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支援复旦(二)
1993年8月.
复旦-同济-深大高校联盟网络,正式建成。
在黄浦江畔的,庆祝仪式上。
苏郁文教授,捧着复制的敦煌写卷,递给同济城规系的学生。
“当年伯希和带走的,是物理的文书。”
“今天我们传回来的,是数字的文明。”
他指向江上的货轮,赞叹道:
“就像这些货轮运输货物,我们的网络运输的,是知识。”
......
王健站在浦东陆家嘴的工地上。
看着远处的东方明珠,正在建设。
手中的BP机震动。
显示BJ来电。
“王总,清华、北大邀请您去中关村。”
“他们要建中国高校的‘信息高速公路’。”
他望向复旦校园的方向。
那里的网络指示灯,正在暮色中闪烁,与江上的航标灯,交相辉映。
......
夜风带来,黄浦江的潮气。
王健想起,在深大荔枝林里的第一个机房。
想起,复旦古籍库的千年文书。
想起,同济绘图室的浦东模型。
这些,散落在不同城市的数字节点,终将连成一张大网,让知识在其间自由流淌。
......
上海的玉兰刚含苞。
王健的大哥大。
在同济校园网庆典上震动。
听筒里。
传来BJ邮电大学,基建处的河北口音:
“王总吗?我们是中关村高校联盟!”
“清华和北大为了IP地址分配吵翻了,
“教育部让您赶紧来主持公道!”
“这...”
他看着黄浦江面的货轮。
想起去年。
在深大暴雨中抢救交换机的场景。
看来。
北方的数字战场,也已然拉响警报。
......
连夜召开的项目会。,
李建国和刘雪梅,正在打包设备。
“BJ高校用的,还是ARPA网残留的地址段,得重新规划C类地址。”
刘雪梅指着,刚从香港运来的Cisco 3600路由器,分析道:
“北大有中科院的科研数据。”
“清华要连国防科工委,保密等级得提升到军事级。”
王健突然想起。
在复旦处理数学系,涉密数据的经验。
他提醒道:
“这次得搞‘双网双待’,教育网和科研网物理隔离。”
......
清晨的北京西站。
煤灰混着晨雾扑面而来。
王健踩着站台的碎冰。
看着李建国,抱着装有NetWare系统盘的铁皮箱。
那是从复旦实验室“借”来的珍贵资源。
远处。
中关村的霓虹灯,在薄雾中闪烁,
“四通”“联想”的招牌,格外醒目,
与深圳的电子市场,形成奇妙的呼应。
......
中关村街道的杨树枝条,刚泛青。
王健走进北大计算机系时。
正听见。
李怀林副主任拍桌子:
“清华凭什么多占两个C类网段?”
“他们的科研数据,能比我们的量子信息,更重要?”
屋里烟雾缭绕。
八所高校代表。
围坐在掉漆的长桌旁。
暖气管道,发出“咣当”声响。
“各位老师。”
王健打断了他们的谈话。
将自己的证件展示了出来。
随后。
他和李建国、刘雪梅三人开始了布置。
他们将早已准备好的,深大-复旦-同济的联网示意图,展开贴在了墙上。
“我们先用192.168.0.0/24地址段。”
“每个学校按规模分配子网。”
“北大1000个节点,清华800个,剩下的给中科院和北航。”
他指向“科研网”和“教育网”的双线设计,介绍道:
“涉密数据,走56K拨号专线。”
“用硬件加密机,比起通过软盘要安全百倍,而且传输的数据量也更大。”
“你们的技术成熟么?”
中科院计算所的张工,突然插话问道:
“我们的超级计算机,如果要对外开放模拟运算,怎么保证,不被学生作业挤爆?”
“我们会提前设置QoS服务质量。”
李建国立刻调出流量控制方案,介绍道:
“科研任务优先级最高,就像给数据开‘救护车通道’。”
“学生下载电影?对不起,晚上10点后再说。”
......
最棘手的是资金问题。
人大代表苦笑着,晃了晃教育部的红头文件:
“‘211工程’专项还在走流程,我们连机柜的钱都凑不齐。”
现场的各位老师对这点倒是不太关心。
王健听了代表的话,满不在意。
毕竟这些钱,对他来说并不是难事。
他要的是在这一行走在同行的前面,占据市场。
王健推过去一份“技术入股协议”,解释道:
“我们垫付核心设备费用,各校按节点数分摊。”
他笑着说道:
“等专项款下来再结算,就当我们给,中关村的高校,打个‘数字白条’。”
......
在清华科技园的临时机房.
王健看着工程师们,搬运从香港送来的双绞线。
外皮印着“Made in USA”。
这些配件,被巧妙地拆成零件,藏在电冰箱和西装衬布里。
经过了千辛万苦,才送到了这里。
“文锦渡,海关的老陈帮了大忙。”
李建国小声说道:
“但每根线,都得重新测试,北方的干燥气候,容易产生静电干扰。”
......
清华数学系的陈教授。
抱着手稿找上门。
这是位参与过“两弹一星”计算的老专家。
“我的核爆模拟数据,连打字员都不能看,你们怎么处理?”
刘雪梅递上,定制的加密硬盘。
“每个硬盘配三把钥匙。”
“您的指纹、系主任的密码、还有实时变动的时间令牌。”
她打开铅盒。
里面的硬盘表面,刻着复杂的几何图案,她解释道:
“物理层面防电磁泄露,比保险柜还厚三公分。”
......
最惊险的是。
给北航,做航空发动机数据专网。
国防科工委的代表,带着保密局的人现场监督。
要求所有设备国产化。
王健跑遍中关村。
终于在四通公司,找到长城牌服务器。
李建国亲自,编写底层驱动。
他感慨道:
“我们把Unix系统内核,重写了三遍。”
“连开机画面,都换成了‘中国航天’标志。”
当第一组发动机振动,数据安全传输时。
军方代表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
在北大红楼的,古籍阅览室。
王健遇见了,正在整理李大钊手稿的历史系教授。
“这些文献要是能数字化,该多好。”
教授摸着泛黄的稿纸,说道:
“但校办说电子文档容易丢失。”
“我们可以做离线加密数据库。”
王健立刻想起,在复旦处理敦煌写卷的经验,他解释道:
“用微缩胶片技术做双重备份。”
“可以给每一页手稿都上了‘数字封条’。”
......
外语系的情景,却截然不同。
留美归来的张教授。
正在为学生演示,如何通过ARPA网收发Email。
却被网络延迟,折磨得直拍桌子。
“发封邮件到斯坦福要半小时,还经常丢包!”
他看向刘雪梅询问道: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么?”
“可以用我们的中文邮件系统。”
刘雪梅调试着,新安装的邮件服务器,介绍道:
“‘你好@北大.edu.cn’这样的地址,比英文邮箱好记多了。”
......
4月的中关村。
电子元件摊位前,挤满了拎着蛇皮袋的工程师。
王健蹲在“四海电子”的柜台前。
和老板讨价还价。
“20个RJ45接头,带防水套的,多少钱?”
老板瞥了眼他的西装:
“给高校供货吧?算你批发价,不过得用外汇券结算。”
这是精益团队的日常。
为了避开,进口设备的高额关税,他们不得不化整为零。
从各个摊位收集配件。
刘雪梅发明了“元件编码系统”。
每个电阻、电容都对应,高校的涉密等级。
“红色标签给北航,蓝色给北大,绝对不能混。”
李建国,则和中科院的工程师合作,用国产元件,改装进口交换机。
“我们是在给洋机器装中国心。”
最难忘的是。
抢购Novell NetWare正版授权。
当王健得知,微软即将推出Windows NT时。
果断买下,中关村最后三套NetWare 4.1。
这意味着。
他们能搭建,更稳定的服务器集群。
“这钱花得值。”
他对心疼预算的财务说道:
“这套团建就是服务器的‘数字发动机’,必须得入手。”
......
5月。
教育部副部长。
亲临中关村,主持高校网络建设现场会。
在清华主楼的会议室。
王健展示了,最新的“洋葱式加密”架构。
“最外层是公开资源,中间层是授权共享区,核心层是涉密数据。”
“每层都有独立的防火墙。”
他指向实时监控屏幕,介绍道:
“现在各校的访问数据一目了然,等于给网络装了个‘数字天眼’。”
北邮的代表。
提出了新问题。
“我们想做远程教学,让XJ的学生,也能听北大的课。”
“你们怎么保证视频不卡顿?”
李建国闻言。
立刻演示刚调试的流媒体系统:
“采用最新的MPEG-1压缩技术,1.44M的软盘,能存30秒视频。”
他笑着补充道:
“当然,得先给XJ的学校寄去解压卡,我们连邮包,都设计了防震方案。”
......
会议结束前.
副部长握着王健的手说道:
“你们做的,不是简单的网络建设,而是在搭建,中国高校的数字脊梁。”
这句话。
让连众人振奋起了精神。
无论是在深圳漏雨的机房,还是在复旦古籍库的深夜。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图纸,终于有了更厚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