叶,这姑娘就捂着嘴偷笑呢。
但校刊记者对于这些谣传还是挺感兴趣的。
崔佳楠问道,“应该不会凭空杜撰的吧,小师兄,有类似的经历吗?”
苏亦只好解释,“我的蒙学是《千字文》,这个倒是会背,四书五经是中学以后读的,真的不会背。
至于临摹《兰亭序》也临摹,但不是从小,我小的时候,练习的是馆阁体。至于自小跟墓葬打交道,这个真是谣传。
至于为啥会有这个谣传,也跟我的经历有关,我爷爷是美术老师,会一些书法。当初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好多家乡的好多墓碑都被撬下来修水利了,其中就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墓碑。
我爷爷心疼又没有办法阻拦,就带着我去把它们给拓印下来。后来也成为县志的重要文献史料了。非要说跟墓葬打交道的话,这也算吧。”
众人恍然。
还真没想到苏亦还有这么丰富且离奇的经历。
当然,校刊记者准备的问题还挺多的。
也不全是不靠谱的。
比如询问他是如何跟考古学结缘,并且刚读完初中就选择报考北大的研究生,是什么动机促使他这么做。
还问他,为了报考北大考古研究生,做了哪些准备。
这些问题,都很好回答。
苏亦再一次把经过无数遍的故事拿出来讲。
“我是新会人,从小听着梁氏一门的故事长大,受到梁思永先生的影响,开始喜欢上考古学……”
至于,为了保护北大考古研究生做了哪些努力,就更好回答了。
“当然就是学习了。实际上,我也不是去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才接触到考古学的。我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有一套咱们北大的铅印教材。吕遵锷老师写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到李仰松、严闻名两位老师写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邹恒、李博谦两位老师写的《商周考古》,俞伟朝老师的《战国秦汉考古(上)》以及夏超雄老师写的《战国秦汉考古(下)》。同样,李仰松老师的《原始社会史与民族志》及宿柏先生的《三国一宋元考古(上)》,也有。甚至,张建奇老师的《考古测量》以及高铭老师的《古文字学讲义》都有。这一套教材,就是我跟北大最早的结缘。”
这话听下来,两位校刊记者也反应过来了。
“这么说,小师兄,你是在初中阶段就把把咱们北大本科生阶段的讲义都全部熟读一遍了,是不是?”
“是的,这套教材就是我的考古学真正的入门读物。甚至说到这套教材,也不容易,一开始是我爷爷收集的。
他知道我喜欢看考古类书籍,又加上他认识一些从事考古工作的朋友,所以就大多打听,收集这套教材。
实际上,为了看懂这些教材,我找一些老师学习,比如我们新会博物馆就有中大考古专业毕业的学生,我跟对方学了不少知识。甚至,我之所以要考北大考古学专业,也是对方的鼓励。
因为要跳级,所以,又把这些教材重新精读一遍,确实费了不少的精力。”
崔佳楠感慨道,“尽管如此,小师兄,你也是我们北大难得一见的天才啊。普通人,在你这个年纪,根本就做不到你说的这一切。”
对此,苏亦也没法过分谦虚,只好笑道,“我确实跟同龄人有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我从小记忆力就很好,所以很小就可以全文背诵《千字文》了。”
众人恍然,崔佳楠笑道,“难怪叶子他们会说,小师兄你从小就会背诵四书五经。”
好家伙,石锤了吧。
这一刻,苏亦望向黎新叶。
没有想到这姑娘却朝着他俏皮地眨了眨眼。
过分!
苏亦决定暂时不理会她。
苏亦不理她,但是她会刷存在感啊。
她接着崔佳楠的话,说道,“他的记忆力,可是非常好的。清末民初的大实业家张謇你们知道吧?他可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小时候非常聪慧,5岁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整篇《千字文》,苏亦跟他差不多,从小就能背诵《千字文》,你们知道说明什么?”
众人好奇,“说明什么?”
“说明苏亦有状元之姿啊!”
噗嗤!
这一次轮到苏亦绷不住了。
幸好,没有人感慨,此子恐怖如斯!
被她这么插科打诨,采访的氛围也变得轻松不少。
崔佳楠继续问,“那小师兄,你除了咱们北大这一套考古学讲义之外,还读了其他哪些书呢?”
“这就有些杂了,一些史学的书籍,也会读。比如顾颉刚的《古史辨》、罗振玉王国维的一些书籍,此外咱们北大的《中国史纲要》,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史稿》也有看。甚至,他编撰的甲骨文的书籍也会看。反正,当时还小,也没有太多辨别能力,只要我爷爷的书房里面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此外,我们的新会一中的图书馆有什么藏书就读什么藏书。说到这里,我还是要感谢我们的新会一中的,我们学校史学相关的藏书特别多。尤其是梁启超陈垣两位先生的书,它们,给我打下了一些薄弱的史学基础。不然,今天是不可能有机会进入咱们北大读书的。”
对此,众人倒是没有意外了。
新会一中拥有梁启超陈垣两位史学大家的全部藏书。
这再正常不过了。
要是没有,才不正常呢。
他分享自己的经历,少部分掺水,大部分真实。
也不对,以上全部都是他的经历,然而,这些经历却是前世今生两个人生。
并非单一的。
比如他自小跟随爷爷拓印墓碑,学馆阁体,背诵《千字文》这属于现在的苏亦。
然而,读郭沫若编撰的甲骨文书籍,以及罗王之学,这些都是前世的苏亦。
此外,还有魂穿之后,为了备考北大,刻意去干的一些事情。
所有的人生,非要拆分开来的话,是需要分成三段的。
他把自己三个人生的故事杂糅在一起讲述给众人听,多少就带有一些奇幻的色彩了。
直接让第一次听说他故事的两位校刊记者,惊叹不已。
所以现场中文系四人,再一次生出跟北大考古专业诸位师长一样的感慨。
“你们新会还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就这样,根据苏亦的个人经历,聊了不少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由杨长明提问的。
他问道,“小师兄,对于北大校内,受到你影响,普遍都选择跳级报考研究生的现象,你怎么看。”
苏亦还真没想到对方会问这个问题。
下意识望向旁边的黎新叶跟方灵,倒是把这两位姑娘给弄得不好意思了。
因为她俩就是典型的例子。
对此,苏亦也不回避。
“我觉得这是好事,既然国家都开始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自然是鼓励大家报考的。如果自认为有能力成功考取研究生,那么跳级也未尝不可,早点毕业,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嘛。
同样,就算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努力的过程也在提升自己。总体来说,这都是非常好的现象。
大家都在努力地提升自己,说明咱们北大的学风还是非常浓郁的嘛,同样的,如果大家真的是受到我的影响而选择考研的话,也算是我为北大的学风建设做出微薄的贡献了。”
这个回答,中规中矩,倒是后面的话,把在场的众人都逗笑了。
采访到此结束。
离去前,话不多的杨长明却特意跟苏亦说明,“咱们北大校刊属于周刊,虽然采用报纸的模式,但因为纸张以及印刷问题,没法像报纸一样每日一份。所以,小师兄你的采访故事,是需要一周之后见报。我晚上回去就把采访稿件整理出来,明天我再过来找小师兄你,到时候,稿件没有问题就可以排版印刷了。”
“自然没有问题,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三楼阅览室,到时候你直接过来找我即可。”
采访耽搁了不短的时间,苏亦也没有继续返回阅览室,而是把众人送下楼,然后陪同黎新叶跟方灵两女返回宿舍区。
路上,黎新叶突然问道,“苏亦,听说你还要去其他学校做报告,具体什么时候啊?”
苏亦说,“还没有确定下来,怎么?你要陪我过去吗?”
他本来是开玩笑的,没有想到这姑娘,却当真了。
“好啊,到时候,时间确定了,你通知我?”
“当真的?”
“当然当真了,这一次因为要去人大交流错过你的报告会,太遗憾了。所以你其他的报告会,我一定要去听!”
“不用这样隆重吧。”
“没法子,你人生的第一场正式学术报告会,我没法参与,想想就好遗憾,你不知道。我同学听完你的报告会之后,一直在夸奖你的风度翩翩,才华横溢。”
说完,这姑娘又道,“真的太遗憾了。”
这种遗憾的神情,都溢出她的脸颊了。
这一点方灵作证,“某人都要嫉妒惨了!”
这个时候,苏亦突然望向黎新叶说,笑道,“下午的报告会,我特意让王训拍摄了一些照片,其中,就有我在台上的照片,到时候,我洗出来给你一张,怎么样?”
这一刻,黎新叶近乎蹦起来。
“我的天啊,苏亦,你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