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帮人帮到底
张紞从吴王府出来,一路回到府中,拿出密诏仔细观察,手指抿了一点上面的血渍嗅了嗅。
鼻腔里出现一点点的膻气,被张紞的鼻子捕捉到了,他不喜羊肉的腥膻之气,从来不吃,所以对这上残余的膻气很敏感。
这是包裹血的熟羊肠留下的,一点点几乎闻不到的味道。
“原来如此,这不是人血,王爷果然是装病,是不想奉诏回京吗?”
人血没有膻气,这一点点破绽让张紞明白朱允熥吐的血有问题,确认是想借自己的嘴上报朝廷,合理的不回南京奉诏。
只是张紞不了解京城局势,不知道为什么吴王会不顾储位,视皇帝的密诏如蛇蝎猛兽,不惜装病也要毅然决然的留在云南。
这时候,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王川来拜访张紞。
“昭季兄,庆贺你新年吉祥如意。”
张紞看到王川,热情的拉他坐下,王川来云南不过两年,不像自己已经在云南七八年了,对朝廷局势一点都不了解,王川多多少少应该知道吴王来云南之前,在京城的情况。
“河清兄,不必多礼,坐。”
让下人奉上茶水,张紞对王川
“正好河清兄来了,有些事想跟河清兄交流一番。”
两人虽然职位差了两级,但二人熟络以后,以平辈论交,各自谦称对方为兄长。
“昭季兄请讲,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王川端起茶杯饮了一口,润润嗓子,准备回答张紞的问题。
“河清兄历任国子监,礼部,刑部,两年前才到云南任职宪副,想来对京城局势应该有些了解。”
“我想问一下,河清兄在京城时,可知道当今吴王的处境。”
想要知道自家吴王为什么不愿意回京,就要搞清楚吴王没来京城时候的情况。
张紞除了云南这七八年,还在外地任职了几年,他离开南京的时候,皇长孙还未薨逝。
那时候别说朱允熥了,就是现在都皇太孙朱允炆都是小透明,里外大臣勋贵,只知皇长孙。
“这,说来话长,不过既然昭季兄问了,弟就跟兄长说一说。”
“吴王殿下生于洪武十一年末,出生不到一个月,故太子妃薨逝。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原因。”
当年常氏临终遗言,不要怪罪新生的朱允熥,拜托太子朱标,要好好照顾朱允熥。
加上马皇后和朱雄英对朱允熥的多方维护,故太子妃常氏产后不足血崩薨逝的事就被瞒下来,免得朝野针对新生的朱允熥。
奈何太子朱标还是因为太子妃常氏薨逝一事,不喜欢自己的三子朱允熥,他有好几个儿子,可只有一个太子妃常氏,因此对常氏临终所托照顾朱允熥,没有太上心。
王川接着说。
“直到洪武十五年五月,皇长孙薨逝,之后不到三天时间突然流传出来一个消息。”
“说吴王殿下出生不满当月,就致使故太子妃产后血崩薨逝,再加上皇长孙薨逝。”
“那段时间朝野上下都说吴王殿下生来不祥,命犯父母,克死兄弟,是煞星转世。”
说到这王川多多少少有点同情朱允熥,虽说贵为吴王,但是当年面对不详指责的时候,也不过五岁孩童。
他也是那时候见了朱允熥一次,小朱允熥战战兢兢,看见谁都往后躲。
“无稽之谈,简直是荒谬!什么不祥,有碍兄弟,都是鬼蜮伎俩,哼!”
张紞一拍桌子,为当年的朱允熥鸣不平,哪有那么巧的事,皇长孙薨逝,就流传出来吴王朱允熥不详的消息。
张紞看的明白,恐怕是为了把吴王踢出争储队伍的一次针对,王川也点点头。
大家都明白,此等宫闱秘闻瞒了好几年,要是没人推波助澜,根本不可能这时候传出来。
“昭季兄稍安勿躁,就在消息传出去当月,孝慈高皇后懿旨传檄内外,公布了皇长孙薨逝的原因是染了天花恶疾,保下了吴王殿下的名声。”
当时这封懿旨出宫的历程很艰难,甚至皇帝朱元璋也不喜马皇后替朱允熥解释,彼时朱雄英早夭,朱元璋就下定决心清理淮西集团。
朱允熥名声被毁,在皇帝看来不是坏事,奈何马皇后力保,加上马皇后那时候身体已经不行了,皇帝才没有真的阻止。
“奈何天不假年,因为皇长孙的天花恶疾,娘娘久在皇长孙身侧,亲尝汤药昼夜不离,娘娘的身体也油尽灯枯,三月后薨逝在坤宁宫。”
这一段张紞知道,就是因为马皇后薨逝,西平侯沐英听闻此消息,呕血昏厥,三月不能视物。
他张紞才被朱元璋从地方上调回京师,安排到云南帮助西平侯沐英。
“再往后,吴王殿下就消失在了朝臣的视野之中,太子殿下出入都带着皇太孙,直到我离京,一直如此。”
咕嘟咕嘟喝完茶水,王河清讲完了自己知道的情况。
“原来如此,怪不得。”
旁观者清,张紞作为一个聆听者,听完朱允熥的经历,瞬间就体会到了那种无人在意,亲近之人都一一离去的酸涩。
心里对朱允熥不愿意回京多了理解,回京万一皇太孙无事,恐怕吴王一辈子都会被皇太孙盯死。
二人沉默不语,都在感慨,自家吴王没有因为童年的诸多不幸变得极端,实在是不可思议,要是一般的孩子,多多少少心性会残缺。
思来想去,张紞决定帮朱允熥坐实卧病在床,不让吴王离开云南返京就戮,当即坐到王河清旁边,帮他倒了一杯茶水。
“河清兄,我刚从吴王府上回来,吴王殿下出事了。”
三言两语把朱允熥病了的消息告诉王川,约定王川和他一起,给京城的族人亲友写信。
写信求药,不写为什么要求药,就附上云南没有的,治疗心脉受损的固本药物。
如此一来,配上自己写的八百里加急奏疏,让陛下理解吴王不奉诏确有难处,也能全了吴王殿下兄弟之义。
“报!”
“拜见藩台大人,臬台大人,京城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