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从剧透诸葛亮开始三兴炎汉

第29章 才德兼备,志存高远

  诸葛亮轻轻一叹,目光中难得地流露出一丝复杂,似无奈,又似早有所料。

  法正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大脑疯狂运转。

  赵云脸上瞬间写满了对主公的忧虑。

  黄忠则是满脸的茫然与困惑,这位沙场老将显然无法理解,为何后世对主公寄予厚望的麟儿,评价竟会低劣至此。

  “主公。”

  法正的声音率先响起,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死寂。

  “此事典所载,未必全然可信,或为后世一家之偏见。”

  “阿斗公子尚年幼,心性未定,未来成就如何,岂是这冰冷数字所能断言?”

  诸葛亮温和的声音也适时响起,如同一股清泉,试图抚平刘备心中的惊涛骇浪。

  “孝直所言甚是。”

  “况且,后世天下终归司马氏之手。其为粉饰篡逆,对我汉室后主,史书之上多行污蔑贬低,亦未可知。”

  “史笔如刀,常握于胜者之手,其中真伪曲直,怕是难辨。”

  赵云也加入了进来。

  “主公,公子天资尚可,此刻若能寻得良师,悉心教导,严加管束,未必不能砥砺成器,将来成为一代贤主。”

  一直沉默的田信,他组织了一下语言,补充道:

  “主公,军师,各位将军。”

  “此事典数值,或许过于刻板僵化。据信所知,后世史家对于公子的评价,并非全然负面。”

  “史载其虽无高祖、光武之雄才伟略,却也绝非桀纣之昏聩暴虐。”

  “纵观历代王朝末年,君主猜忌功臣,导致内耗倾颓者,比比皆是。”

  “至少,他懂得放权于贤臣,终其一朝,皆能信任倚重军师,以及后继北伐的姜维将军。”

  “如此君臣一心,使国政长期平稳,避免了许多朝代末年因君主猜忌功臣而引发的内耗与动荡,此亦为难得之处。”

  “仅此一点,放眼历代帝王,已属难能可贵!”

  这番话,角度新颖,使刘备感动了些许的安慰。

  他机械咀嚼的动作,缓缓停了下来。

  眼中的空洞,渐渐被思索所取代。

  是啊……阿斗至少,是信任孔明的,信任那些为大汉呕心沥血的忠臣。

  单凭这一点,就比历史上多少所谓的英明君主,做得要好太多了!

  “教导……”刘备低声喃喃,“对!必须好生教导!严加教导!”

  “如今既已回到成都,备,定要亲自督促!”

  “绝不能……绝不能让他走上那史书所载的老路!”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

  “我大汉的基业,纵使艰难万分,也决不能断送在后辈手中!”

  解决了这块压在心头最大的巨石,刘备的精神明显振作起来。

  他目光炯炯地转向田信,那份对奇人异士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再次被点燃。

  “先生学究天人,能知过去未来,造神犁、制神车,又能预知战局于千里之外。”

  “不知先生在此事典之中,又是何等评价?想必定是智谋超群,不在孝直之下吧?”

  这话问出,诸葛亮、法正、赵云、黄忠的目光,也都齐齐落在了田信身上。

  田信闻言,脸上却露出一丝苦笑,带着几分不好意思。

  “回主公,此事典所录,皆是当时有字有号、青史留名之人物。”

  “信乃一千八百多年后一介凡夫俗子,不过是个乡村教书匠罢了,文不成武不就,手无缚鸡之力,哪能与主公麾下这满堂英雄豪杰相提并论?”

  “自然是榜上无名,恐要贻笑大方了。”

  “此言差矣。”

  诸葛亮却在一旁微笑着开口,清亮的目光中带着显而易见的欣赏。

  “田信虽自谦,然其学识之渊博,见解之独到,远超常人想象。”

  “尤其难得的是,他遇事沉着冷静,条理清晰,行事极有章法,于格物致知、经世济民一道,更有惊世骇俗之才。”

  诸葛亮顿了顿,仿佛在下一个极为郑重的结论。

  “亮观之,其心性沉稳,思虑敏捷,于格物、算学、经世之道见解独到。”

  “若肯将此等天赋用于军政,辅以时日磨砺,将来成就,未可限量。其智虑深远处,已有几分大才之相。”

  大才之相!

  这评价,从千古智圣的诸葛孔明口中说出,其分量何其之重!

  田信自己更是心中一热,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瞬间涌遍四肢百骸。

  他连忙深深躬身:“军师谬赞!田信愧不敢当!愧不敢当!”

  刘备听着诸葛亮对田信这近乎破格的赞誉,再联想到他之前的信中一直以外甥相称。

  “哦?那孔明之前为何称田信为汝的西域外甥?”

  诸葛亮坦然上前一步,对着刘备郑重躬身一礼。

  “主公明察。”

  “亮先前确有欺瞒之罪。”

  “实因此前田信身份太过惊世骇俗,匪夷所思。为方便其在府中行走,不致引人注目,招来无端祸端,亮才出此下策,临时捏造了这层甥舅关系,以作遮掩。”

  “还请主公恕亮擅专之罪。”

  田信见状,赶紧上前一步,语气无比诚恳地说道:

  “主公明鉴!军师此举,皆是为了护佑田信周全!”

  “能得军师庇护,认作舅父,实乃田信三生有幸,不敢奢求!”

  “后世之人,若有机会能拜在军师门下,哪怕只是旁听一二,聆听教诲,不知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之事!”

  “信流落此世,举目无亲,本如无根浮萍,惶惶不可终日。幸得舅父、舅母收留照拂,嘘寒问暖,信心中才觉安稳踏实,仿佛在这乱世之中,有了一个真正的根。”

  他的语气真挚,带着对诸葛亮夫妇发自肺腑的感激,也流露出一个异乡人最真实的依赖与情感。

  “哈哈哈!好!好一个有根!”

  刘备闻言,亲热地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

  “孔明用心良苦,备岂会怪罪。”

  “只是看来,是备来迟一步,竟被你抢先认下了如此一位麒麟外甥!可惜,可惜啊!”

  他转头看向田信,眼神温和而欣赏,充满了长辈般的慈爱。

  “先生既是我大汉天降之贵客,亦是未来匡扶社稷的栋梁之材。”

  “不知先生可有表字?”

  田信微微一愣,如实答道:

  “回主公,后世简化礼仪,已不兴取表字。”

  “既入乡,当随俗。”

  刘备笑道,兴致盎然,

  “先生才学不凡,见识高远,岂能无字傍身?”

  “备欲为先生取一表字,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能得到刘备亲自赐字!这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何等的荣耀!

  田信只觉一股热血直冲头顶,心中激动难耐,连忙深深躬身。

  “能得主公亲自赐字,实乃田信……莫大之荣幸!”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略一沉吟,目光扫过田信那张虽然年轻却异常沉稳的面容。

  想起他带来的种种匪夷所思却又充满希望的未来景象,微笑道:

  “先生怀经世之才,所见所思,皆虑及深远,非同凡俗。”

  “便以德远为字,如何?”

  “才德兼备,志存高远。”

  “德远……”

  田信低声念着这个属于自己的字,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他再次郑重长揖及地。

  “田信,字德远,拜谢主公赐字!”

  诸葛亮、法正、赵云、黄忠见状,也都纷纷上前,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对着田信拱手道贺。

  “恭喜德远先生!”

  “贺喜德远先生得主公赐字!”

  密室内的气氛,在这一刻变得无比轻松而融洽。

  之前的凝重、悲伤、甚至绝望,仿佛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喜悦和认同冲刷得一干二净。

  眼看天色已暮,众人从清晨议事至今,又连番经历心神激荡,此刻也都显出了几分疲态。

  诸葛亮见状,适时开口:

  “主公,德远,各位将军。”

  “今日天色已晚,主公与诸位将军自汉中星夜兼程赶回,一路鞍马劳顿,想必已是身心俱疲。”

  “荆州之事,干系国运,非一朝一夕可定万全之策。不若今日暂且歇息,各自回府,养精蓄锐。”

  “待明日清晨,再聚于此,共商良策,如何?”

  刘备点了点头,他也确实感到了一阵深沉的倦意袭来,但精神却因今日所得而异常亢奋。

  “孔明所言极是。今日所得,已是匪浅,足够我等深思一夜了。”

  他站起身来,

  “今夜,备就宿在孔明府上。你我二人,正好抵足而眠,将今日之事,彻夜长谈一番!”

  他又对其他人说道:

  “孝直,子龙,汉升,还有德远,你们也都早些回去歇息。”

  “明日一早,务必准时来此。”

  刘备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

  “我等,共定荆襄之策!”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