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一个金融家的荒诞人生

第63章 63. 苏州河畔的迁徙

一个金融家的荒诞人生 鬼雨 2592 2025-05-04 10:16

  1937年8月初的早上,苏州河畔的法国梧桐开始飘落第一片黄叶。陈莲香站在二楼的雕花窗前,望着楼下军统特派员的黑色别克轿车。车顶积着薄霜,司机正用白手套擦拭着挡风玻璃上的雾气。

  陈莲香和丈夫拥抱后,下楼坐上别克轿车离开了。

  张明澈没有陪她去南京,而是留在上海,安排各项事务。

  他找家人谈话,说上海要打仗了,很可能会沦陷,劝他们离开上海,去别处安居。

  家人都不相信,几个姐姐不愿拖家带口离开上海,父母也不愿走。

  张明澈的家人不愿离开上海,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上海待了大半辈子,离开意味着要面对未知的生活环境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有限,举家搬迁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拖家带口离开上海确实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而张明澈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淞沪会战即将爆发,上海成为中日双方激烈交战的前线。尽管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但最终上海还是在1937年11月沦陷,日军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几个姐姐认为,即使上海沦陷,租界仍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在张明澈看来,几个姐姐不走就不走吧。

  因为上海的英法租界在淞沪会战后并未被日军立即占领。由于当时倭国与英美法等国尚未正式开战,租界成为了相对安全的“孤岛”,许多难民涌入租界避难。直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才正式进入英法租界,全面控制了上海。从1937年7月到1941年底,还有四年多的时间,想离开还是有机会的。

  张明澈自身很低调,不是敌人拉拢的目标。若非因为陈莲香在数学方面的优异表现,在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二十多篇论文,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归国加入“中国黑室”,成为军方特聘的专家,张明澈原本不必担心家人的安全。

  他花了一番心思,劝陈莲香的母亲黄英离开上海。

  陈莲香的弟弟陈恒章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

  张明澈给了他一本旅行支票,总额度20万美元,让他去米国留学。

  他给黄英两个选择,一是陪陈恒章去米国,二是撤离上海,前往四川避难。

  黄英说:“为什么要去四川?”

  张明澈道:“因为四川是大后方,重庆是未来的陪都,不出一年,我和莲香都会过去。”

  “上海真的会沦陷?”

  “是的。莲香从事的工作很危险,上了敌人的刺杀名单。您若不走,万一落在倭人手里,会让莲香进退两难。”

  “那你父母呢?”

  “他们也会离开。”

  黄英想来想去,最后选择跟儿子一起出国。因为陈恒章要出国读大学,说不定一去多年回不来,黄英受不了望眼欲穿的等待。

  张明澈买好船票,送小舅子和岳母离开。

  随后,他去了青浦周庄。

  青浦老宅的穿堂风裹着樟木箱的陈旧气息,张永寿握着他那柄包浆发亮的湘妃竹烟杆,烟锅里明明灭灭的火星在暮色中划出断续的弧线。老人身后那架红木自鸣钟正指向申时三刻,钟摆的铜坠子晃过墙上的月份牌,朱红的数字洇在泛黄的纸面上。

  “明澈啊,“老人忽然用烟杆敲了敲八仙桌沿,震得青瓷盖碗里的碧螺春荡起涟漪,“你晓得这宅子多少年岁?“他枯枝般的手指抚过桌角被虫蛀蚀的牡丹雕花,“光绪二年我从漕帮手里盘下来时,院里的银杏树才碗口粗。跟你说,我哪儿都不去。人生七十古来稀,我活到这般岁数,已经知足了。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难不成,我还要客死他乡不成?”

  窗外适时传来簌簌落叶声,那棵两人合抱的老银杏正将金箔般的叶片撒向青石板井台。井栏上深陷的绳痕是张家历代代女眷打水时磨出的年轮。

  大伯张青云掸了掸灰绸长衫前襟,烟灰落在青砖地上的声响格外清晰。他对张明澈所说的话嗤之以鼻:“哼,我泱泱中华,人口众多,还能让小倭国打进来不成!”

  煤油灯芯爆出个灯花,张明澈望着玻璃灯罩上凝结的细密水珠沉默不语。

  大伯母端来荠菜肉丝炒年糕时,天井里淅淅沥沥下起了雨。

  次日鸡鸣时分,张明澈踩着露水走出老宅。

  到了8月10日,张明澈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

  他知道,仅凭言语已经无法说服固执的父母离开上海,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对父母说,要带他们去普陀山朝拜。

  胡杏儿希望能为家人祈福,便跟着张青雨上了船。

  然而,船并没有驶向普陀山,而是沿着长江一路西行直奔四川。

  当张青雨和胡杏儿发现船行的方向不对时,已经为时已晚。

  张明澈这才坦白,他早已计划好带他们离开上海,前往相对安全的重庆。

  张青雨气得直跺脚,胡杏儿也埋怨儿子欺骗他们,但木已成舟,他们只能无奈接受。

  到了重庆,张青雨和胡杏儿的心情依然难以平复。他们习惯了上海的生活,对这座陌生的山城感到格格不入。重庆的天气潮湿闷热,街道崎岖不平,饮食也与上海大不相同。

  张青雨整天闷闷不乐,胡杏儿则时常念叨着上海的种种好处,埋怨儿子不该骗他们离开家乡。

  然而,就在他们抵达重庆两天后,报纸上刊登了淞沪抗战爆发的消息。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战火迅速蔓延至整个城市。

  张青雨和胡杏儿看到报纸上的报道,顿时惊呆了。

  他们这才明白,张明澈为何如此急切地带他们离开上海。

  报纸上的照片和文字描绘了上海的惨状:街道上硝烟弥漫,房屋被炸成废墟,无数平民在战火中流离失所。

  张青雨和胡杏儿看着这些报道,心中五味杂陈。他们既为上海的同胞感到痛心,又暗自庆幸自己逃过一劫。

  张青雨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叹了口气:“明澈,是爹错怪你了。”

  胡杏儿也抹着眼泪说道:“要不是你,我们这会儿可能还在上海担惊受怕呢。”

  张明澈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他知道,父母的埋怨和不满都是暂时的,而战争的残酷却是实实在在的。他带他们离开上海,不仅是为了他们的安全,也是为了让他们远离战争的阴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