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宋:宰执的自我修养

第8章 并肩

  “贤弟此行,是要去应天府寻访令兄?”

  三人重新落座,张九成激动稍褪,但眉宇间的忧色更重。

  “如今黄、汪二人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李相公虽官复原位,但处境艰难。

  我听闻,黄、汪正极力撺掇官家‘巡幸东南’。名为巡幸,实则弃中原于不顾!此举若成,国将不国啊!”

  陈南默然点头。

  张九成所言,句句属实。

  赵构那心思,谁看不明白?

  李纲,不过是拿来用一用,用完就扔的棋子罢了。

  真正想南逃的,不就是黄、汪那帮人?

  “子韶兄所言极是。”陈南声音微沉。

  “家兄性情刚直,忧国忧民,听闻黄、汪欲行南迁之计,想必已是忧心如焚。恐怕……”

  他没有说下去,但其中的担忧之情溢于言表。

  “少阳先生高义!”张九成慨然道,“可眼下奸佞当道,忠言逆耳!黄、汪二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少阳先生若再行那般刚烈之举,恐怕……凶险万分啊!”

  “不瞒二位,我从丹阳一路行来,沿途所见所闻,皆是民生凋敝,人心惶惶。

  若朝廷真弃中原而去,北方亿万黎民沦于铁蹄之下,金人岂会满足于半壁江山?江南又能苟安几时?

  唇亡齿寒的道理,黄、汪二人难道不懂吗?不!他们懂!他们只是被金人吓破了胆,只顾自家富贵项上人头!

  他们此举,名为保全,实为自毁长城,自掘坟墓!”

  陈南语速加快,带着压抑的怒火。

  “子韶兄方才痛斥,‘割三镇如弃敝履’,此言可谓一针见血!李邦彦割三镇,已是奇耻大辱,遗臭万年。

  如今黄、汪欲弃中原半壁江山,弃亿万同胞!此等罪行,比之李邦彦,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等卖国行径,难道不应当传檄天下,令天下共知其奸,共讨其罪吗?!”

  “说得好!”张九成热血上涌,猛地站起。

  “贤弟此言,深得我心!黄、汪名为宰辅,实为国贼!蛊惑君主,欲效南渡偏安,断送太祖太宗基业,人神共愤!我辈读书人,岂能坐视!”

  “子韶兄高义,陈南钦佩!”

  “份内之事,理当如此。只是此事干系重大,牵连甚广,务必隐秘。黄、汪二贼如今权倾朝野,耳目遍布,党羽众多,从行在到地方,不知有多少爪牙眼线。

  张炳虽面带忧色,但见二人意气相投,眼神亦添了几分决然,低声提醒时仍不失谨慎。

  “我等今日之议,若走漏半点风声,莫说救国济世,恐怕连自身性命、家小安危都难保全,甚至会牵连同道,招致灭顶之灾啊!此事……务必、务必隐秘行事,三思而后行!”

  张炳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黄潜善、汪伯彦是什么人?

  那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主战派领袖李纲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逼得李纲罢相离去的人物!

  他们的手段之狠辣,心胸之狭隘,早已是朝野皆知。

  与他们作对,无异于虎口拔牙,火中取栗。

  “子晦兄的顾虑,我明白,也深以为然。”陈南接口道,“此事,绝非意气用事。

  我等并非要效仿荆轲聂政,行那刺杀暴戾之举,亦非要立刻振臂高呼,聚众冲击官府。

  那等匹夫之勇,除了白白牺牲,于国于事,毫无裨益。我等要做的是——

  攻心为上,润物无声;借力打力,迂回制胜!”

  他语气一转,带着一种运筹帷幄的沉稳。

  “子韶兄在江南士林中素有清望,交游广阔。我们正可利用子韶兄在士林中的巨大影响力,联络江南各地志同道合之士。

  尤其是那些同样对南迁之议忧心忡忡的官员、宿儒、乡绅,广布舆论,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南迁、力主恢复的声浪!

  我们要将黄、汪二人名为‘巡幸’、实则避战南逃、意图割裂国土、苟且偷安的真实意图和祸国殃民之举,彻底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要让天下人都看清他们粉饰太平下的怯懦与自私!要让那些尚存一丝血性的官员和将士认清他们的真面目!”

  说着,他从随身的行囊中取出一本手抄的小册子,递给张九成。

  “二位贤兄请看,这是家兄整理的《靖康纪闻》抄本,其中详述了靖康之难的始末缘由。

  桩桩件件,皆是血泪!此书或可为我等今日之警示明镜,亦可为揭露奸佞、唤醒人心、凝聚共识的绝佳佐证!”

  张九成接过抄本,快速翻阅。

  一行行泣血的文字。

  一段段屈辱的记载。

  让他原本就激愤的心情,变得愈发沉重和悲痛。

  “南迁!这绝非长久之计,而是饮鸩止渴,自取灭亡之道!

  一旦朝廷南迁,中原沦陷,人心必散!金人得了中原的粮草、人口和战略纵深,休养生息之后,必将挥师南下,饮马长江!

  到那时,所谓的江南天险,焉能独善其身?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陈南逼视着张九成,直言道:“所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在江南,在士林,在民间,掀起一场反对南迁、力主恢复的风暴!

  要让官家听到真正的民意!要给主战派撑腰!

  要让黄、汪知道,他们的南逃之路,绝非坦途,而是布满了唾骂与反对的荆棘!

  我们要动摇他们的根基,断了他们的退路。”

  “贤弟此计大妙!”张炳附和道,但随即又略一沉吟,“只是,江南士林虽众,然人心各异,且黄、汪耳目众多,如何才能隐秘联络,统一声势,又不致打草惊蛇,反为所趁?”

  陈南点头道:“子韶兄所虑极是。此事绝非一蹴而就,当以乡党、同年之谊为纽带,先从信得过、立场坚定的同道开始,口耳相传,书信往来多用隐语。

  声势不必求一时之盛,但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关键在于揭露南迁之害,引发共鸣,让反对南迁成为江南士林的共识。

  待到时机成熟,舆论鼎沸,民心所向,纵使黄、汪二人权势滔天,也难逆天下大势!

  到那时,朝堂之上,自有忠义之士,顺应民意,起而攻之!望二位回乡后,谨慎行之。”

  “好!好一个舆论造势,动摇其根!”

  张九成将《靖康纪闻》紧紧握在手中。

  “九成虽不才,忝为读书人,在江南各地,尚有几分薄面,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忧国忧民之士!”

  他挺直了脊梁。

  “贤弟之策,切中要害!我愿即刻修书,联络同道,共商此事!务求谨慎隐秘,先将这反对南迁之声,在江南士林中悄然散播开来!

  待时机成熟,再图合力发声,定要掀起滔天声势,要让官家知道,民心不可违!天意不可欺!迫使朝廷改弦更张,坚定恢复之志!”

  说罢,他站起身,对着陈南和张炳深深一揖:“我辈生于斯,长于斯,食宋粟,沐皇恩,岂能坐视河山破碎,生灵涂炭?

  愿与二位贤弟并肩携手,共襄此救时济世之义举!纵千难万险,亦万死不辞!誓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陈南和张炳也连忙起身,郑重回礼。

  张炳脸上的忧色虽未完全褪去,但目光已不复犹疑,透出坚定。

  他看着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挚友,又看了看沉稳果决、智计深沉的陈南,深吸了一口气,也郑重地拱手道:

  “子韶兄,陈贤弟,炳虽才疏学浅,亦知家国大义。愿附骥尾,尽绵薄之力!但求行事务必谨慎,步步为营,方能图谋长远。”

  成了!

  陈南心中激荡。

  虽然前路依旧是地狱难度,但总算不是单机模式了!

  找到组织的感觉,真好!

  驿站前堂里,原本低声议论的旅客们此刻大多安静下来,目光复杂地看着这三个气势迥异的书生。

  有人敬佩,有人担忧,有人悄悄挪开了位置。

  前路漫漫,风雨如晦。

  乱世之中,总有热血未凉之人。

  不甘沉沦,不愿苟安。

  愿意挺身而出,为家国命运奔走呼号。

  以笔为刀,以声为鼓。

  而陈南,庆幸自己,在踏入这历史漩涡的最初,便能与这样的人,并肩而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