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楼,三楼阅览室!
苏亦见到张志生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时候,也有些意外。
“张哥,你怎么来了?”
“找你!”
张志生顾不得客套了,直奔主题!
“文章又出事了吗?”苏亦问道。
见到张志生一脸慌张的表情,搞得他自己也慌了!
张志生苦笑,“确实出事了,不过,不是你出事,是我出事了!”
啥玩意?
“我原本是过来找你约稿的,就是之前提及的浮选法相关文章,王主任让我过来问你,文章写好了没!”
这个时候,坐在苏亦旁边的陈文骅,脸色就有些古怪了!
见到他这一副表情。
张志生就知道自己真的来晚了!
“苏亦,文章你真的给安主任了?”张志生还是问出来了,不得到确切的答案,他不甘心啊。
很快,他最好的一丝幻想也破灭了。
苏亦给出肯定的答复,“文章昨天送去《考古》那边了!”
张志生喃喃自语,“我真傻,真的!”
啥玩意,这哥们,祥林嫂附体了?
似乎也察觉自己的不对劲,张志生有些讪笑:“刚才在楼下,吕老师他们已经提醒我安主任来找你约稿的事情,但是我不相信,非要过来找你问清楚。只是没有想到你的文章写得这么快,才一周不到,就把文章写好了!”
这时候,旁边的陈文骅的话,让他更加扎心了。
“不是一篇,而是两篇!”
“啥?两篇?”
张志生一脸不可置信地望向苏亦。
怎么可能这么快?
才一周的时间,就写两篇文章,而且还是两篇重磅级的文章,这还是人吗?
见到张志生变幻不可置信的目光,陈文骅终于找到心理平衡了。
心想,不光只有我被苏亦这小子刺激,其他人得知真想,也是如此嘛!
这一刻,陈文骅某种恶趣味终于得到满足了。
然后,还用过来人的口吻说道:“小张,你要是跟苏亦这小子相处久了,就习惯了!”
习惯?
怎么可能习惯啊!
张志生疯狂脑补!
难不成文章早就写好的?
可是早就写好,为什么不拿过来《文物》发表呢?
张志生又忍不住问道:“这是之前准备写好的文章吗?”
苏亦还没回答,陈文骅就帮忙抢答,“不是,我亲眼所见,他的文章写得确实快,我的文章才写到一半,他的两篇文章就写出来了,我抄书都没他快!”
苏亦说:“老陈夸张了!”
陈文骅笑道,“不夸张,一点都不夸张,就是快!”
这一刻,张志生五味杂陈。
脑海之中,全是我回去应该怎么跟王主任交代。
来之前,他还觉得王主任有些过分了,才不到一周,就过来催稿,生产队的驴也不能这样催啊!
结果,他还是来晚了。
更加让他郁闷的是,只晚一天。
唉,真是的,又不是生产队的驴,那么拼命干什么,该歇还得歇啊!
随即一想到,苏亦能够在一周内写两篇文章,张志生就多出一个想法,“苏亦,你稍等一会儿,我给编辑部那边回个电话,去去就来!”
北大门卫传达室是有电话的,但是只能拨通市内电话,就算如此也很贵,要不是十万火急,张志生也不会打电话,但是现在等不了了。
看着风风火火离去的张志生,陈文骅感慨,“老弟,你现在还真是个香饽饽啊!”
苏亦也感慨,“我也没想到张哥会亲自上门约稿!”
“有啥想不到的,《考古》的安主任都亲自上门约稿,《文物》怎么可能缺席呢,现在你咋办?”
苏亦双手一摊,毫无头绪。
“你还有什么文章要写的吗?”
“该写的都差不多写完了,早知道,就不给《考古》那边两篇文章了。”
“你小子,还心疼上了!”
“也不是,鸽了《文物》这边,多少过意不去。”
就在苏亦心里过意不去的时候,传达室这边,张志生也拨通了文物出版社的电话。
当他在电话里面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讲清楚,准备承受王主任的怒火的时候,对方却感慨道:
“没有想到老安这么迫不及待,研讨会刚结束,第二天,他就跑去北大约稿了。
我们确实大意,被他成功截胡。
不过,做不了第一,那我们就做第二吧,你都跑了一趟北大了,总不能空手而归!”
张志生有些不确定问道:“主任,你是说,让苏亦再写浮选法相关的文章?”
“还写个啥啊,人家把两篇文章都交给《考古》那边了,该写的东西差不多都写完了,我说的第二是孢粉分析!”
“啥?”
这话都把张志生搞不会了。
孢粉分析在考古学上的运用相关文章,地质所的周坤叔早在63年就已经刊登在《考古》上了,还让苏亦写,有啥意思啊。
“我说你小子,脑子怎么就不开窍呢。苏亦不是咱们国内第二个在考古发掘上运用孢粉分析的考古人吗?
他这一次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发掘,使用的孢粉分析方法,是在周坤叔的方法基础上改良的。我当时还给他命名——苏氏法呢。
那么苏氏法是怎么来的?又改良了哪部分,具体在考古发掘上怎么使用?
这些是不是应该写出来啊?
正好,苏亦把他们这一次在仙人洞遗址发掘的成果发表在咱们《文物》上,还使用到孢粉分析,因此,让他把孢粉分析苏氏法的相关文章发表在咱们《文物》也非常合适。
这样一来,咱们也没有必要跟老安他们抢文章了!”
张志生恍然,“主任不愧是主任,高瞻远瞩、远见卓识啊,不过,主任,咱们这一次约稿,要几篇啊?”
“你傻啊,当然是有几篇就要几篇。反正,苏亦肚子有的是墨水,人家《考古》都敢连要两篇,我们有什么不敢要的!”
话虽如此,王戴文还是懊恼不已。
这个安之敏,太不讲武德了!
心眼太脏了!
要不然,他们《文物》就把浮选法这个国内第一考古案例文章归入囊中了。
大意了!
对于第一,王戴文还是有执念的。
他跟安之敏不同,他不是干考古出身的,甚至连干文物出身都不是。
他以前在《中华书局》担任编辑,是搞出版的。
要不是当年在干校,被王野秋局长广纳贤才网罗到文物出版社,也不会成为《文物》编辑部的主任。
然而,正是他是外行,才更加希望干出一些成绩!
……
“苏亦,你太了不起了!”
当苏亦关于孢粉分析苏氏法的文章写好,再次交给张志生手中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两周。
就算如此,两周一篇中文顶刊论文,对于普通的研究生来说,还是太快了。
但是对于张志生来说,却有些慢了。
之前一周的时间,苏亦写完两篇关于浮选法的文章交给《考古》那边,这一次,却用两周的时间写完一篇文章,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苏亦已经没有存货了。
不然,他为啥不多写一篇?
这年代,有学术的追求的学者,都巴不得自己的文章快速刊登呢,没有谁愿意藏私。
然而,就算如此,对于张志生来说,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三周时间,苏亦就能够拿出三篇高质量的论文出来,平均一周一篇。
这种事情,张志生在《文物》待了三年,头一回见到。
要不是眼前少年的是天才,他都觉得见到鬼了!
苏亦也确实没有藏私。
对于他来说,写完《试论孢粉分析在考古学上的新运用》这一篇文章,关于植物学考古方法的文章,差不多就写完了。
毕竟,限制于时代科技发展,他想写植硅石技术在考古学方面的运用也写不了,这个时候,国内没有这个技术,欧美各国这项技术也不成熟,只能缓一缓了!
再说,因为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发掘,他跟陈文骅组团在《文物》《考古》两大顶刊刷文章,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爆出来那么篇文章,已经严重超标。
要是他没有追求的话,就目前这些文章,都足够他硕士毕业了。
甚至,未来工作,不再写文章,都没啥问题。
这种情况之下,苏亦觉得自己确实缓一缓了!
跟两周前空手而归不一样,这一次,张志文再次离开北大的时候,除了苏亦的文章,也把陈文骅的《试谈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农业问题》一并带回,算是满载而归。
“苏亦,还有半个月,新的一期样刊就出来了,到时候你一定会一鸣惊人,震惊整个考古圈的,不对,应该说震惊整个学界,扬名海内外!”
离开的时候,张志生对苏亦不吝赞美之词,就连陈文骅也再一次享受到小张同志上门约稿的高规格待遇。
望着张志生离开的背影,陈文骅感慨道,“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发表文章,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苏亦笑道:“那是,对于老陈你来说,有手就行了!”
陈文骅愣住半晌,反应过来之后,哑然失笑,“有手就行了!”
这一刻,老陈多少有些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