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摊牌了,我是天下第一豪门

第1193章 谁能不心动

  “陛下,敢问您这么做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有人提出了质疑。

  其实在此之前,朝廷中的官员们都听说过陛下要实行新律法的消息。

  且每个人心中对于这所谓的新律法,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推测。

  比如说,陛下准备效仿古代的君王。

  通过控制书籍的流通,让所有书籍宣传的观念变得符合他的需求,从而控制所有人的想法。

  “用意?朕的用意就是希望尽可能的抹除贫富带来的差距,让那些没有钱拜师大儒的普通学子,也能学到一样的内容。

  让普通的百姓不用因为教育资源的问题,而落后于人。

  让每一个百姓如果想要读书,如果想要学习,都有一个简单且确定的方向,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就能有收获,而不是漫无目的的猜猜猜。”

  王林这番话,说的可谓是慷慨激昂。

  而翰林院的官员们,有些人也不禁为之动容。

  并不是所有人生来都是天之骄子,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读书资源。

  哪怕是这些已经当官多年,甚至是进入翰林院,通过科举取得了好名次的人当中。

  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寒门出身的学子。

  他们想要在科举中取得好名次,就必须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

  这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臣支持陛下的决定,陛下英明。”

  这些人此时听到王林的意愿,听到了王林的用意后,心中不禁感动无比。

  如果当初他们读书的时候,能遇到陛下这样的明主。

  能少吃多少苦?

  少受多少罪?

  “可是陛下……”

  老翰林似乎还有些不甘心。

  总觉得就这么妥协的话,事情会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一去不复返。

  “当然,朕的话并没有说完,诸位可继续续再听一听,再做出判断。”

  王林直接打断了老翰林想要说的话。

  现在还没轮到他插嘴的时候!

  老翰林默默闭嘴,陛下不让他说话,他能怎么办?

  只能乖乖听话呗!

  “朕知道,诸位对于将那些经史典籍中的内容,按照自己的想法翻译可能心存顾虑,担心误人子弟。

  不过这一来,诸位已经是国内如今最有学问的大儒,如果尔等都不能给出最准确的注解,那旁人也不可能做的更好。

  二来嘛,咱们做的书,应该称为教材。

  教材,顾名思义,那就是为了在教育的过程当中使用。如果旁人对于这些经史典籍有不同的看法,完全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注解。”

  王林侃侃而谈。

  老翰林闻言一愣,不可思议的看向王林:“陛下,您的意思是,您不会禁制其他人出类似内容的书?”

  “当然,朕为何要禁制这些?”

  王林反问。

  “可……朝中的同僚们都说……”

  老翰林似乎是想要拿出证据。

  然后他突然意识到,这些内容也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

  是朝廷们口口相传的内容,陛下从未证实过,他就是这么想的。

  与之相比,今日陛下说的这些,才是他的真实想法,也才是事实。

  那不就意味着,过去他们所有的想法,其实都是错误的!

  想到这里,老翰林的脸色有些羞愧。

  原来一直以来,他其实都误会了陛下。

  不仅是他,其他的翰林们也都有些脸红,根本不敢去看王林。

  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于陛下的误解有多深。

  王林看着低头惭愧不已的翰林们,心中不免有些轻松。

  某些人觉得能够绝对拿捏他的手段,这不就被轻松破解了吗?

  “陛下,臣等惭愧,之前一直没有领悟您的真实意图,还请陛下恕罪。”

  老翰林也算是个坦诚的人。

  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想法到底有多离谱后,立即认错。

  王林很大度的摆摆手:“无妨,朕知道朝中一直有人误会朕,只要把事情说开了就好。

  朕其实也不介意被人误解,只要大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百姓,为了朝廷,为了天下万民,这就足够了!”

  这番大气的发言,再一次获得了翰林们的好感。

  本以为陛下来此的目的就算是到此为止,谁知道接下来,王林再一次丢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这次的是需要诸位来完成,朕当然也不会亏待有功之臣。”

  王林嘴角露出一抹笑容。

  翰林们闻言,有些诧异。

  他们之前一直误解了陛下,如今也不过是刚刚接受陛下交代的工作而已。

  还没有做出任何成果,怎么能担得起陛下的赏赐?

  虽然还不清楚陛下准备如何赏赐他们。

  “陛下,不可,为朝廷办事本就是我翰林院应尽职责,又怎好意思领取陛下的赏赐?”

  老翰林义正辞严的说道。

  其他翰林就算有人心中对于陛下所说的赏赐很感兴趣,但也不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反驳老翰林的话。

  所有人的观点,在这一刻倒是出奇的一致。

  王林摆手,笑着摇头:“你们误会了,朕要给你们的好处,可不是什么赏赐。”

  翰林们:“???”

  不是赏赐?

  那还能是什么?

  “朕一直都很清楚,诸位想要的是什么。以前没机会满足诸位的心愿,如今,倒是有一个很不错的机会。”

  王林笑着解释道:“诸位编纂的教材,用于以后所有科举考试,也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朕说了,不会亏待有功之臣,所以所有参与此事之人,都可以将名字留在这本教材当中。”

  此话一出。

  现场出现了片刻的愣怔。

  所有的翰林们都在想,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片刻后,有人率先反应过来,脸上露出了惊讶,或者说是惊叹、惊喜、惊疑不定的表情。

  他们听到了什么?

  能够将自己的名字,写进这本用来当做教材一般的教材书当中?

  那不就意味着,以后只要华国还在,只要教材还在继续使用。

  他们的名字就能一直被流传下去?

  这何尝不是一种青史留名?

  他们的名字会与华国一样,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这是大多数文官一辈子都在追求的梦想。

  甚至有人不惜自掏腰包,写各种传记,只为了能够将自己的故事流传。

  虽说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编造的。

  而如今,编写教材的功劳,可是实打实的,且是能看得见被乱传下去的希望,又不会触发任何律法。

  甚至可以说,编写成功后还有功劳的!

  谁能不心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