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我在北大教考古

第29章 我第一次做报告(求追读)

我在北大教考古 莫鞑 3668 2025-05-04 10:12

  他就是安之敏。

  那么安之敏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他凭啥如此特殊呢?

  这就跟他的老师有关。

  他的一生之中,被他尊称为老师的人,有三人,分别是裴文中、梁思永、夏鼐。

  正是因为安之敏,跟裴老之间亦师亦友的特殊感情和连带着与古人类研究所建立起的密切关系。

  才使得考古所跟双古所泾渭分明、画地为牢的格局被打破。

  可以说,建国以后,国内有且仅有这么一个人,可以同时研究旧石器时期跟新石器时期考古,安之敏之后,已经没有这样的历史条件了。

  中国史前考古泰斗裴文中先生,他一生之中招收培养过三个研究生。

  然而,还有一个圈内老前辈才知道的师承关系,那就是裴老其实还有三个考古大弟子:安之敏、吕遵锷和邱中郎。

  三个大弟子之中,安之敏现在就考古所、吕遵锷就在北大历史系,只有邱中郎继续待在双古所,现在是古人类研究室副主任、《人类学学报》副主编。

  今天苏亦的报告会,就是他代表双古所过来的。

  所以,虽然裴文中先生没有来,但是他的三个大弟子全部都在现场,这已经足够说明很多问题了。

  对于民众来说,很多人并不清楚旧石器时期考古跟新石器考古之间有什么区别,甚至不清楚,同时考古圈,为什么会有裴文中先生跟夏鼐先生之间的君子之约。

  实际上,这就涉及双古所跟考古所创建的渊源,甚至还跟中国考古学在民国时期的创建有关。

  双古所的前身,实际上就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它的诞生,实际上,就是专门为周口店遗址的发掘而组建的。

  当初地质调查所发掘周口店遗址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堆积遗址,短时间内根本就没有办法挖完,需要打持久战,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的学术机构来组织工作,于是,新生代研究室就诞生了。

  它是1929年,地质调查所与协和医学院合作创办的,新生代研究室成立后,很快就成为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中心。

  说个题外话,正是因为新生代研究室是地质所跟协和医学院合作创办,这才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前,一直存放在协和医学院保存这件事。

  那是因为北京人化石从发掘出来开始,就一直保存在美资协和医院供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做学术研究。

  如果搞不懂这些历史背景,肯定弄搞不清楚BJ头盖骨化石,为啥会跟协和医学院有关。

  新生代研究室从诞生开始,就跟考古所的血统,完全不同。

  夏鼐先生所代表的的考古所,本质上还是传承于当年傅斯年创建的史语所,就算把苏秉琦先生所在的北研院史学所并入其中,但是因为它的领导者夏鼐先生出身于史语所,因此,现在考古所有着鲜明的史语所血统。

  而拥有地质调查所的双古所,注定他们的研究方向,就是旧石器时期考古,甚至裴文中先生就是从北大地质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地质调查所参与周口店遗址的发掘。

  而大众所知道的考古学,实际上就是以夏鼐先生代表的考古所所研究的领域。

  其实,苏亦今天报告会的主题——稻作起源和考古科技。

  前者属于史前考古的新石器时期考古部分,跟旧石器考古不搭边,邱中郎之所以受邀,更多是人情世故,非要说搭边的话,就是后面的“考古科技”部分。

  此外,除了双古所的邱中郎,北钢冶金史组的组长邱良辉也受邀过来。

  跟双古所一样,北钢冶金史组的邱良辉之所以受邀,全因为跟苏亦的报告主题“稻作起源与考古科技”后面部分沾边。

  为啥会沾边,也跟特殊历史任务有关。

  当年,1974年,北钢冶金史组的任务是从《盐铁论》看儒法两家思想对冶金技术发展的不同影响。同年,将工作拓展至编写《中国冶金简史》和《中国古代冶金》,“北钢铁学院冶金史组”成为正式的机构名称。

  为编写《中国冶金简史》,1974年11月至1975年1月间,北钢冶金史组的成员曾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古冶金调研,参观多地冶金铸造遗址,更是在10多个文博单位库房搜集了大批古代金属样品。

  自此,北钢冶金史组与考古文博行业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

  甚至,1976年6-7月,北钢冶金史组还举办了“第一届文物科学鉴定与保护培训班”。

  除了北钢冶金史组,还有北农农史研究室的王毓瑚教授也受邀出席。

  在开拓农史学科的前辈学者中,有“东万、西石、南梁、北王”之说,“北王”即王毓瑚。

  王教授今年72岁,在这个老先生遍地的年代,年纪不算太大,但是身体不太好,这种情况之下,他还愿意出席苏亦的学术报告会,已经非常给面子了。

  北大有一个研究生竟然发掘出万年前的稻作遗存,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

  这种重磅级的成果,被证实。

  老先生又是国内农史学科的开拓者,他怎么可能不出席。

  更不要说来此前,他还接到老友华农梁家勉先生的来信,这种情况之下,他就算抱病在身,也坚持出席今天的学术报告会。

  每听到俞伟朝老师介绍一位嘉宾,站在主席台下的苏亦心中就咯噔一声,前世,这些都是活在学术史之中的大佬啊,都是各自领域的拓荒者,今天就出现在这里听他的学术报告会。

  还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了。

  其实,俞伟朝也不仅介绍来宾,也向大家介绍苏亦的情况。

  然而,苏亦的履历实在是太简单,真的没啥好介绍的。

  于是,俞伟朝就开始给他贴标签。

  “苏亦,宿柏先生的弟子,我们北大最小的研究生,今年16岁,少年天才,也是仙人洞遗址万年稻作遗存的发掘者,现在有请他登台为我们做学术报告……”

  也不知道是不是俞伟朝的话语,太有煽动性了。

  这一刻,大饭厅内,掌声如雷。

  搞得苏亦都有些忐忑了。

  一时之间,都愣在原地。

  最终,还是旁边的师姐许婉韵推了推他,才反应过来,然而,就在他傻愣着上台的时候,却被师姐拦住,帮他整理凌乱的衣领,整理完毕才放行,还朝着他小声说道:“加油!”

  然后,等到他登台的时候亮相的时候,大家最大一个感觉——年轻。

  真年轻。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气势,就这样扑面而来。

  难怪会被称为少年天才!

  16岁的研究生,全国有且仅有这么一个啊!

  然而,就在国内的神童还在成长期的时候,这位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了,都开始产出世界级的学术成果了。

  简直就是令人匪夷所思。

  因此,这一刻,大家都想目睹一下这位北大少年天才的风姿,都想知道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其实,苏亦对于今天的学术报告会还是挺重视的。

  可以说是盛装出席。

  第一次穿上母亲亲自为他打板裁剪的黑色青年装,也是他目前最好的正装了。

  可以说,衣服的版型就是量身订做的。

  他母亲是广美工艺美术的讲师,主讲服装设计,不管是设计还是打版都会,眼前这身衣服就是他考上北大母亲大人亲自送给他的礼物。

  高瘦的身姿,搭配笔挺的青年装,顿时,让他少年感爆棚。

  因此,仅仅是登台的这一刻,他就给台下众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一刻,苏亦并没有第一时间说话,而是开始越过讲台,朝着台下鞠躬。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鞠躬完毕,苏亦发言。

  “各位师长、同学们,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前来参加我的学术报告会。报告会开始之前,我先坦白一件事,那就是今天的学术报告会举办的确实有点匆促,主要是一开始是打算先做一场考古专业内的小型报告会,没有想到会演变成今天的大型报告会。因此,见到台下那么多师长以及同学们,我心中多少有些慌乱,接下来的报告如果出现一些卡顿以及意料之外的状况,还希望诸位多多体谅。”

  说完,他转身到黑板面前,刷刷的写下一行字:

  “我第一次做报告,见你们人多,害怕。”

  顿时,台下又是一阵哄笑。

  北大的师长也忍俊不禁。

  因为大家都知道,他这一行字就是模仿沈从文第一次在北大上课的时候,写下来的话。

  当时,沈从文第一次上课惊慌失措,众目睽睽之下,他站了十多分钟,啥话都没说,最终没法子,就写下来这么一句话:

  “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害怕。”

  谁也没有想到他的报告会,还有这样一个开场白,竟然跟沈从文先生梦幻联动。

  有这样一个开场白。

  大家对于苏亦接下来的报告会,就更加期待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