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八仙过山(四)
宫阙巍峨,金碧辉煌。何仙姑身着素白道袍,飘然若仙,被引入武后之御书房。室内陈设奢华而不失雅致,香炉中青烟袅袅,透出一股宁静与神秘。
武后端坐于御案之后,凤目微眯,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仙子。她素闻何仙姑之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仙姑远道而来,朕甚感荣幸。”武后微微一笑,声音中透着威严与尊贵。
何仙姑颔首还礼,“小仙实在平凡不过,能得皇后召见,实乃幸事。”
武后摆了摆手,示意宫人退下,方缓缓开口:“仙姑既来,想必对长生不老之术颇有心得。朕愿闻其详,望仙姑不吝赐教。”
何仙姑闻言,神色肃然,“长生不老,非一朝一夕之功。欲求长寿,首要之务在于寡欲。声色货利,皆为身外之物,过分追求只会损耗精气神。皇后当知,清心寡欲方为上策。”
武后听后,若有所思,“仙姑所言极是,然朕身居高位,诸事繁杂,欲念难消。”
何仙姑轻叹一声,“皇后既然难以割舍,那便需从另一方面着手。多行善事,积累福德,亦是长寿之道。酷刑当扼,诬枉严禁,仁政治国,方能修得正果。”
武后点头称是,“朕自当谨记仙姑教诲,努力行之。”
何仙姑又道:“治国安邦之道,在于亲贤臣远小人。异姓人为皇嗣,恐非长久之计。”
武后闻言,眉头微蹙,“仙姑此言何意?”
何仙姑淡然一笑,“皇后心中自有定夺。小仙只是提醒一二。”
武后默然片刻,忽而展颜一笑,“仙姑真是高人。朕明白了。”
随后,二人又谈及诸多治国理政之道,何仙姑所言皆切中要害,武后听得频频点头。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日暮时分。武后挽留何仙姑在宫中用膳,并下令重赏。何仙姑却婉言谢绝,“小仙山野散仙,不习惯宫中繁华。但求皇后能采纳小仙所言,便是最好的赏赐。”
言罢,何仙姑飘然离去,留下武后一人沉思良久。
自此之后,武后的心境与政治态度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她深深体会到了何仙姑那番关于长生不老与治国理政的真知灼见,决定将其付诸实践。
在用人方面,武后不再偏听偏信,而是开始重用那些有真才实学和正直品质的官员。狄仁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卓越的才智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武后的信任与青睐。武后赋予他重任,让他参与到国家大政的决策中来,这无疑是对狄仁杰能力与品行的双重肯定。
同时,武后对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下令减轻刑罚,使得许多无辜受罪的百姓得以重获自由。更为关键的是,她严禁诬枉,力求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审理,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也使得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稳定。
至于皇嗣问题,武后更是深思熟虑。她原本有意立侄儿武承嗣为太子,但在何仙姑的告诫下,她明白了异姓人为皇嗣的隐患。于是,她毅然放弃了这一初衷,开始考虑更为稳妥的皇位继承方案。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武后的政治智慧,也彰显了她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思熟虑。
然而,清心寡欲、摒绝声色之名利等项,对于已经沉溺于权欲之中的武则天来说,却始终难以做到。她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回想起何仙姑的话,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为了感谢何仙姑的指点迷津,武则天特别下令,在零陵城南风景如画的凤凰台,精心建造了一座雄伟壮丽的会仙馆。这座馆舍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选址极为讲究,它依山傍水,四周环境清幽雅致,风景秀丽无比。每当清晨或黄昏时分,轻雾缭绕于山林之间,会仙馆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
会仙馆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美感。高耸的楼阁、精致的亭台、蜿蜒的回廊,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馆内的装饰也极尽奢华,同时又不失雅致,既彰显了皇家的尊贵,又体现了对何仙姑的崇高敬意。
这座会仙馆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很快便成为了何仙姑讲道弘法的重要场所,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聆听教诲,感受道教文化的魅力。
每当讲道之余暇,阳光斜洒,何仙姑便会步出会仙馆,坐在馆前那宽阔而古老的石阶上。这些石阶历经风雨,却依旧坚固,仿佛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何仙姑身着素净的道袍,头戴青色道巾,整个人散发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气质。
她手中托着一盘圆形的仙果,这些仙果色泽鲜亮,散发着淡淡的果香。何仙姑悠然自得地剥食着仙果,果皮在她纤细的手指间轻轻滑落,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她细细品味,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
吃完果肉后,何仙姑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那些果核在阳光下闪着微光,仿佛带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她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果核的去向,任由它们随风飘落,或是在石阶上滚动。
然而,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被何仙姑抛出的果核竟然在会仙馆四周生根发芽,长出了一株株荔枝树。这些荔枝树枝繁叶茂,绿意盎然,为这座古老的会仙馆增添了几分生机。
“你们听说了吗?会仙馆四周的荔枝树结果了,那荔枝可真是与众不同啊!”一个市民神秘地对周围的人说道。
“哦?有什么不同?”旁边的人好奇地问。
“那荔枝的皮色翠绿如玉,看起来就让人食欲大增。而且,据说果肉鲜美多汁,口感极佳,简直是人间美味!”第一个人兴奋地描述着。
“真的吗?那可真是太神奇了!这些荔枝树是怎么来的?”又有人好奇地插话。
“听说是何仙姑随手抛出的果核长成的,这简直就是神话啊!”第一个人继续说道,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
“何仙姑真是神奇,她不仅指点迷津,还能让普通的果核变成如此美味的荔枝。这些荔枝应该有个特别的名字吧?”一个文人模样的男子感叹道。
“是啊,人们纷纷传言,称这些荔枝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第一个人解释道。
“‘凤凰台上荔枝挂绿’,这个名字好,既体现了荔枝的特色,又蕴含了何仙姑与会仙馆的神秘色彩。”文人男子点头称赞。
“没错,现在这些荔枝可是成了我们这里的特色,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赏品尝。
这一奇观很快便传遍了四方,吸引了无数百姓前来观赏品尝。他们惊叹于这神奇的景象,也为何仙姑的神奇力量所折服。每当荔枝成熟的季节,会仙馆前便热闹非凡,人们争相品尝这美味的荔枝。
“武后,您听说了吗?会仙馆四周的荔枝树结出了翠绿色的荔枝,人们都称其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一位宫娥向武后禀报道。
武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奇与欣喜:“哦?竟有此事?那荔枝真的如传言般美味?”
“是的,武后。那荔枝不仅色泽独特,口感也是极佳,现在已是名扬四方。”宫娥回答道。
武后沉思片刻,然后说道:“何仙姑真是神奇。她不仅助我指点迷津,还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的美味。我要派人给她送去厚礼,表达我的感激和敬意。”
不久后,一位使者带着武后的厚礼来到了会仙馆。他向何仙姑转达了武后的感激之情,并邀请她入宫叙谈。
何仙姑微笑着摇头:“替我感谢武后的厚爱。但我是山野之人,不习惯宫中的繁华,还是更喜欢这里的清净。”
使者有些为难:“但武后真的很希望能与您更深入地交流治国理政之道以及修身养性之法。”
何仙姑依然婉拒:“我知道武后的好意,但宫廷之中复杂纷繁,我不愿卷入其中。我更愿意在这里潜心修道,为百姓祈福。”
使者听后,只能无奈地点头,并回宫向武后复命。而武后虽然感到遗憾,但也尊重何仙姑的选择,并继续派人送上礼物,以表谢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凤凰台上荔枝挂绿”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景观和文化符号。而何仙姑也因其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修为而深受百姓爱戴与尊敬。更有人以“凤凰台上荔枝挂绿”为题作诗道:
凤凰台上碧枝垂,翠绿荔枝挂满树,
仙果飘香诱人醉,皮薄肉嫩甘如蜜。
何仙姑坐石阶前,悠然自得享清福,
随手抛核化神树,道法自然显神通。
武后闻讯喜非常,厚礼相送表感激,
邀仙入宫谈道义,共商国是理朝政。
仙姑微笑婉言拒,山野小仙惧华丽,
宫中繁华非所愿,只愿修道传佛法。
百姓争相观奇景,品尝荔枝赞不绝,
挂绿之名传千里,成为佳话美名留。
会仙馆中人气旺,道教文化显光辉,
何仙姑德高望重,受人敬仰传四方。
荔枝挂绿映翠叶,仙风道骨展神韵,
凤凰台上神迹现,千古流传美名存。
愿人人皆能修道,心灵净化脱尘埃,
共赴仙境寻真谛,荔枝挂绿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