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下)摆设天子
嘉道元年——甲元一二一九年元月,政德殿早朝。今日早朝,邓阳端因病未至,西相赵毅就和亲之事上奏:“启禀朝皇,微臣认为如今应派遣公主与大夏四方和亲,以示交好。”言罢,跪地行礼,“臣请朝皇恩准。”
李善煜微微点头:“赵西相,顺也正有此意。”然而话音未落,一声“不可”骤然响起。只见李枭出列谏言:“朝皇,太祖爷昔日有言,四方蛮夷皆臣服我大夏。如今若同意派遣公主和亲,与妥协何异?总不能因为太祖爷晚年战败,您便要做有愧于他的事吧?”
李枭的言辞尖锐刺耳,李善煜刚登基不久,面对这位位高权重的皇叔,既不敢也不能贸然反驳。这时,大将军苏蛇站了出来:“臣附议!要和亲也该是他们主动派遣公主前来求和,朝皇身为大夏天子,怎能主动妥协?请朝皇三思!”
苏蛇身后一众大臣纷纷附和:“请朝皇三思!”李善煜见众多大臣站在李枭一方反对自己,又想起母后的叮嘱——“煜儿,李枭是前朝重臣,背后势力雄厚,你初登大宝一定要学会忍”,无奈之下只能说道:“诸位爱卿言之有理,和亲之事顺会慎重考虑。今日朝会到此,退朝!”
退朝后,李善煜前往万寿宫向太后请安,并将朝会上的事情如实相告。太后听罢,思索片刻道:“李枭此番虽有些僭越,但他所言在理。我嘉道朝虽不再如天永朝般频繁对外宣战,却也不能主动示弱。我认为,朝皇可下旨昭告四方,看是否有主动求亲者。如此既能达到和亲目的,又可避免在群臣面前失了颜面,你觉得如何?”
李善煜沉思片刻,郑重地点头:“母后所言极是。”
与此同时,李枭回到清郡王府。贴身侍卫满脸敬佩地说道:“主上故意让赵毅提出和亲,再当众反驳,此举不仅让圣上误以为赵毅是他的心腹,还能提升您在朝中的威望,属下实在佩服!”
李枭神色严肃,并未露出丝毫得意之色,反而告诫道:“不可轻敌!你让他继续密切留意圣上的一举一动,随时向我禀报。”
“是!”
“今年年后,刘季便要回到京城,届时我定要逼他交出禁卫军统领之位!”
次日太极殿早朝,赵毅再度上奏:“启禀朝皇,自您登基以来,尚书令一职一直空缺。此位统领六部,责任重大。”说罢,双膝跪地,“微臣恳请朝皇为大夏社稷考虑,尽早封官。”
“赵西相所言极是,此事确是顺的疏忽。不知爱卿认为何人能担此重任?”
赵毅瞥了一眼身后的高浩,道:“臣以为高浩为人刚正不阿,又是先皇提拔的大臣,是担任尚书令的不二人选。”
几位大臣立即出列附和:“臣等认同赵西相所言。”
李善煜本就有意重用高浩,见有大臣为其说话,心中暗喜。可就在他准备命王一木拟旨时,又有大臣突然跪地劝阻:“朝皇,封高浩为尚书令万万不可!”
李善煜被这变故惊住,高浩为避免朝堂纷争,也急忙跪地:“尚书令乃朝中一品大员,臣入朝不过数年,实在不敢担此重任。”
李善煜面露愁容,刚要开口为高浩辩解,李枭便打断道:“朝皇!臣深知朝皇器重高浩,但他入朝不久,先皇破格提拔他为二品刑部尚书已是罕见。如今您还要将他提拔为一品尚书,”李枭语气咄咄逼人,“臣不知朝皇此举,是想压制朝中老臣,还是不把大夏江山社稷放在眼里?”
面对李枭的诘难,李善煜一时语塞。赵毅见状,起身怒斥:“你休得妖言惑众!官居几品应凭才能,怎能以入朝时间短为由加以阻拦?高浩第一天入朝,先皇便封他为刑部尚书!”方才支持赵毅的大臣们也纷纷附和。
李枭冷哼一声:“赵西相,您怕是当丞相太久,糊涂了吧?”
李善煜不愿失去赵毅这样支持自己的大臣,连忙劝阻:“诸位爱卿莫要再争。皇叔所言有理,顺的确不该轻易将一品之位授予新人。尚书令一职,暂由皇叔担任吧。”
退朝后,潇太后听闻此事,又气又忧。她强压怒火,低声道:“我当年谋划登上后位,事事算计,却唯独漏算了李枭!”
李善煜一脸懊恼,拉住母亲的手:“母后,儿臣不愿一直受制于人。您麾下不是养有暗卫吗?儿臣想……”
潇太后立刻抽回手,摇头否决:“万万不可!”李善煜见母后态度坚决,只得垂头丧气。太后见状,又轻轻握住他的手,耐心劝慰:“皇儿,我明白你想要施展抱负却处处受限的苦楚。但李枭自太祖时期便开始经营势力,苦心经营近二十年,你登基不过两年,仅凭暗杀怎能成事?即便杀了他,他的旧部又该如何处置?如今最重要的,是逐步瓦解他的势力,静待时机成熟。”
李善煜虽满心不甘,却也只能无奈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