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枭汉

第101章 蔡邕的抉择(下)

枭汉 枕金刀 2804 2025-04-12 14:13

  事实证明,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在诸葛族学这些少年中,诸葛亮算是年纪最小的那一位了,但是学习能力以及天分,却是众人之最。

  无论是经易、数术,还是天文、音律。几乎都是一讲就通,一学就会,而且经常有灵思巧辩,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极其新颖的论述,惹得蔡邕和徐胤两位大儒惊喜连连,老怀大慰。

  俩老头是真真的将诸葛亮当成了宝贝。

  原本因为年龄以及身体的原因,要将一些不太重要的学科分给其他的教习人员,结果就因为诸葛亮这一人,二人实在担心别人教不好,耽误了诸葛亮。

  于是二人只能轮番上阵,夜以继日的给诸葛亮灌输海量的知识。

  作为当世闻名于世的大儒,蔡邕在与高渊交谈过后,愈发笃定自己将要受到董卓的征辟。

  道理很简单。

  董卓乃是纯武人出身,年少时被桓帝征召为羽林郎,后来又跟着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征讨羌人,屡立战功,才慢慢升迁到戊己校尉。

  第二次崛起,受到袁隗征辟,出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同样是因为参加平定黄巾、凉州而累迁功勋。

  这样一个没有根基,没有背景的人物,骤然执掌大权,又做出了废立天子之事,必然要遭到整座天下拥护大汉皇室的士人学者集体围攻。

  虽说最终的下场比较凄惨,但是董卓并不是一个蠢人。应该说,作为草根武人出身,前期的董卓几乎拿到了人生中最为完美的剧本。

  所经历过的最大坎坷,也不过是在戊己校尉上因事被免职一次罢了。

  以西凉边陲一介武人之身,通过一系列的拼搏、诡计,最终能够凌驾于皇权之上,傲视整个帝国。

  这般奇事,历史上有几个人做到过?

  王莽以文篡国,而董卓,则是以武伐之。

  论及野心、能力、手段、眼界,二人几乎属于同一等级。

  考虑到二人出身不同,恐怕董卓还要比王莽更胜一筹。

  对于这样的人物,他会想不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吗?

  嗯,其实有可能,尤其是在得意忘形的时候。

  不过之后的补救措施也好,手段也罢。董卓执行起来,那是相当果决凌厉的。

  火速收并何进与何苗原本部曲,又结交吕布,斩杀丁原,连并州军一并收入麾下。

  以至于绝大部分人根本还没反应,整个雒阳就被董卓的人马围成了一个铁桶。

  里面的人逃不出去,外面的人打不进来。

  这是董卓给自己打造的底牌,以及退路。只要有军队在手,他就不害怕被天下人群起而攻。

  退路有了保障,董卓想要再进一步,自然就需要暂时放下武人的那套兵戎相见,直来直往。开始以儒家的治世标准,来拓宽之后的道路。

  最简单便捷,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大肆征辟天下名士入朝。

  既能展现自己的态度,又能借着名人效应,来洗刷自己身上的污名。

  别人可以躲掉,但是蔡邕躲不掉。

  因为他的族亲距离雒阳太近。

  所以这些日子,蔡邕像是变了一个人,整日整夜的守在族学里,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对年轻学子的培养之中。

  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两位大儒都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者。

  不过几天时间,两人的身体就有些吃不消。

  “蔡公无需如此辛劳,渊此前不过是胡乱揣测,那董卓未必就会征辟蔡公。”

  高渊有些不忍,他完全能够看出,蔡邕为了保全族人,已经有了必死之心,全然不在乎自己的身体。

  甚至再偏激一点,高渊感觉蔡邕很可能有意死在返回雒阳的途中。

  如果蔡邕在征辟途中不幸身死,董卓就算再过残暴,也不可能牵连他的族人,否则就会彻底失去天下士人之心。

  对于很多名士来说,生死事小,失节事大。

  蔡邕就是其中之一。

  “呵呵,高小郎无需宽慰老夫。”

  “老夫虽然从未见过那董卓,但观其在雒阳城中行径,便知其乃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

  “董卓以边将之身,敢效霍光,行废立之事。内无肱骨,外无人望,面对这天下汹汹,群情激奋,又如何能弹压得住?”

  “最后还是得效法传统,将有名望的老家伙们搬出来,以此来稳定时局。”

  征辟天下名士入朝,已经成为东汉权臣惯例了。只因为东汉这些皇帝,除了少数的几位外,大多阳寿过短,以至于新帝登基之时,都是些未及加冠的孩童。

  主少国疑,天子无法亲政,大权自然旁落于太后一系的外戚之手。

  比如窦宪、窦武。梁冀、何进这些,为了彰显自己的执政合法性,就必须要拉拢当世名士。利用这些人的名望来为自己做背书。

  这里边的事情并不复杂,归根结底,也不过是利益交换罢了。

  蔡邕看的很透彻,轻轻一叹:

  “董卓不过一边郡兵子,何进身死尚在昨日,董卓观之却不鉴之。便是将天下士人尽数召于雒阳,又如何能弥补所犯大恶?”

  “蔡公,那董卓鸠杀太后,废立天子,早已将事情做绝,日后必然是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淡到极致就是死,蔡邕越淡然,高渊就越心急。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不在乎刘备出身,又没什么利益牵扯的名士,他真不想白白送给董卓。

  “就算董卓假借天子之名,下诏征辟,使者赶来扬州,尚需一段时日。”

  “况且如今中原盗贼丛生,便是使者在路上出现什么事故,征辟诏书到不了柴桑,也是再正常不过。”

  高渊已经发了狠,准备将当初拦截张让信使的手段再用上一遍。只要拖到群雄出兵讨董,自然可以顺利将蔡邕的亲族都接到扬州来。

  “胡闹!”

  蔡邕皱眉怒斥:

  “你以为老夫听不明白?盗贼肆虐州郡,不过是为了身上衣,腹中食。闲来无故,招惹信使作甚?”

  “蔡公可是忘了,信使有马的呀!便是不拿来代步,也可以宰杀食肉。”

  高渊咧着一口白牙,开始信口胡诌。

  蔡邕冷冷地瞥了他一眼,俯首于书案。

  “莫要多做聪明,身为臣子,擅杀天使,形同叛逆!”

  高渊笑着解释,“没说要杀,只是将其拖延一段时日。以渊来看,董卓倒行逆施,祸乱纲常。用不了多久,关东各地必然大举义兵,群起而攻之。届时董卓自顾不暇,哪里还会顾得上征辟一事?”

  蔡邕不言不语,良久,才微微摇头。

  “老夫不敢拿亲族性命作为博戏之筹,小郎君且回吧,老夫事务繁杂,就不多留了。”

  高渊无可奈何,只能施礼拜别。

  步于中庭,仰望着漫天星空,心中暗自衡量。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