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孙静死,鲁阳归(求追读)
嗤——
唏律律——
城门口,一匹高头大马扬起前蹄,马背上的将军近八尺身高,将手中两丈长的马槊顺势抬起。
而在那槊头处,朱治正双目愕然地被穿了个透心。
死不瞑目。
“我乃后将军吕奉先,奉陛下旨意,胆敢反抗者,杀无赦!”
高头大马之上的吕布圆睁着双眼,声音如天穹之上的滚雷,响彻在每一个人的耳边。
即便是原本那些拼死的孙家部曲,此刻也仿佛是时间静止了一般,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纷纷看着那被吕布一槊捅死的朱治,恐惧在心底中蔓延。
他们并不怕死。
但是这种毫无抵抗能力的死法,实在是他们此前从未见过的景象。
那可是朱治!
在战场上拼杀无数,不知经历的大小战事多少的猛将。
就这么毫无抵抗能力的死了。
朱儁的眼神中也闪过一次震撼。
早就听说这吕布勇猛的很。
却没想到能猛成这个样子。
尝试着把自己换到吕布的位子上,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力气,朱儁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
不对!
目光扫过眼前的这些人,无论是站着的还是躺着的,朱儁猛然发现一个问题。
孙静!
孙静不见了!
定然是趁着刚刚在混战时,自己一个人逃了。
朱儁不由得大急道:“吕将军,快追!都尉司马孙静跑了!”
为防吕布不认识孙静,从而耽误了大事,朱儁还特意补充道:“那孙静是孙坚的三弟,亲弟弟!”
孙坚的三弟?
那必然不能放过了。
吕布刚刚还得意的神情陡然一变,瞧着朱儁手指的方向便是低喝出声。
“他跑不了。”
“这里交给你了,陛下就在后面。”
“我去追他!”
话才起头,吕布便提上马缰,纵马而去。
等话音落下,吕布已经消失在了朱儁的视野里。
……
“陛下……”
城门口处。
朱儁已经指挥着将士们,将战场打扫了个七七八八。
刘辩赶到的时候,城门处的守卫已经全部换成了自己人。
原本的长沙兵,以及孙家的那些个死忠部曲,则被分成了两批,分别被安置在两边。
“其他几座城门已经派人控制,城中并未发现孙坚孙文台。”
朱儁拱手道。
说完,朱儁又侧过身子,将身后那一具尸体亮了出来。
“这是在孙静家中发现的。”
只需一眼便能看出,这具尸体正是成三的尸体。
“也算是为国捐躯,厚葬了吧。”刘辩闭了下眼睛道。
“喏。”
踏踏踏——
说着,远处忽地传来马踏声。
刘辩等人不由得循声望去。
不多时,吕布骑马赶回。
“陛下,孙静贼人已死,臣已将其尸首带回!”
“哦?”刘辩语气微扬。
本来以为孙静这家伙可能已经跑掉了,毕竟鲁阳是孙静的地盘,在这里待了这么久,地形肯定相当熟悉。
吕布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又没有城里人带路,说实话,还真不一定好追。
没想到竟然还追上了。
朱儁也过去看了一眼,确定确实是孙静的尸首,并不是杀良冒功之类的之后,回来朝着刘辩点了点头。
这让刘辩更为惊奇。
“是吕卿家所杀?”
“回陛下,臣不敢居功,此贼并非是臣所杀,而是鲁阳尉和鲁阳丞二人。”
吕布一脸严肃地拱手。
他身后的两人应声走上前来,朝着刘辩叩道:“臣鲁阳尉石勇/鲁阳丞邱泽,参见陛下……”
刘辩瞧了一眼跪在自己面前的这两人,轻声问道:“你二人是如何杀了他的?”
鲁阳丞邱泽道:“回陛下,孙静此獠在鲁阳城中为非作歹,目中无人,早已惹得城中百姓尽皆怨怼。”
“臣今夜听的北城响动,便知城中情况有变,于是去找了石县尉商讨,在东城门处设伏,方才擒杀此獠!”
“为何是东城门?”刘辩问道。
“启禀陛下,孙静的二兄孙坚,当下便在鲁阳东面的叶县驻扎。”
“臣和石县尉以为,城中发生如此大事,孙静若是要跑,必然是去叶县找他的二兄孙坚会合。”
“东城门距离叶县最短,孙静极有可能从此地出城。”
“因而我二人才选择在东城门处设伏。”
竟然还是个聪明人。
这番话听在耳朵里,不光是刘辩惊讶,连一边的朱儁,看向两人的目光中,也露出讶然之色。
凭借这些条件,能猜测出孙静要从东城门处出城,并不困难。
可是如果在时间如此短的情况下,能准确判断出孙静的出城动向,以及提前安排好人手设伏。
这就相当不容易了。
甚至有点不太可能。
“你二人做的不错,想要些什么赏赐?”刘辩笑着道。
听到这话,邱泽和石勇二人又重重地将头贴在地上,道:“回陛下,臣等不求赏赐。”
“之前孙贼入城为非作歹,甚至对鲁阳令妄下杀手。臣等没有拼死报国,已然是重罪。”
“此番擒杀孙贼,只愿陛下准臣等将功折罪,臣等便再无所求。”
哦~
听到邱泽这么说,原本还萦绕在脑海中的一丝困惑,也随之迎刃而解。
孙静能做出如此大胆之事,怎么会不防着原来的鲁阳尉和鲁阳丞两人呢?
显然是这两人之前,已经用了一些手段,成功获得了孙静的信任。
甚至可能这两人已经投靠到孙静的麾下。
连鲁阳令之死,也说不定有他们二人的参与。
只是随着今夜鲁阳突遭变故,孙静这棵大树轰然倒塌。
邱泽和石勇不愿意跟着孙静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趁乱斩杀了孙静。
刘辩犹豫片刻,随后笑了笑道:“孙贼势大,你二人卧薪尝胆,暗中蛰伏,又在最后及时斩杀妄图逃跑的孙贼,无论如何都是功大于过。”
“在朕这里,从来没有有功不赏之事。”
“你二人既然已经为朝廷立功,那便自然该赏。”
“你二人家中可有儿郎?”
邱泽和石勇心中一突,但这种事情随便在城中一打听就知道。
他们做不了假,只得实话实说道:“启禀陛下,臣二人家中确有一子。”
“可曾及冠?”刘辩追问道。
邱泽道:“回陛下,犬子去岁已经及冠。”
石勇道:“回陛下,犬子今年刚刚及冠。”
“好!”
刘辩哈哈一笑,道:“既然如此,朕就将你二人的功劳,折到二位卿家的儿郎身上,封二位卿家之子为五官中郎,于朕左右。”
“二位卿家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