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66. 抗战资源委员会
12月2日,胡杏儿见到儿媳妇,心疼得不得了:“哎呀呀,都六个月身孕了,还在外面奔波!你这是图什么?赶紧把工作辞了,好好在家养胎!”
陈莲香笑道:“好啊,接下来,我要休息一段时间。”
此后,她参与工作的“黑室”从侍从室转到军统,负责人换成了戴笠。她只上半天班,余下时间用于休息,每天晒晒太阳,吸收日光中的紫气,面对清风明月,吸取空气中稀薄的灵气,还可以手摸玉石汲取灵气。
至于说破解敌人的电台讯息,这方面的工作也没有耽误,因为经过她四个月的努力,找到了破解密码的公式,繁琐的工作交给手下人处理即可,在敌人更换新的密码之前,她可以休息一段时间。
最近几个月,“黑室”的工作卓有成效,及时破解了日方密电,虽然未能挽回战局,但我方损失减少三成。
整个淞沪会战,原本历史上,我军损失30多万人,倭国的损失约有8万人,双方的折损比例是4:1。在陈莲香这位解密专家和黑室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我方的损失降低到20万,双方的折损比例变成了2.5:1。
因此,统帅部高度评价陈莲香,认为她一人堪比3个师。
按照1937年的标准,我军一个德械师,下辖2个旅、4个团,再加上其他的特殊部队,总兵力在1万到1.2万人之间。这已经是抗战初期的最高标准了。
淞沪会战期间,桂系军阀投入了几个最精锐的师。每个师的兵力约有7000多人。
至于滇系军阀和川系军阀下辖的各个师,能有5000人就不错了。
徐州会战期间,川系军阀的几个师,普遍只有3000多人。
而一个倭国的甲级常备师团,下辖4个步兵联队和骑兵、炮兵、运输、工兵联队各1个。总兵力达到27000多人。一个乙级师团的总兵力在20000人到23000人左右。
由此可见,双方军力的差距。
抗战初期,倭军势如破竹,这是双方实力决定的。
陈莲香得到统帅的赞赏,短短四个月,从少校升为中校,于抗战初期这个军衔已经不低了。而军统负责人戴笠才只是少将而已。
陈莲香的军衔,短期内不会提升太快,但她请假休息养胎,还是没问题的。
因为她身份特殊,军统派了两名特务,保护她的安全。
这两名特务,一个叫李德明,一个叫马虎章,都是从军队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但身手不凡,而且是神枪手。
他们以为,陈莲香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绝对想不到陈莲香是修士,功力远在他们之上。
这是末法时代,所谓的武林高手,未必拥有内力。
有了这两名特务保护之后,陈莲香就不能轻易出门与地下党接头了。
不久,家里多了一个保姆和一位司机,都是地下党派来的交通员。
保姆本名“何芳”,化名“李芳”,35岁,福建人,1932年入党,来自闽西革命根据地。
闽西根据地和赣南苏区连成一片,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坚苦卓绝的红军长征途中,闽西有近3万儿女参加。而闽西地方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仍用较少的力量牵制了数万名的敌人,同时坚持了长达3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1937年底,闽西根据地基本上被打散了,很多同志要么牺牲,要么逃到别处。
“李芳”的丈夫,是红四军的一位团长,2年前牺牲。她有过两个孩子,一个不到两岁夭折了,另一个13岁,眼见长大成人,留在闽西老家,跟祖父母一起生活。
司机姚恒昌,化名“李恒昌”,40岁,曾是湖南茶陵铁厂的运输工人,1931年入党。
“李芳”和“李恒昌”之间没有横向联系,一个接受“长江局”领导,另一个接受“重庆工委”领导,彼此之间都不知道对方是地下党。
陈莲香带回来的资料,主要交给李芳传递,因为“长江局”的级别高于“重庆工委”,有完善的电台和成熟的发报人员,可以将消息及时发往延安。
张明澈将一部电台交给李恒昌,通过李恒昌转交“重庆工委”,如此一来重庆工委才有电台。
时间进入1938年,张明澈名下的钢铁厂成为西南地区的骨干企业,月产8000吨钢材,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成为全国范围内产钢最多、质量最好的企业。
在抗战初期,全国的钢产量仅有4万吨,且都是普通钢,兵工生产所需的特种钢、合金钢等关键材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张明澈的钢铁厂填补了这一空白,对抗战的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正是由于钢铁厂的重要性,它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属的“抗战资源委员会”盯上了。
资源委员会由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而成,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某人兼任主任委员,翁文灏、钱昌照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秘书长。资源委员会提出出资控股钢铁厂的要求,意图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资源的统一管理。
张明澈虽然心有不甘,但明白在战时背景下,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他据理力争,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资源委员会出资控股51%,张明澈收回一半资金,但仍保留49%的股份。
从表面上看,这笔交易对张明澈来说并不划算,但他也因此获得了新的身份——他被任命为经济部副主任委员,相当于后世的五级公务员。
这一职位不仅让张明澈在政府中有了话语权,还使他的社会地位大幅提升。他的级别甚至超过了铸币局局长陈升明,后者在经济部下属的铸币局工作,熬了半辈子资历才坐到局长的位置。
尽管失去了对钢铁厂的完全控制权,但张明澈并未因此消沉。他利用自己在政府中的新职位,继续推动西南地区的工业发展,同时也在暗中为抗战贡献力量。他深知,战争时期,个人的得失远不如国家的存亡重要。
张明澈之所以“鲤鱼跃龙门”,还得益于他青帮大佬的身份。因为蒋某人也是青帮弟子,按辈分是张明澈的“师兄”。蒋主持“经济委员会”,不愿掏太多真金白银,宁愿给张明澈虚的官衔,作为经济损失的补偿。
而张明澈呢,对做官的兴趣不大,对个人损失也认了,因为他做这笔投资之前,就已经考虑到结果,他想为抗战尽一分心力。
他在筹建钢铁厂的过程中,总共花出去1200万美元,最后收回500万美元,让出51%的股份,明面上至少亏了100万美元。
但凡事有利有弊,有了国家资本的注入,钢铁厂的产量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不管是采购铁矿石和焦煤,还是售出钢材,制造枪械,都能拿到更优的价格,所以经过8年抗战之后,最终的收益还是很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