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大势依然朝着固定的方向稳步推进,但是其中所有的细节,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董卓胁迫何太后,成功废掉刘辩,转任为弘农王,新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而他自己,则自领太尉之职,加封郿侯。
随着这道消息一起传来的,还有何太后、张让的儿媳何小妹,以及生母舞阳君一同被董卓鸠杀的讯息。
袁绍、曹操已经逃出了雒阳,一个前往冀州渤海,另一个则逃亡陈留。
还有一些其他零零碎碎的消息传来。
比如原本任大将军何进府掾的王匡,率领一支军队进入了河内郡,董卓为了安抚他,顺势将其封为河内太守。
原本奉何进之命,率军屯驻成皋的东郡太守桥瑁,听闻董卓祸乱朝堂,正在玩命赶回东郡。
骑都尉鲍信也是如此,原本在外边招募了一千多士卒,还没回到雒阳,何进已经身死。
密信中还有所提及,雒阳发生了一些传闻,鲍信曾鼓动袁绍奇袭董卓,结果袁绍没听。
等看到袁绍偷偷跑路,鲍信以为事泄,也慌了神,带着军队迅速东撤,大概率是回到自己的属地济北国了。
同样奉何进之命,前往并州募兵的武猛从事,张杨,率领数千之众,听闻何进身死,也跑到了河内郡,与王匡一起隔着大河窥探中枢局势。
这仅仅是董卓入京还不到一个月就发生的事情。
以上这些人,都将是会盟讨董的参与者。
“董卓逆贼,我誓杀之!”
糜竺还未将得来的消息梳理完毕,刘备已然拍案而起。
作为满腔热血,一心匡扶汉室的刘备而言,再如何喜怒不形于色,听到天子被臣子所废,也是按捺不住心头升腾的怒火。
“唰!锵!”
腰间宝剑抽出,寒光一闪,案几一角已被斩下。
这柄剑并非刘备的本命武器,而是高渊进行工艺改进之后打造出来的新武器。
名义上是剑,实际上是一柄单刃的细长直刀,兼具挥砍和劈刺的功能,可惜只有这一把——没办法,新工艺远未到达成熟的阶段,再加上铁器不足。高渊需要优先照顾关羽、张飞、赵云等需要上阵厮杀的武将,剩下的一些边角料,打造出来的武器,才能匀给刘备这位三军统帅。
好在豫章还是有一些煤矿以及铜铁矿的,之前因为盗贼也好,豪强也罢,都被私人占据。如今关羽总率大军,沿着赣水诸流清缴匪贼,顺势将一些矿藏收回到刘备手中。
可惜时日尚短,这些矿藏只能靠着俘获的劳力进行开采,产量远远提不上来。
而这把新制成武器头一次出鞘,斩下的不是敌酋的首级,只是一角桌案。
高渊总觉得有些可惜。
今日的议事不同以往。
当前留守柴桑的文武,一应到齐。
鲁肃、孙乾、简雍、糜竺、张飞、赵云、典韦,以及糜芳。
刘备归剑还鞘,冷冽扫视前方,“事不宜迟,给云长诸将传令,速速率军返回柴桑。待休整之后,我要挥军北上,剪除董卓,匡扶天子!”
“主公切勿冲动!”
鲁肃赶忙劝阻,“尚需从长计议!”
“董卓本就有两万西凉边军,如今吞并丁原部曲,又收纳雒阳诸军,此时恐怕麾下已有十万之众。”
“且董卓麾下主力,皆是在西凉、并州这等边郡之地,百战而归的精锐。”
“我主只有万余步卒,八百骑卒。且兵甲不齐,士卒少经战阵。且雒阳远距千里,又是疲师远征,如何能抵得过百战之师,十万之众?”
鲁肃说的很直白了,他只恐刘备怒气太大,以至于不听劝阻,执意出兵。只能狠狠泼上一盆凉水,先把火气浇灭再说。
刘备当然懂这个道理。
他恨呐!
他恨大汉好不容易熬过了灵帝,熬到了新帝登基,只要再等上三两年时间,新帝成长起来,没准就能改换一副新天地。
他恨外戚僭越执权,恨阉宦蒙蔽圣听,恨满朝文武姑且任之却无半点作为。
他恨党争权斗,恨董卓欺凌天子,恨雒阳局势发展太快,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
“主公。”
赵云也出来说话,“敢请主公三思而后行。丹阳之士虽骁勇果劲,然操练时短,又只擅山战水战。我主有意发兵讨贼,然董卓据守中枢,坐拥八关之险,各依地势,城高池深。单靠我扬州兵勇,断难有所进取。”
“董卓祸乱朝纲,人心离背。向者袁绍、王匡、张杨等,或逃离雒阳,或隔岸窥视。便是受了封赏,也不愿与董卓苟且。”
“云以为,董卓倒行逆施,欺凌天子。天下有识之辈,大都心怀汉室。不消三两月间,必有忠臣义举。主公只需秣兵历马,静待一些时日,届时响应关东,再率大军北进,联合群雄,定可剿除国贼。”
赵云倒也不是开了天眼,预知后事。
主要是有王莽篡汉在前,整个东汉一朝,对于臣下僭越犯上之事相当敏感。
尤其是王莽的出身,令天子以及朝中士大夫,对于所有的外戚天然带有防备,生怕再生出个王莽一样的人物,说不准哪天就踢走皇帝,自己接受众臣朝拜了。
这也是为什么终东汉一朝,外戚大都死于权争的原因之一。
何进刚刚身死,大家对于外戚掌权的恐惧感还未彻底消散,就立马又出来个董卓,上来就废立天子,鸠杀太后,做的事情比何进更加过分。
手段如此残暴,行事如此果决,还是个边郡草根出身,完全与士族体系不相容。
谁知道你想要干什么?
是要做第二个霍光,还是第二个王莽,又或是将族中女子嫁给新帝,做新的外戚?
无论做哪一种,天下都容不得你。
所以说,不管董卓之后如何弥补,在天下人眼中,他早已成了如今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对于这种人,唯一的解决办法自然是尽早铲除。
更何况,董卓的威逼天子,倒行逆施,使得他的项上人头已经与王莽相当,对于天下之人有着十足的诱惑。
诛国贼董卓,立不世之功,攫无上声誉。
鲜少有人能够抗拒。
“话虽如此,只是国贼一日不除,我心一日难安。”
刘备喟叹一声,也是有些无可奈何。
“主公,子龙之言甚合时局。”
鲁肃侧首陈情,“臣请我主暂忍一时之气,抓紧操练兵卒,整顿兵甲,囤积粮秣。同时封锁州境,隔绝雒阳往来,以示姿态。”
”派遣信使,发往关东、河北诸郡,共谋大计,商议举兵讨董之事。”
“子敬之言甚合我意。”
见到刘备眼神飘过来,高渊知道自己也得表示几句。
“以我所料,只在这三五日间,朝中就会有封赏送抵扬州,届时玄德公直接拒授就是。”
略顿一顿,又继续道:
“只不过与其派遣信使,连结诸郡,就不如写就讨董檄文,传于天下,首倡义兵。”
高渊心里也是打起了算盘。
董卓肯定是要讨的,态度是要表示的,与其被动响应,就不如首倡起兵,先把第一波声望收割在手里。
至于日后跟谁会盟,讨董成功与否,那些其实都不重要。
而且如此一来,他就有足够的理由将雒阳过来的使者都堵在扬州以外。征辟蔡邕的诏书根本送不过来,董卓还无可奈何。
反正柴桑距离雒阳远距千里,难不成你还要派兵打过来不成?
孙乾有些额外担心,“虽说董卓倒行逆施,然近日广封群臣,又大肆笼络士人。当今天下,以公义者少,私义者多。倘若我等首倡,关东河北却应者寥寥,届时岂不是只有我主独挡董卓,该如何是好?”
“这...”
孙乾一番话语直指人性。
说直白一点,不管是十年寒窗也好,马革裹尸也罢,无非就是为了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俸禄上多拿一点,家里的房子造大一点,田地多划一点。
心怀汉室,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在乎的,不过是利益二字。
“怕甚?”
张飞放声大笑,“当年俺与兄长三人,不过三五百义勇,便是十万黄巾,亦敢放手一战。”
“如今取了扬州,麾下士卒过万,更有骑兵八百,猛将近十,又有子玄、子敬、子仲、公祐、宪和为兄长谋臣。董卓便是有十万虎狼,又有何惧?”
说着,一双豹眼扫向场中诸人:
“便如公祐所言,彼辈逡巡不进,我等当开先路,为天下首倡。但有进取,使关东识我等之能,必然争相响应!”
“说得好!”
刘备拍案而起,“就如高先生所言,备身为汉室宗亲,当为天下首倡。便是关东不应义举...”
猛然抽出宝剑。
“刘备当效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