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打定了主意,自然就要撰写檄文。
可最大的问题是,这会儿刘备的麾下,全是些务实办事的,根本没有如陈琳一般文笔犀利的人才。
想来想去,刘备把主意打到了蔡邕身上,想请这位大文豪代笔。
高渊果断否定,“玄德公就不要想着劳烦蔡公了。”
这会儿雒阳的征辟文书还没送到,刘备根本不知内情,只能多嘴为他解释一遍。
刘备首倡义举,与雒阳断绝往来。届时带着征辟诏令的天使到了扬州,只会被赶回去,根本见不到蔡邕本人。
董卓知道之后,最多也只会把火气发在刘备身上,不可能牵连蔡邕在陈留的族人。
若是蔡邕代笔写一篇讨董檄文,那就相当于亲自将自己的族人都送上死路了。
很简单的道理。
虽说这个时代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往来交通极为不便,出个远门都像是诀别。
但是作为当世大儒,尤其是最顶尖的这批大儒,彼此之间没少有书信、文章互相传递。
换言之,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行文方式,稍微熟稔一些的,只需要扫上一眼,就能知晓是何人所写。
檄文是要传遍天下的,雒阳那边作为被讨伐对象,肯定也要送上一份。
董卓正在大肆征辟天下士族,其中不少就是蔡邕的熟识。
到时候檄文送到了董卓案前,谁也不敢保证绝对没人会把这事捅出来。
刘备想了想,“若是请徐公来写...”
“徐季登有类其父,对仕途官宦政治党争这一类的事情毫无兴趣,若不是蔡公亲自写信与他,说柴桑出了个学经的天才,恐怕徐季登都不愿意离开家门。”
“......”
刘备表示相当无语。怎么也没想到,难得彰显了一回英雄豪气,结果连这第一步都迈的如此艰难。
高渊笑着出言宽慰,“玄德公放心,左右不过一封讨董檄文而已,有何难处?”
“噢?莫非先生也擅写檄文?”
刘备双眼一亮,复作喜气。
“非也,只不过寻人代笔而已。”
高渊倒也记得演义里曹操写的那篇檄文,只不过那篇檄文太过短小,缺乏气势。
“先生欲使何人代笔?”
刘备想了想,这会儿的豫章郡,除了蔡、徐两位大儒以外,好像也没有什么文笔好的名士了,总不能特意跑到昌南去,让刚刚赴任的诸葛玄代写一篇吧。
又或是去往舒城,请陆公执笔?
“自然是诸葛子瑜或者阿亮了,总不能是步子山和卫子旗那两个憨货。”
诸葛瑾年满十五,已然束发。
因为其父已经过世,诸葛珪这一支脉,算是提前交付到诸葛瑾手中,因此早早冠上了表字。
诸葛亮年纪还小,尚未加字。
“诸葛子瑜?阿亮?二人虽有天纵之才,然年纪尚幼,如何能够写就雄文?”
刘备有些犹豫,诸葛兄弟终究还是差了些年纪和阅历。
“无妨,姑且一试,若是不成,再寻他人代笔就是。”
高渊拍拍屁股,离开营帐。
“先生欲使亮撰写一篇讨董檄文?”
诸葛亮正式拜师还没半个月,就已经和蔡贞姬相当熟稔。
一个年少富有才学,且相貌上乘。另一个乃是大儒亲女,自幼便跟着父亲学习琴棋书画。
且二人都是出身名门,又是青梅竹马、最是需要玩伴的年纪,稍微熟络之后,自然能够玩到一起。
哪怕是到了学堂之外,蔡贞姬依然一直跟在诸葛亮后头。
诸葛亮沉吟了几息,“亮倒可尝试一番,只是需要先生将雒阳详情尽数告知。”
“自然。”
高渊点点头,将这段时间雒阳以及周边发生的大小事宜仔细讲述了一遍。
“先生稍等。”
诸葛亮并没有用多长时间思量,而是转身回到学堂。
“阿亮先坐。”
旁边的蔡贞姬倒是相当机灵,转身跑去自家大人书房中,将最好的那一支笔,以及蔡邕都不舍得用的那款隃麋墨一同带了出来。
诸葛亮吓了一跳,“贞姬怎得将蔡公平日都舍不得用的隃麋墨都拿出来了?快还回去,研一些寻常墨水就是。”
这里的隃麋墨产地远在关中,是蔡邕跑路江东的时候带过来的,珍贵异常。
就这一块,还是当初在担任议郎的时候,汉灵帝赏给他的。
蔡邕平时只会用来书写《熹平石经》等重要典籍,换做其他时候,都只用普通墨。
蔡文姬曾说过:“父藏墨于漆匣,非圣贤之文不启”,说的就是这一支隃麋墨。
结果老父亲稍不留神,自己一直都舍不得用的宝贝,就被自家闺女轻易拿出来,给一个不相干的外人先用了。
“父亲用得,阿亮自然用得,不过是些墨罢了,有甚稀奇?”
还梳着羊角辫的小丫头嘻嘻一笑,全然不在意。
诸葛亮苦笑一声,“此墨乃是先帝御赐之物,蔡公自己都舍不得用,平日里只将其藏于匣中。若是发现为你所盗,日后少不得要挨训,快还回去!”
“哈哈哈,无妨,不过是松烟墨而已。”
看着小丫头一脸不满,赌气似得将墨盒往案几上重重一拍,高渊只能出来当和事佬。
“正巧,近日工坊里研制出来一种新墨。墨质光泽明显,书写起来细腻流畅,着色远胜松烟。”
朔望,朝外招呼一声,只见一员随从从门外跑进来,怀里抱着一大卷竹纸,手里还捏着一个墨盒。
“好笔、好纸、好墨,三样俱齐,只差阿亮写就的一篇好文。”
诸葛亮并不急着落笔,而是抽出一张纸来,细细摩挲,“咦...这纸...细润平滑,颇有韧性,远非一般蔡侯纸所能比。莫非正是高先生适前所说过的竹造之纸?”
“正是,此纸虽说工艺算上不难,但是步骤更为繁琐,费时费力。”
“最大的好处便是原料取之于竹,而豫章境内,最不缺的就是竹子。”
三个多月的等待,这第一批成纸总算造出来了。而且质量上乘,远超预期。
第一批产量成品率稍微低了些,只有三百多张。等到新的匠人熟练之后,每日产纸可过千张。
纸是文字的载体,也是知识传播的介质。
世家大族之所以能够控制天下舆论,就是因为几乎垄断了笔墨纸砚,令文字附着于竹简纸张上的成本极高。
普通百姓但是想要凑齐这一套,最起码要付出一整年的收入才行。
然而这些只是最为基础的东西,想要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还需要寻到拜师的门路,以及接下来数年乃至于十数年持续不断的供养。
对于一户仅靠着几十亩薄田,维持一家生计的普通百姓而言,交完税赋之后剩余的粮食能够支撑到来年就已经算是谢天谢地了,怎么可能有多余的供给?
高渊想要改变这种现象,所以他造出了成本低廉的竹纸。又在最近这几天,成功配比出了着色更强的油烟墨。
只不过这会儿油烟墨的造价还很高,根本没法像竹纸一样开放使用。
其最大的作用便是成为商品,贩卖给世家大族,换来制作油烟墨的各种材料,形成良性循环。有了冗余之后,再匀给学堂。
“纸是好纸,墨亦是好墨。”
诸葛亮试写了几个字,发出由衷赞叹。
言罢,颔首而笑:
“若是亮不写出几分如虹气势,岂非要愧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