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洗出来了。
不仅给黎新叶一张,这姑娘还让他在背后写赠言。
苏亦想了想,也不知道该写啥。
然后这姑娘就指了指天上?
啥意思?
今晚的月色真美?
关键,现在是白天啊。
最后,这姑娘急了。
“笨,天上的云啊!”
苏亦恍然,立马拿起钢笔。
刷刷刷!
留下一行行云流水的钢笔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山水画讲究留白,因此,下一句,他没写。
黎新叶拿起照片,看着上面的字:
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离开之前,这姑娘笑道,“嗯,我收回刚才的话,你还不算笨!”
嗯,这一刻,苏亦觉得天上的云,也可以温柔的。
然后,这件事也不知道是不是王训那个大嘴巴说出去了。
连师姐许婉韵都知道了。
师姐可比黎新叶直接多了。
一见到他,就直接说道,“臭小子,我的照片呢?”
苏亦以为她过来找当日报告会的合照。
连忙从包里面找出来。
“我正打算去找你呢。”
许婉韵接过照片,却不满意。
“还有呢?”
“还有啥?单人照吗?那天没拍哦。”
“装傻,我可是听说,某人可是把自己的照片送给中文系的姑娘了,还写下情诗呢!”
这一刻,闻弦歌而知雅意,不需要许婉韵解释,苏亦就知道她要干啥了。
“婉韵姐,就是送给朋友的小礼物,哪有你说得这么夸张。”
“那我怎么就没有礼物啊?”
“你也要?”
“废话!”
这一刻,苏亦心道好险。
幸好,之前校刊那边也需要他的照片,因此他多洗出来几张,现在这不是派上用场了吗。
许婉韵一边打量着他,又一边翻看手中的照片。
“还挺上镜的。没有想到你穿着青年装,会这么有贵气!”
“啥?贵气?”
“是的,有点像民国时期有钱人家的贵公子。要是搁几年前,绝对是人民专政的对象。”
“婉韵姐,你不要吓我,那你还不如夸我帅呢!”
“臭不要脸!”
顿时,许婉韵咯咯直笑,就在苏亦以为事情要结束的时候,却听到对方说道:“赠言呢?”
好家伙,这是要定制吗?
对于自家师姐,苏亦自然不可能写徐志摩的《偶然》啊。
也不要急。
师姐还有唐代李群玉的《书院小二松》啊!
不过,刚写完“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苏亦就直勾勾地望向自家师姐。
许婉韵心领神会。
“好了,知道了,别催,改天表演给你看!”
话虽如此,离开之前,师姐还是用手指点了点他的额头。
“臭小子,才多大啊,就不安分,不好好读书,看宿先生不收拾你。”
然后看到苏亦一脸无语的表情,她也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这一刻,苏亦觉得琴声,也没有悠扬了。
但不管如何,这一劫难,总算平安度过了。
实际上,觉得苏亦帅的人,不仅仅有许婉韵,还有历史系的一帮学生。
等苏亦的单人照在北大校刊刊登出来的时候,不少人都有此感慨。
担任摄影师的王训,也沾沾自喜,说他是特意挑的角度拍照的,主要就是打算把小师兄的书生意气给彰显出来。
没有错,北大校刊的采访,开篇编者按就引用教员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然后,根据苏亦的建议,报道采用了记者提问苏亦回答的采访对话模式。
这种新颖的模式,顿时得到崔佳楠杨长明两位校刊记者的认同。
然后,随着校刊的刊登,苏亦这位历史系小师兄就真正的在北大校内扬名了。
别说校内,就连校外,也开始扬名。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北大的校刊发行量还挺大的,不仅仅北大校内订阅,京城各大高校也订阅,甚至,一些其他的机构也在订阅,可以说这年代的北大校刊就是一种风向标。
……
中青报,编辑部。
自从去年10月7日该报复刊之后,编辑部上上下下,都干劲十足。
尤其是报纸相继刊发对电影《望乡》的讨论、《天安门诗抄》等,引发强烈社会反响,每天,都能收到几麻袋读者来信。
短短的一个月内,就使得报纸销量大涨。
不仅如此,今年1月份,报纸还报道了《第二次握手》的相关新闻,同样,使得读者反响热烈,来信已经从几麻袋变成十几麻袋。
然而,这些都是文艺版面的成绩。
对于科教版面来说,业绩就差了不少。
这一天,梁晓萍照常到编辑部上班,她来得比较早,此刻编辑部还没有人。
于是,就率先拿着热水壶到水房打水,然后开始打扫办公室,这段时间沙尘暴有些频繁,只要隔夜,办公室内的桌椅都会覆盖上一层尘土,因此,每天都需要用抹布抹干净,这些活,对于梁晓萍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了。
就算如此,等她干完活,脸颊还是冒出一些细密的汗珠。
她是报社复刊之后,刚刚从社会招的新人,因此,编辑部的杂活,都由她们这些新人干,但是梁晓萍根本不在意这些。
实际上,她对现在的工作很满足,恢复高考之后,她连考了两次都考不上,好在她有高中学历,家里的亲戚长辈又在报社上班,她才有机会进入中青报工作。不然,在大量知青返城的情况下,她想要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还真不容易。
入职报社,她就被分入科教部当了一名小编辑。
编辑部人少,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就更少了。
因此,每天这些杂活,都是由着她来做。
然而,梁晓萍虽然满足现在的工作,但是她内心也挺着急的。
因为其他部门的同事,都干得热火朝天,就她啥成绩都没有,总不能天天待在报社端茶倒水吧。
于是,干完杂活。
她也开始认真工作。
对于他们科教部来说,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就是翻阅各种读者来信,此外,还要翻阅各大高校的校报。
其中,北大校刊就是作为关键的一份校刊,因为此刻的北大就是高校的风向标,他们科教部经常转载北大校刊的重要新闻,这也是全国各地的读者比较关注的部分。
这一天,也不例外。
梁晓萍率先拿着北大校刊最新一期的报纸开始翻阅着。
然而,很快,她就被第一版面最底下的一篇文章吸引住了。
标题《天才是怎么样炼成的》也比较醒目,一看,就是模仿《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取名的。
然而,钢铁可以炼成,天才也可以炼成吗?
然后带着疑问,她开始阅读内容。
然后,又被其中刊登的照片给吸引住了。
一个穿着黑色青年装的学生站在台上,就算是黑白的照片,还是能够看到对方俊朗的面容,从面容上辨认,就发现对方的年纪不大,稚嫩的面容,应该还没有成年。
这一刻,梁晓萍心中暗想,“嗯,还没成年,考上北大,也算是天才了。”
随即她又咦了一声。
因为很快,她就发现不对劲了。
对方竟然是一个研究生,而且还是一个16岁的研究生。
顿时,梁晓萍就瞪圆了眼睛。
“天啊,太不可思议了!”
她这一声惊呼,也惊动了前来上班的老编辑汪忠勉,“小梁,怎么回事?”
“汪老师,你赶紧过来看看,这个新闻太不可思议了。”
梁晓萍也顾不得解释,直接站起身,拿起报纸绕过工位,递给旁边的汪忠勉。
等汪忠勉接过报纸,她又补充道,“北大,竟然有一个16岁的研究生,太不可思议了!”
她这话一出来。
汪忠勉皱起眉头,做出思考状,“我怎么记得在哪里听到这个新闻啊。”
然后,他就开始快速地翻阅报纸。
“北大考古专业,16岁研究生,苏亦,这个名字,我怎么感觉有点熟悉啊,好像在哪里见过。”
顿时,有同事提醒道,“去年,《人民日报》刊登过这则消息,我们报刊1月份报道盛海市女知青曹南薇自学成才的事迹和盛海冶金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念贻的推荐文章,并发表短评《不拘一格选人才》,其中,短评就引用对方的事迹。老汪,这篇文章,还是你写的呢,没有想到才过一个月,你就忘记人家了。”
“对,对,原来是他啊,我说,怎么这么熟悉呢。还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少年啊,16岁凭借着自学就考上北大研究生,全国有且仅有这么一例啊。我当时就想着什么时候要去北大采访对方。结果,联系北大那边,就说人家去考古工地实习了。就没成,没有想到他的事迹,就被北大方面报道出来了。唉,慢一步了啊!”
这一刻,老编辑汪忠勉满是遗憾。
好似一个大新闻从他的手中溜走了。
然而,就在汪忠勉遗憾他不是第一个把苏亦这个少年天才发掘出来的新闻记者之时。
梁晓萍却突然问道,“那汪老师,关于这位苏亦的新闻,还有跟踪报道的价值吗?”
“有啊,当然有,16岁的天才少年。虽然北大校刊方面报道了。但是采访比较简单,只是关于苏亦的个人事迹。嗯,虽然还写到他的发掘成果,但是笔墨却不多,可以继续深挖。”
这一刻,汪忠勉也咦了一声,“不对,天啊,太不可思议了。”
这一刻,轮到他惊呼了。
他的惊呼,成功引起编辑部所有同事的注意力。
“老汪,怎么回事?”
“大新闻啊,16岁的研究生,已经很离谱了。结果刚读研究生半年,就挖掘出来一个世界级的成果。报道,必须报道,明天就要见报,小梁走,咱们现在就去北大……”
这一刻,汪忠勉一秒钟也等不了,拉着梁晓萍就要出门。
这样的大新闻,一刻也不能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