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动作这么快?
“诶?”
“杨主管,你要去新公司当经理了?”
午饭时间未到,吕思思便蹬蹬瞪地跑了过来,一脸受伤地看着杨兑。
仿佛是在说:怎么可以这样,你走了,我的小灶卖给谁去?
杨兑有些好笑地看着这姑娘:“你知道了?”
吕思思沮丧地垂了垂头:“人事部今天早上把我们拉过去开会了,希望征集三名本国员工主动调到新公司去,现在正在逐一做思想工作呢。”
既然是大华国贸参股的下级合资单位,那么公司自然要安排人进去进驻部分比较核心的岗位;
但新公司本质上是一家做了股权设计的防火墙企业,为了避免让人抓小辫子,这些员工只能用外聘或者借调的名义安排进去。
国企里借着借着就回不来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大家伙自然不愿意傻到主动调入一家下级单位;
再加上新公司为了避嫌,是不可能待在原地跟大华国贸一起办公的,而是需要另找一家工业园区入驻,这就让那些员工更加不乐意了。
所以,这就是人事部那边为什么要逐一做思想工作的原因了。
杨兑耸了耸肩:“怎么样,要不要主动申请一下,调入新公司去我那边?”
“反正你现在业务水平在公司倒数,要是人凑不够的话,被强制分流过去的可能性最大……要是被强分流过去,那脸就丢大了。”
“况且新公司是我负责,虽然为了避免麻烦,基础工资不会比大华国贸这边开的更高,但是奖金和提成却绝对更多。”
说到这,杨兑一脸调侃地看着她:“当然,如果你舍不得你们搞的那个小灶业务的话,到时候可以一并带过去嘛,权当是开发新市场了……那边可不会像这边一样傻傻地招一大堆货真价实的本地人过来,华族占比起码也超过六成,这不比守在这着巴巴对着二十多个本国同事强?”
作为一个合格的00后,不相信老板画的大饼乃是最起码的职业素养。
所以苏晚凝猜的没错,杨兑的确有自力更生的意思。
一方面是为了自己那干瘪瘪的钱包,
另一方面却也是在做风险预案。
如果两三个月后苏元华反悔,不给他搞定户籍的事情,那他完全可以尝试着走曲线回国的路线嘛……在这边多赚点钱,想办法摇身一变成为华侨,然后抱着钱跑回国内去搞投资,他就不相信搞不定一张身份证。
既然是想自力更生,那么大华国贸这边的约束力越弱越好。
眼前这姑娘业务能力弱不说,性子好像也很软,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选。
再加上吕思思算是公司里跟他最熟的人了,对他也不像其他人那么排斥,故而如果这姑娘肯主动申请调过来,那简直是再好不过了……当然,他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到时候肯定不会亏待人家就是了。
果不其然,这姑娘除了性子有些软之外,还很有些小财迷的架势,因此一听到可以把小灶业务带过去,而那边的华人数量又远要比公司来的多时,一双眼睛立马就亮了起来。
天见可怜,她们一宿舍的小姐妹辛辛苦苦干了大半个月,到现在也只是发展出了五个长线客户呢……在公司里做小炒业务,实在是太难了。
正当这个业务评分垫底的傻姑娘又是向往,又是纠结着到底要不要主动申请调到新公司去的时候……
嘟嘟嘟。
杨兑办公桌上的座机响了。
眨巴眨巴眼睛,疑惑地看着眼前这台已经哑了一个多月的座机,发现这老古董根本没有来电显示功能之后,杨兑挠了挠头,终于还是不情不愿地拿起了话筒。
“咦?”
“泉哥,是你啊,怎么忽然想着给我来电话了?”
听到话筒里传来的声音,杨兑立马换上了一副热情的笑容。
………………
两个小时后。
丹绒佩拉港不远处。
杨兑用手挡了挡刺目的阳光,很有些感慨地看着眼前这个跟记忆里几乎没有多少重叠的地方:“泉哥,怎么忽然约着我来这边了?”
陶泉笑吟吟地摸了一根五叶神递了过去:“新公司马上就要成立了,总得提前选好办公地点嘛……本地那边已经帮你打点过了,不出意外的话,连带着股权变更在内的各种手续,三天后就能下来。”
说着,豪气万丈地一挥手:“泗水自由贸易区,爪哇中央当局为了促进国际贸易而主导设立的保税区(爪哇这边很少有单独冠名的工业园区,都是大片区);”
“几乎照搬了巴淡岛的模式。有零关税仓储,货物在区内可暂免关税,海关手续也比其它地区简化了许多,最适合需要快速周转的外贸企业。”
“最关键的是,这里是1993年初步设立的,今年才正式投入运营。最起码在头一两年,需要打点的开支比其它地方要少上一大截;”
“怎么样,杨生,这里瞧不瞧得上?”
杨兑接过烟来,然后笑了起来:“泉哥,看你这话说的,何止是瞧的上?简直是太瞧得上了!”
说着,侧头看了他一眼,脸上的笑容更甚:“原本我还以为你会建议我在格雷西经济特区那边把公司落下来的,都做好每天通行三小时的准备了……毕竟大华国贸是隶属于化工口的窗口企业嘛。”
这话中有话。
格雷西经济特区虽然也隶属于泗水,却位于泗水北部格雷西县。
同样是九十年代初期重点开发的工业园区,同样是出于吸引外资企业入驻的目的,但格雷西经济特区却是以能源产品贸易、工业设备进出口为主。
显而易见,如果单从表面上来看的话,无疑更匹配包括大华国贸在内的一众化工口窗口企业。
但陶泉推荐的却是更适合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准确的说是在电子产品与纺织品临时仓储业务上更有优势的泗水自由贸易区。
那么其中的用意,自然不言而喻了。
听到杨兑把话挑开,陶泉哈哈一笑:“杨生,既然大家都交过底,那么我也不瞒你。”
“的确,如果是想尽快地介入华夏国内的投资和相关业务的话,把新公司开在格雷西经济特区无疑更合适……毕竟大华国贸是华夏化工领域的窗口企业,那边也有很多同类型的华夏企业扎根,不管是维护关系还是串联资源都更容易嘛!”
“但是,生意不是这样做的!”
轻轻吐出一道烟圈,陶泉摇了摇头:“林先生是大马华侨,与爪哇这边华族的做事风格不一样的是,他始终认为,做生意就跟做人一样,要有原则,也要讲个礼数。”
“的确,国家这两年对来自东南亚的华商大开方便之门,不管是爪哇的李家和郭家,还是泰国的谢家、菲律宾的陈家,甚至是新加坡的黄家,都占足了好处。”
“实话实说,面对着十二亿人口那么大一个潜力市场,林先生也很动心;尤其是看着其它华商不断进军国内,就更加动心了。”
“但是,动心归动心,但包括林先生在内的很多大马华侨,对于大陆的态度跟其它地区的人是不一样的……虽然总的说起来有些复杂,但感情却是毋庸置疑的。”
重重叹了口气:“此林家非彼林家,林先生所在的家族,并不是本家,而是一个旁系而已……负责的业务虽然不是以黑账本(地下业务)为主,但却也同样很少有红账本(正规业务)。”
“像这种主做白账本的业务,就算再注意尺度,一旦进军国内,一方面固然也能起到一些积极作用,但实际上还是会产生一些不好影响的。”
“所谓有取有予,方是为人之道。”
“故而进军国内的事情,林先生可以暂时缓个一年半载,在此之前,总得将我们的礼数和诚意表现出来才成。”
说到最后,陶泉指了指眼前稍显空旷的工业园区:“而这里,就是林先生的第一个诚意。”
杨兑沉吟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意思是第一批哑柜很快就要送过来……有多大的量?”
陶泉看了一眼这个情绪始终没什么波动的年轻人,皱了皱眉:“虽然不多,但却也不少。”
“感情归感情,生意归生意……以后能吃下多少哑柜,全看杨生你的能力。”
杨兑嗯了一声,然后轻声笑了起来:“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