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从前慢
杨翊走后,芒克撇嘴道,“老北岛,你干嘛要跟他说给稿费?咱们有稿费给他么?”
北岛笑道,“如果他真能拿到有水平的稿子,这稿费我自己掏腰包给了。”
“你腰包里有钱么,就自掏腰包?舒婷的十块钱稿费,都被你拿去喝酒了。”
说起舒婷的稿费,北岛有些脸红。
之前他们《今天》刊登了舒婷的《致橡树》,今年《诗刊》那边看上了那首诗,也想刊登,因为联系不上舒婷,就联系了北岛。
《诗刊》那边给了十块钱的稿费,嘱咐北岛转交给舒婷,但是那十块钱被北岛拿去喝酒了。
“酒你们也喝了。”
“是是是,我们也喝了,但是我们没许诺要给人家稿费。”
一旁的黄锐笑道,“他一个门卫,能拿出什么作品来?北岛肯定也是认定人家拿不出作品,才答应给稿费的。”
北岛笑了笑,“行啦,不说他了,我们开编委会吧。”
……
傍晚,杨翊吃过晚饭,坐在东门口的大树下乘凉。
因为是暑期,学校进出的人比较少,他每天也没什么工作,日子倒也惬意。
今天下午跟北岛他们聊过之后,杨翊就在琢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事情。
琢磨一番之后,他发现这事也不是很好弄。
这年头,想要看到外语作品并不容易,想要找到适合翻译到《今天》上的,难度更高。
就拿史康成翻译的那篇《谈德国废墟文学》来说,这种文学评论文章,如今在国内可不少找,也不知道史康成是从哪儿看到的。
要是北岛他们直接把想要翻译的文章拿过来,杨翊只负责翻译就好了。
他也想过写写诗歌,但是一想到创作,脑袋就疼,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吃过饭之后,他慢慢将赚钱的想法先放下了,傍晚时分暑气渐消,空气中的味道也慢慢变得没有那么刺鼻。
偶有一阵清风吹过,带走身上的热气,整个人舒爽多了。
好多人说,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是波澜壮阔,潮水汹涌的年代。
假若只把这段放在历史书上阅读,杨翊或许能够读出一些澎湃的激情,但是当他置身其中,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了。
穿越之前,他已经很久没有想吃肉了,因为天天吃,吃肉完全是为了补充蛋白质。
而在穿越之后,职工宿舍楼前养的那个大公鸡已经在他梦里被宰了好几次了,其中有三次清炖,两次红烧,还有一次被做成了黄焖鸡。
“叮铃,叮铃,叮铃铃。”
远处传来自行车的响铃声,杨翊不用起身去看,就知道是邮递员徐帆友来了,这家伙打铃永远是两短一长,节奏感十足。
铃声越来越近,最终变成一道短促的刹车声,车子已经到了跟前。
徐帆友看着躺椅上的杨翊,将一小包信件啪一下扔到杨翊头顶处。
“这两天的信。”
撂下这句话,徐帆友蹬着车走了。
“叮铃,叮铃,叮铃铃。”
声音越来越远。
杨翊看着徐帆友越来越远的背影,忽然脑子一阵剧烈的疼痛。
仿佛有什么东西被撕破,记忆中原本模糊的东西,忽然变得清晰起来。
一行行文字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迷迷糊糊间,他看到了中间有三个字——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感受着脑海中突然变得清晰的记忆,杨翊瞪大了眼睛,这种感觉实在奇妙。
从前只听灵台清明,却不晓得到底是个什么感觉,如今他终于知道了。
只是,为什么是这首歌的记忆突然变得清晰?
因为邮件么?
杨翊看着地上的那包信。
邮差刚来,《从前慢》就出来,恰好诗里面又有“邮件”二字,杨翊自然产生这样的联想。
但是杨翊又疑惑,如果是邮件触发了关键词,那之前看到“豆浆”、“马”、“钥匙”等东西,为什么没有触发,这些不也是诗里面出现的东西么?
现在线索太少,没有办法做任何判断。
这种事情以后还会不会发生,杨翊心里也没有个底。
不过这会儿杨翊也没什么心思去研究记忆变清晰的原因,他捞起地上的邮包,快步朝传达室走去。
他要赶快将脑海中的《从前慢》给誊抄下来,谁知道这突然变清晰的记忆会不会又突然变得模糊。
要是这记忆有时效,马上又变模糊了,他找谁说理去?
进了传达室,杨翊笔走龙蛇,用了不到一分钟就把整首歌给誊抄了下来。
抄完了诗,他这才松了口气。
“杨翊,看什么呢,这么入神?”
听到头顶传来的声音,杨翊抬头看去,只见中文系的的杨占升教授站在窗外,笑盈盈地看着他。
杨教授五十岁出头,中等个子,两鬓斑白,发际线已经开始失守,不过剩下的头发却十分茂密,给人一种既繁盛又凋零的矛盾感。
老教授总是笑呵呵的,杨翊来了这么多天,每次见到杨占升他都是一副笑脸。
杨翊每天梦中都要吃的那只鸡,便是杨教授家的。
“瞎涂瞎画呢,杨教授遛弯回来了?”
杨占升生活作息很好,每天吃过晚饭都要出去溜达一圈。
“嗯,刚才回来的路上碰见小徐,听他说我的信到了?”
“哦,信是到了。”
杨翊才想起信的事,赶忙把邮包拆开。
邮包里面装了十几封信,杨翊找到杨占升的那封,笑着递过去,“杨教授,您的信。”
“多谢。”杨占升接过信,道了句谢就要离开。
“杨教授,留步。”
杨占升转过来头,一脸疑惑,“还有什么事么?”
“麻烦您签收一下。”杨翊笑盈盈地拿出一个签收本来。
看到杨翊手里的签收本,杨占升还蛮诧异的,“现在取信也要签收了么?”
之前杨翊二爷爷来的时候,取信是不用签收的,直接拿了就能走。
有时候邮局送过来的信直接放在桌上,收信的人自取便可。
“嗯,邮局那边怕我们把信弄丢了,嘱咐我们一定要做好收发记录。”
其实签收这事跟邮局根本没关系,人家邮局既没有闲心来管,也没有权力来管。
是杨翊自己觉得让人家这么随意的取信,要是信丢了容易扯皮,便做了个签收本。
杨占升听杨翊这么说,不疑有他,笑着接过笔在本子上写了签收信息。
“这下能走了么?”
杨翊核对了一下信息,笑着点头,“好嘞,多谢配合,您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