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奉的三百骑兵出现在了杨彦军营前。
杨彦看着衣衫褴褛、满脸饥色和疲倦的三百骑兵,什么话都没问,直接带着他们去用餐了。
当肉干、米汤和大饼送上来,三百个骑兵都吃哭了。
副将杨佷长得五大三粗,满脸络腮胡,看起来就很猛,但他哭的最狠:
“将军,我们都两天没吃饭了,都快一个月没吃肉了。”
“将军这里还管饱,只要是军人,都有这待遇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杨佷等人纷纷道:
“我们愿意在将军麾下做牛做马。”
听起来像是为了吃的才来投靠的,杨彦自然不会拒绝。
他亲自挑选了百余人进了河东铁骑。
其他两百人则暂进预备队。
预备骑兵队也有军饷,只不过比河东铁骑少,待遇也差一些。
杨奉的这数百骑兵乃是百战悍卒,如今却进了河东铁骑。
因此,自然有人不服了,即便解释河东铁骑满员一千五,只有空余了才补,他们仍然不服气。
杨彦便让他们随便挑选河东铁骑对战。
这两百骑兵中不乏悍勇。
结果,对上河东铁骑却十连败。
接下来虽有取胜的,但对方却是神箭手,不擅近战。
连打了几十场,仅有三人取胜。
但这三人也不好意思顶替对方的位置,
因为杨彦让这三个河东铁骑站在一块,杨彦连射三箭,箭箭擦着他们的耳边穿过。
但这三人无一移动,甚至都没有眨眼。
这份胆色和执行力让杨奉骑兵们开眼了。
难怪河东铁骑能以一当十。
他们明白,河东铁骑不仅代表了实力,还有荣誉。
而匈奴显然更清楚河东铁骑的战斗力。
所以,自从杨彦的铁骑赶来后,匈奴便在彘县城北方结寨固守了。
上万人的匈奴营寨,连绵数里。
匈奴之所以将营寨设大,就是为了设置陷阱、阻止汉军推进。
如今,得知罗氏镇的危机解除,杨彦便专心对付匈奴。
经过两天的侦查,斥候已经把匈奴营寨的图纸画出来了。
跟杨彦猜想的差不多,匈奴用了土木加固营寨,用以防备杨彦的投石车。
且营中多设陷阱,防止铁骑突袭。
聚众议事时,罗大颇为奇怪道:
“他们在营中挖绊马坑,难道匈奴不用骑兵了?”
负责斥候营的杨狗子点头:
“没错,匈奴这次携带的战马不多,每人一匹。”
“这次作战,他们不打算用骑兵作战,而是步军。”
“之前匈奴攻城的时候,用的就是步军。”
杨翰这几日一直都在试探攻击,所以对匈奴有了新的了解:
“匈奴似乎要改变跟我们骑马对战的作战模式,他们要用长矛步军克制我们骑兵。”
因为纯粹的骑兵对抗,匈奴不是对手。
且近几年,北方草原旱情不断,战马减损,匈奴穷困。
所以匈奴打算放弃战马、改用长矛和弓箭。
其实,对抗骑兵最好的武器是重弩。
可惜匈奴造不出来,因此只能用长矛凑数。
罗大对此十分鄙夷:
近两丈长矛笨重,携带不便,匈奴的机动性因此丧失。
而长矛方阵又很难练,所以匈奴如今正处于转变的尴尬期。
“匈奴步军作战很不成熟,所以他们不会轻易出战,而是利用营寨坚守。”
杨翰说着,在作战沙盘上指出几个位置,道:
“这里还挖了一人深的陷阱,专门防备我们投石车推进的。”
上次对战中,杨彦用投石车砸烂了匈奴营寨,并因此一次击溃。
这一次匈奴就学聪明了,利用各种陷阱阻挡投石车。
典韦笑道:
“我们投石车的射程足够远,且若是需要进营作战,我们可以携带木板垫路。”
众人纷纷笑道:
“没错,办法总比问题多。”
“这次匈奴的改变漏洞百出,注定失败。”
“哈哈,我倒是觉得匈奴们就像是跳梁小丑。”
杨彦见手下们放松,便适时提醒:
“匈奴能尝试改变,说明他们变得更灵活了,这样的对手更难缠。”
“而且,他们既然能设置长矛,以后就会制作重弩。”
“我们科技领先对方,但总有被他们赶上的时候。”
杨彦很清楚,中原王朝和北方蛮族之间总存在压制或对抗状态,而这种状态靠的就是科技。
每次中原科技领先,就能以此压制蛮族。
等蛮族学会了技术,又开始对抗甚至压制中原。
而中原不得不革新技术,实行反压制。
“我们不怕一成不变的敌人,而应该畏惧灵活擅变的对手!”
杨彦继续道:
“所以,我们这次要彻底击垮匈奴,让他们意识到改变的“错误”。”
众人纷纷点头,摩拳擦掌道:
“我们要决战了!?”
军队赶来三天了,众将都等着急了。
这时,徐晃也赶来了。
一身甲胄的徐晃进来便道:
“将军,左邑城的两千军已调来了,另外闻喜城支援的弩车已到。”
杨彦等的就是这些支援。
如今,徐晃麾下四千人,留一千守城,便有三千人辅助决战了。
杨彦当即在沙盘上布置:
“徐晃携带弩车、投石机,正面破敌。”
“典韦的虎步军作为第一突击队。”
“杨翰带领一千铁骑辅助。”
“我带五百铁骑压阵。”
这一次,杨彦的布置中规中矩,突出的就是强袭。
因为,杨彦要用正面战场碾压,打碎匈奴的梦想。
杜绝他们赖在营寨等秋收的计划。
此时,匈奴营寨中同样在进行战前会议。
兰札作了首领后,他便提拔了一批亲近自己的新锐。
且逄纪此时就在他的军帐中。
兰札部队改变战略,使用长矛兵就是逄纪指导的。
并且逄纪还亲自帮他训练,效果极好。
但兰札也知道自己军队的弱点,他带着几分恳求道:
“长矛兵需要配合弩兵方有威力。”
“不知袁公能否支持我们重弩?”
逄纪捋着胡须摇头,道:
“袁公重弩尚不足,不会支持的。”
兰札便退而求其次的问:
“先生定然懂得重弩做法,可否教导我们呢?”
逄纪跟匈奴合作,只是想利用他们对付杨彦而已。
教他们技术,让他们以后成为汉人的威胁吗?
不可能!
所以,逄纪当即拒绝:
“我不懂冶炼和机巧,我擅长的是内政和生产,略懂军事。”
“不如,我教你们耕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