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过稿改稿
《收获》杂志社在沪海JS区,离沪影厂所在的XH区不算远,有个四五公里,骑自行车过去对二十多岁的赵风华来说,也就十几二十分钟的事情。
思来想去,赵风华还是决定再等一等。
至少也要等收到退稿信,没有退回原稿再过去,和编辑也好说话。
现在贸贸然过去,略微显得不太矜持。
重生回到二十多岁,赵风华现在别的没有,时间却是大把。
1979年华国文坛最流行的是伤痕文学,具体表现为具有悲剧性色彩的文学作品,不仅限于小说,还包括诗歌、话剧、电影剧本等。
电影剧本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类型。
沪影厂此时刚刚创办了专门刊载电影剧本的刊物《电影新作》,宗旨是发掘新剧本,培养剧本创作专项人才。
京城电影制片厂也有自己的电影剧本刊物《电影创作》,创刊宗旨和《电影新作》一样。
长影厂、西影厂等国内有名的电影制片厂,都有类似的刊物。
赵风华其实可以直接写剧本给沪影厂的《电影新作》投稿,不过那样做会让他暴露得太早,而且还要少拿一次小说稿酬。
赵风华写小说的终极目标,是想让沪影厂看中改编成剧本,但是怎么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现在先给《收获》投稿,发表之后形成影响力,再被沪影厂看中,赵风华能有更多的主动权谈条件。
要是直接给沪影厂的《电影新作》投稿的话,虽然大概率也能达到赵风华的目标,但是主动权要被削弱一些。
赵风华抄的这篇小说,不属于伤痕文学,他对回忆过去没有什么兴趣。
华国此时已经确定开放的发展方针,虽然未来四十多年的发展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总体趋势是向好的,用了三四十年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用一两百年才取得的成就,实现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怎么夸赞都不为过。
而且赵风华上辈子算是遭遇被西方资本主义花花世界吸引前往米国留学的前妻背叛,对西方发达国家满怀激愤。
互联网时代还曾化身小粉红,和公知恨国党激情对线。
放在当下,上辈子亲身经历了华夏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的赵风华,对华国崛起的信心,可以说比任何人都足。
他抄的小说,肯定不会反映过去的苦难,只会积极向往美好的明天!
所以他抄的小说,属于这个时期不占主流的改革文学,讨论的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人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的观念改变与由此产生的冲突。
公认的改革文学开篇之作,是工人作家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这篇小说发表在今年《人民文学》的第7期上,在伤痕文学大行其道的当下,仍然引起不小的反响。
赵风华抄的那篇小说,也是出自蒋子龙之手,名字叫做《赤橙黄绿青蓝紫》,讲是一群青年在“四个现代化”建设时期端正思想、创造美好未来的故事。
本来应该发表在《当代》杂志1981年的第4期上,现在被赵风华抄过来投给了《收获》,能提前一年多面世。
《赤橙黄绿青蓝紫》发表之后,立即就被长影厂,制作成了同名电影——这也是赵风华选择它作为自己重生回来的第一部作品的重要原因。
小说改编成电影,是业界常态。
但不是任何一部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
尤其是1979年的当下,国家层面虽然已经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但是在具体执行上面临巨大的阻力。
以电影创作为例,沪影厂现在正在筹备拍摄《天云山传奇》,这部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内容属于伤痕文学。
《天云山传奇》后来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同名电影也获得了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术等多项大奖,还同时获得了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二届文汇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以及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
可谓是得到了官方和业界的一致认可!
但是影片上映之后,仍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这部影片的导演还是谢老,是国内第三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都有境遇。
像赵风华这样的小身板,根本不敢把自己搅进这样的舆论漩涡。
选择改革文学更保险稳妥,虽然影响力可能没有更刺激神经灵魂的伤痕文学大,但更适合赵风华平稳发育。
赵风华这一世要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别的不会做,肯定要在电影上面深耕细作。
摒弃上辈子的道具师职业,转型做编剧、演员、导演,只是第一步。
他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华国电影的领头羊!
引领华国电影打开新局面。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目标,一时半会儿成不了事,需要他用三四十年的时间努力耕耘。
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导下,赵风华不在乎一时一刻的得失,目光放得很长远。
当然了,如果《赤橙黄绿青蓝紫》被提前一年多拿出来,被《收获》拒稿,后面也没有其他杂志接收,赵风华也不会钻牛角尖。
他也能先搞出几篇伤痕文学的小说,把自己文学创作者的人设立起来!
成名要趁早。
换工作岗位更得趁早。
就算暂时转型不了演员、导演,也得先成为编剧,走进电影创作的核心,不能长时间在仓管临时工的位置浪费生命。
赵风华在等《收获》回信期间,也没闲着,已经把第二篇改革文学的小说抄了出来,正在考虑往哪家杂志社投稿。
如果《赤橙黄绿青蓝紫》真的被《收获》拒稿的话,那已经准备的第二篇小说也得先留在手里,用其他风格的小说探探路。
赵风华一边在沪影厂的仓库里漫无目的的游逛,一边胡思乱想着,忽然听到有人喊。
循声找过去,见是仓库里的同事。
那人见赵风华走过来,挥手催促道:“小赵,快点,有人找!”
赵风华听到这话,紧走两步过去,问道:“谁找我?”
“不知道,不认识,不是咱们厂的。”
赵风华带着一头问号来到仓库门口,看到一位三十来岁的女人站在那里,四周没有其他人,走过去问道:“您好,是您找我吗?”
女人笑道:“请问您是风华吗?”
风华是赵风华给自己取的笔名。
“我是,请问您是?”
“我是《收获》的编辑李晓琳,您投的那篇稿子我们编辑部原则上已经过稿,不过有一些细节需要修改一下,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改稿?”
“有时间,有时间。”赵风华欣喜得连声说道。
“那好,我们编辑部本来是想给您写封回信邀请您去改稿的,正好我今天到XH区这边办事,看到离你留的地址很近,就顺道过来亲自邀请,没想到您竟然是在沪影厂工作。”
赵风华挠头憨笑道:“我刚回城没多久,现在在厂里的仓库做临时工,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转正呢。”
李晓琳没有想到在《收获》杂志编辑部引发不少讨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作者,竟然是一位二十来岁的英俊小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女都不例外。
李晓琳已经成家,对赵风华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单纯的欣赏,闻言笑道:“我们《收获》今年才复刊组稿压力很大,很缺人手,如果您愿意,我回去说一说,可以把您借调过去,有合适的机会能帮您解决编制问题。”
李晓琳这是不仅想要赵风华的稿子,还临时起意想要把人一起拐带到《收获》杂志社去。
“真的吗?谢谢,谢谢!”不管李晓琳的承诺能不能兑现,赵风华都由衷的感谢。
现在国内的就业形势很严峻!
四十多年后还有外卖、网约车等行业能够给失业大军提供暂时的容身之地,1979年返城的千万知青大军,可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接纳。
能像赵风华这样找到一个临时工,已经相当幸运了。
千万知青回城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是几年之后全国性严打的直接原因。
李晓琳敢做出帮赵风华解决编制的承诺,自然有底气,她现在虽然只是《收获》杂志社的普通编辑,但是她的父亲巴老,却是《收获》创始人。
同时也是名留青史的文学巨匠,国家文艺战线的领军人物。
赵风华虽然只是一名写作新人,但是从《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质量,就能看出他的才华。
完全有资格借调去《收获》杂志社做编辑,做出成绩之后解决编制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这只是赵风华的备用选项,他还是更想留在沪影厂,在这里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
接下来就看沪影厂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