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32章 理想是建设出来的

秦人的悠闲生活 张九文 5098 2025-05-04 10:21

  正值关中丰收的季节,关中各县的绝大多数人都在田地里。

  反而,在这个季节咸阳城,显得有些萧条了,因为人们都出了城,去乡野的田地里收粮食了。

  李由大步走入咸阳城,他穿着一身沾了不少泥土的麻布衣裳,勉强穿着一双草鞋,脚上还有褐色的泥点。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谁家农户的孩子,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少年人会是丞相的儿子。

  李由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丞相家的家仆都没第一时间认出来,但最后几经确认之后,又十分恭敬地将人迎了进去。

  李由还没走入府内大堂,就有家仆快步走来,低声道:“丞相,这……”

  言语间,眼神示意正在走来的李由。

  李斯神色平静,看着文书道:“怎么?换一身衣裳就不是我李斯的儿子了?”

  家仆颔首退到一旁。

  李由走入堂内,目光四下看着。

  见儿子就站在面前,也不行礼,也不讲话。

  李斯稍稍一抬眼,眼神一瞪。

  原本颇为神气的李由,被这么一瞪,顿时又萎靡了不少,低着头在一旁坐了下来。

  年迈的家仆将这一幕看在眼中,心中踏实了不少,悄悄一笑。

  不管儿子在外面成了什么模样,回家被父亲一瞪,又成了小时候的样子。

  如今的李由就像是小时候,被父亲这么一瞪,心中委屈,似乎意识到自己犯错了,但又不知道自己错在了何处。

  “河渠挖得如何了?”

  李由道:“何必多此一问。”

  李斯沉声道:“好好辅佐公子,这些天会有蜀中的调兵文书送来,会有人交到你手里。”

  李由缓缓点头。

  李斯板着脸道:“走吧。”

  迟疑了良久,见家父还板着一张脸,李由委屈地站起来,就这么离开了。

  李由的精气神的确与以往不同了,但在丞相面前依旧是一个孩子,只不过变成了一个精神气更好的孩子。

  以前的李由都是穿着一身绸衣的,在咸阳城别说有多神气。

  现在,李由穿着草鞋,粗麻衣裳,看起来依旧很神气。

  当然了,相对于当年,反观现在。

  李由大步走在咸阳城内,目光所及穿着各种衣裳的人,尽管如今穿着草鞋,但心中有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大致是,这些人没挖土,没有吃过苦。

  而现在,李由觉得自己哪怕是遇到再苦的事,也有底气面对。

  商颜山的山脚下,章邯正在给这些桑树苗浇水,一旁还有三个孩子举着火把。

  偶尔有蚊虫叮咬,孩子们就用火把左右挥动一下,驱赶蚊虫。

  都快九月了,关中还是这么热,趁着夜里,章邯还要给这些树苗浇水。

  “章邯将军,这么晚了,怎么还在浇水。”

  章邯抬头借着火把的光看到了来人,擦了擦流到下颚的汗水,回道:“这个夏天接连枯死了好几株。”

  看着火光下刚长出来绿芽,章邯又道:“长出叶子的桑树就不容易死了,再养一年就不用天天浇水了。”

  李由颔首道:“嗯,有劳章邯将军了。”

  “谈不上有劳,闲暇之余过来看看罢了。”

  夜晚的村子格外安静,就连养在各家的鸡鸭也都伏下休息着,在这个酷暑天,唯独只有在夜里,才有这般凉意。

  章邯领着三个孩子一路往村子里走去,又道:“等酷暑过去了,就要在山上多种一些萝卜与芹菜。”

  李由颔首,“是啊,去年不够吃,今年要多种一些。”

  讲话时,李由面带笑容,其实等酷暑过去之后,还有一件喜事,那就是章邯将军要成婚。

  夜风吹过时,李由又道:“明天开始,我要多挖几口竖井。”

  章邯点头没有多言。

  李由站在屋门前,又想起了父亲的话语,可能要离开这里出一趟远门了。

  蜀中的调兵文书?在蜀中调什么兵马?

  近来朝中的大事只有两件,一件是关中的大丰收,另一件事就是百越。

  李由躺在屋门前的大石头,现在就要在蜀中调兵了,那么或许真要打仗了。

  一般能看那些文书的都是随行的官吏与将军。

  李由缓缓闭上眼睛,父亲既然这么说,那么自己就是要前往百越的其中一个人了。

  翌日一早,李由就早早提着木锄头与篮子去挖河渠了。

  叔孙通早早就开始给孩子们教书了。

  朝野对百越有过争论,但始皇帝始终没有表态,这件事也就没有人议论了。

  至于始皇帝的真正的谋算,恐怕只有少数几人知晓,这几人也不难猜,大概就是蒙武,李斯,冯去疾与王贲。

  今天,御史张苍来到章台宫参加廷议。

  见到丞相李斯面带笑容而来,张苍稍稍行礼道:“丞相。”

  李斯打量着,道:“黑了。”

  张苍颔首。

  “公子还在桥边?”

  张苍解释道:“公子一直守在河边,咸阳桥就要落成了。”

  李斯伸手在他的肩膀外侧拍了拍,低声道:“朝中近来对公子征发民夫颇有言语。”

  “苍听闻了。”

  李斯又低声问道:“之前的选官之策……”

  张苍稍稍放低自己的姿态,小声道:“丞相,苍近来听闻朝中诸多博士对公子管束民夫,奴役家仆有颇多言辞。”

  李斯的目光先是扫视陆续进入大殿的众人,轻哼道:“不用在意。”

  言外之意,丞相似乎在说早晚对付他们。

  张苍又道:“丞相,苍跟随公子已近一年,开凿河渠也好,修建咸阳桥也罢,苍从中体会到一个道理。”

  “哦?什么道理?”李斯依旧站着。

  众人偶尔看向最前排的丞相,安静有序的大殿内,李斯正皮笑肉不笑地回应他们的目光。

  李斯的耳边又是张苍的言语。

  “丞相,公子让人开凿河渠,灌溉田亩,只是短短一年有余,让数百亩荒地成了沃土,收获的粮食让商颜山成了洛河以东最富庶的村子。”

  “当初为了修建郑国渠,为了秦能东出,又杀了多少秦国宗室,杀了多少人。”

  在内心,张苍一直相信且确信,李斯与始皇帝都是有大理想的人。

  为了巨大的理想,杀一些阻碍理想人而已……对李斯与始皇帝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对公子来说,甚至这都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是好事。

  郑国渠修建至今才过去多少年,哪怕那些因郑国渠修凿而被杀的人。

  现在将他们再挖出来,说不定还是全尸,衣服都没烂。

  直到廷议开始了,张苍随着众人向始皇帝行礼之后,如同雕像一般地站在朝班中。

  再一想,张苍想起了叔孙通的话,当初公子承诺过的,他会让三百个孩子去打仗,待他们有了军功就给他户籍。

  一想到此处,张苍心中便明朗了许多。

  廷议上,李斯与儒生们又因书同文,车同轨的事,争执了起来。

  大殿内,李斯大袖一挥与众人争论了起来,而这种廷议的结果往往就是寸步不让的丞相,让儒生们一再退让。

  李斯站在殿内,朗声道:“书同文,车同轨乃是秦一统后的第一件大事!”

  今天的廷议结束之后,经过近三年的争论,大秦正式开始了书同文,车同轨。

  一骑骑快马离开咸阳,奔赴天下各地宣读皇帝旨意,大秦向世人宣告,往后六国的文字只能存在在仅有的书卷上,以后所学所写都要用秦的文字。

  扶苏坐在河边正烤着肉,听田安说这个消息,特别高兴。

  西域人带来了不少好东西,扶苏让田安买了一些胡椒,将胡椒碾碎用盐混合之后,撒在烤肉上,尤为美味。

  黄昏时分,扶苏一手摇着扇子,一手烤着肉串,已是满头大汗。

  田安笑着接过公子递来的一串肉,他老人家牙口不好,只能多吃些肥肉。

  西渭桥的粮草,有人身上绑着麻绳,挂在桥边,正在凿着桥面,咸阳桥三个字依次被凿了出来。

  扶苏很满意这三个小篆字体,待人重新爬到桥面上,道:“这位大哥,手艺不错。”

  那中年人笑着行礼道:“回公子,家传手艺。”

  听出对方的口音,扶苏又问道:“哪里人?”

  “臣原是魏国人,如今在工室当值。”

  扶苏道:“多给他两袋麦子。”

  田安从一旁多拿了两根竹简,让人将麦子装车之后,交给了公子刚夸赞过的工匠。

  所谓建设社稷,书同文与车同轨是最必要的底层建筑。

  建设家园嘛,扶苏觉得建设大西北也是建设,文明建设更是建设,人文建设更是不能缺少。

  在这里建一座桥,能够造福西渭河两岸的人们,也能够关中的兵马从桥上而过,兵锋直指匈奴人与西域。

  为此,扶苏从一开始就不打算造一座装点十分华丽的大桥。

  再华丽的装饰都挡不住岁月的洗礼,如今这座桥只要稳固,古朴,简单,实用就足矣。

  关中到了十月,华西的秋雨总能在这个时节准时到来。

  淅淅沥沥的雨水打在咸阳桥的桥面上。

  这是公子扶苏第一次迈步走上新修的桥上。

  虽然工匠们在这座新桥上已来来回回走了很多次了。

  在众人目光中,公子扶苏能够走上这座桥,对他们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哪怕他们走几千遍,也比不过公子扶苏走一回。

  扶苏的脚踩在结实的桥面上,而后大步往前走着。

  在公子扶苏的身后,有一大群工匠,以及几个官吏与几个官兵跟着。

  众人随着公子的脚步从桥的这一头,走向另一头。

  走动间,公子的脚步会忽然停下,看看桥面上的雕刻,或者看看桥下的河水。

  绵密的秋雨落在身上,倒不觉得太凉,公子的脚步依旧,后方的人们也脚步依旧。

  直到走到西渭河的对岸,扶苏又回过头,领着众人走了回去了。

  张苍领着一队骑兵而来,“公子,臣向王将军借来了骑兵,只有这十余骑。”

  桥边的道路还有些泥泞,扶苏走到屋檐下又道:“让骑兵来回跑一跑。”

  张苍闻言颔首,与身边的骑兵吩咐了几句话。

  战马的嘶鸣声响起,一队骑兵驾着战马跑上了桥,而后来回跑了几遍,便一路朝着西去,越跑越远,不打算回来的样子。

  扶苏疑惑道:“他们可有要事?”

  张苍回道:“丞相得知咸阳桥已成,本意就是让他们去西面调动战马。”

  “丞相他……还真是顺便呀。”扶苏感慨了一声。

  “公子,丞相还说了一件事。”

  “还有什么事?”

  张苍作揖道:“丞相说既然咸阳桥已成,大军过桥可直冲西戎,在西戎有一块地,那是一片被两侧高山包围的河谷,听闻那是一片极佳的养马地。”

  扶苏当然知道那是哪里,那个地方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河西走廊。

  关中的另一头,洛水边上的商颜山下,这里正在举办一件喜事,章邯将军在今天就要成婚。

  山下有一处宅邸,那是章邯在这半年间靠着他自己的双手建起来的宅邸。

  今天正是大喜,章邯难得穿着整齐,拿出了压箱底的好衣服,来迎娶他的妻子。

  这场婚事没什么宾客,章邯也是孑然一身,只有村中人热闹一番。

  李由牵着一匹战马而来,他已穿上了秦军的甲胄,走到近前道:“章邯将军,由来告别。”

  “为何?”章邯上前疑惑道。

  李由拍了拍身侧的战马,站在细雨中,道:“可能真的要征讨百越了,我得到军令,要奔赴蜀中调集兵马。”

  这一年间,李由真的变了,他少了些嬉笑,多了些成熟。

  大概,吃苦真的能让一个人变得成熟,

  李由翻身上马,坐在马背上,又道:“章邯将军,军令不敢延误,我这就赶去蜀中,待再来关中,与你共饮!”

  章邯又道:“你就一个人去吗?”

  李由道:“调集兵马有军令在身,一人足矣,走了!”

  言罢,他一挥马鞭,战马嘶鸣,跑入了雨幕中。

  章邯也是军中将领,他双手握拳,似被李由的热血感染,望着已在雨中朦胧不见的身影,暗道:“待你再来关中,商颜山必换了新面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