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1979文艺时代

第4章 小说发表(已签约,请放心收藏追读!)

1979文艺时代 西门不是大官人 3692 2025-04-08 10:32

  1979年11月1日,《收获》1979年第6期杂志,新鲜出炉。

  首印五万册,主要覆盖京津沪杭宁等大城市,东部地区的县乡文化馆文化站还能覆盖度,中西部的偏远小县都覆盖不起。

  这就是时代的限制。

  1979年,可不是2019年快递覆盖的村组的时代。

  这一期《收获》上最有牌面的,不是赵风华的那篇《赤橙黄绿青蓝紫》,改革文学虽然也已经发轫,但是此时的影响力,远不能和伤痕文学相比。

  这一期的《收获》上正好有一篇津门作家冯骥材的伤痕文学作品《啊!》,同样是中篇小说,引起的讨论更大。

  也没有发生像其他重生穿越同仁那样,一篇小说让杂志销量暴涨,加印再加印,印数从五万提升到五十万的魔幻现象。

  这个时期的文学杂志,主要靠的是订阅,街边的书报摊要再过两年才会逐渐兴起,零售靠的主要是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作为华国最大的连锁图书销售机构,只覆盖到县区一级,普及率并不高。

  虽然也有狂热的文学爱好者,愿意花几个小时跨越几十公里乃至更长的路程只为买一本文学杂志,但毕竟是极少数。

  1979年这样的情况更少,因为此时还不是国内的文学的真正巅峰。

  这一期《收获》的发行显得风平浪静,至少在上市第一天是这样的。

  唯一引起波澜的地方,可能就是沪影厂。

  过去几天,厂会计谈大姐家的小子赵风华写了一篇小说,即将在《收获》上发表的事情,传得厂里人尽皆知。

  进厂做临时工的赵风华,做了大半个月的小透明,因为这件事,一跃成为厂里的舆论焦点。

  之前他和厂里的前辈、领导见面打招呼,得到的回应大都是微笑点头,只有和谈丹琴关系比较好的,才会回一两句话。

  这件事之后,赵风华再在厂里和别人打招呼,大多数人都会停下来和他寒暄两句。

  沪影厂作为文艺战线的排头兵,最重视的自然是文艺才能。

  小说能在《收获》上发表的作家,和仓管临时工的境遇差别,虽然没有到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么大,但也很明显。

  这是现实。

  不因时代不同而改变。

  沪影厂是《收获》的订阅大户,一共定了十册,但仍然不够分,就这还是因为厂里在编的人员有半数在外边拍电影,如果全员都在,会更不够分。

  谈丹琴所在的财务部,能分到一册《收获》,不过暂时轮不到她看。

  她也没和其他人抢,因为她早就在杂志社送给赵风华的样刊中看到了他写的那篇小说。

  她虽然在沪影厂做的是财务工作,和文艺不沾边,但是在厂里工作了二十多年,耳濡目染也养出了一些文艺气息,至少对小说、电影之类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有的。

  再加上妈妈滤镜,自己感觉赵风华写的那篇《赤橙黄绿青蓝紫》很好。

  至少比那篇《啊!》好。

  嗡嗡嗡是几代人的共同经历,但是把那段悲惨经历反复拿出来反思的只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期盼着在新时期过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相比起伤痕文艺《啊!》,不愿意回顾过去,只想着展望未来的绝大多数普通人,更喜欢属于改革文学《赤橙黄绿青蓝紫》。

  文学批评界的人士,对比这两篇小说,自然各有想法,不过他们的反馈需要一段时间酝酿。

  写一篇言之有物的文学批评文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能够对赵风华的这篇小说有直接反馈的,一个是沪影厂的厂长徐桑楚,另一个是沪影厂的资深编辑、文学部主任鲁彦周。

  徐桑楚是华国著名的电影事业家,去年开始走马上任沪影厂厂长,摸排清楚沪影厂现有状况之后,确定自己的领导思路。

  沪影厂作为华国电影的诞生地,目前相比于其他几家电影制片厂的优势在于,知名的导演人数多,拍摄班子过硬,曾经拍摄过许多有影响力的好作品。

  以谢老为代表的上一代导演,现在还正年富力强,处在创作能力的巅峰,只要给他们提供表现的舞台,他们就有能力制作出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

  沪影厂,以及当下国内所有的电影制片厂,面临的共同问题,最大的就是剧本荒!

  尤其是在1979年的当下,风向还不明确,有能力的编剧在创作剧本的时候,顾虑重重,十成功力只能发挥出两三分。

  剧本是一部电影的基石。

  没有好剧本,导演的能力再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徐桑楚上任之后,首先做的就是创办《电影新作》,为好剧本诞生提供一个平台。

  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电影新作》才刚创刊不久,还没有发挥出徐桑楚期待的效果。

  这个时候厂里子弟写出一篇能在《收获》发表的小说,徐桑楚如果注意不到,就相当于失职。

  所以他今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刚投递过来的最新期《收获》拿起来,翻到赵风华写的那篇《赤橙黄绿青蓝紫》,仔细看起来。

  五万多字的中篇,徐桑楚用了一个多小时,才看完,期间看到值得琢磨的地方,还反复品味。

  看完之后,没有兴趣再看杂志上刊发的其他作品,掏出一支香烟点上,一边吞吐烟雾,一边用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合上的杂志,脑中做着权衡。

  一支烟吸得只剩下一点儿烟屁股,两根手指都夹不住了,才在烟灰缸里按灭烟头。

  也已经下定了决心。

  正要出去找人,忽然听到敲门声,扬声说道:“进来。”

  推门进来的是鲁彦周。

  徐桑楚看到他,笑着说道:“彦周啊,我正想去找你呢,没想到你先过来了。”

  鲁彦周已经瞄到徐桑楚面前办公桌上合上书页的《收获》杂志,笑着回道:“厂长,您找我,和我来见您的目的,应该一样。”

  徐桑楚工作中严肃认真,私底下面对鲁彦周这样的文艺创作骨干的时候,态度还是很和蔼的,把办公桌上的烟盒向鲁彦周示意了一下。

  鲁彦周拿起烟盒,抽出两根,一根递给徐桑楚,一根叼在自己嘴里,又拿起火柴盒,取出一根火柴,“嚓”的一下划燃,双手捧着火苗伸到徐桑楚面前。

  徐桑楚点头深吸了一口气,吐出一片烟雾。

  鲁彦周把已经燃烧了一半的火柴收到自己嘴边,点上烟,连吐几口烟雾。

  徐桑楚抬手动动手指,示意鲁彦周坐下,才笑着说道:“你知道我要去找你的目的?”

  鲁彦周坐下之后,抬手点了点徐桑楚面前的那本《收获》,说道:“这几天厂里传得那么热闹,厂长您肯定不会不知情,咱们厂现在最缺的就是剧本创作人才,谈大姐是厂里的老人了,虽然她的工作和文艺创作不沾边,但是能培养出一个能写小说的儿子,功劳也有咱们厂的一份!

  “那个姓赵的小子,我虽然不熟悉,但是今天看了他写的小说,说他才华横溢一点儿也不为过。

  “听说这是他写的第一篇小说,笔道已经十分老练,一点儿也不像新人的作品。

  “更妙的是——厂长您应该也觉察到了——他这篇小说的画面感很强,简直就是为改编成电影剧本量身打造的。”

  赵风华抄的这篇《赤橙黄绿青蓝紫》,因为有原版电影作为参考,所以也借鉴了一些电影语言的特点,就是鲁彦周口中的“画面感”。

  徐桑楚缓缓点头,对鲁彦周的话表示认可。

  鲁彦周接着说道:“厂长,说句心里话,我觉得小赵这篇小说,比我的那篇更适合拍成电影。

  “这两年虽然刮起了伤痕文学的风潮,但是小说和电影是有区别的,所以有些小说哪怕写得再好再有文学性影响力再大,也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因为电影承担的职责比小说更多更复杂。

  “我的那篇小说虽然已经被厂里确定改编成电影,但是我心里一直在犯嘀咕,害怕影响不好。

  “小赵的这篇小说就完全不用担心影响,因为它的内容正好契合国家正大力推动的改@革开放,我认为这样的电影才更值得拍出来,给广大的人民群众看。

  “我的那篇小说底色太灰暗,现在的风向......”

  鲁彦周及时惊醒,收住了话头。

  徐桑楚开口说道:“彦周,你不要有这样的顾虑,小赵的这篇小说应该拍,你的那篇小说也应该拍,这是厂里的集体决定,将来就是有什么争议,也是厂里一并承担,不会都推到你一个人的身上!”

  “厂长,我倒是没有担心这个,我对您,对厂里,放一百二十心!”鲁彦周赶忙表态。

  “嗯。”徐桑楚点了点头。

  鲁彦周的那篇小说,名叫《天云山传奇》,也属于伤痕文学范畴,当初小说初稿刚完成,就被沪影厂看中,小说还没有发表,就被要求改编成电影剧本,发表在《电影新作》上,是沪影厂接下来主抓的一个项目,导演交给了德高望重的谢老。

  今天二人谈好的重点不在《天云山传奇》上,徐桑楚转过话头,说道:“你这么看好小赵的这篇小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