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枭汉

第66章 真正的榻上对(求追读!)

枭汉 枕金刀 3038 2025-04-08 10:30

  鲁肃提出的推测很可怕,但是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就是在关键时刻,秘密派人往雒阳送几封信,把事情挑破,引发朝堂再次内斗,到时候袁氏的辛苦布局自然破灭。

  在他看来,袁隗这等出身天下头等世家的人物,自然要准备一双“白手套”,用以承担所有的罪责。

  到时候等到大势既定,他袁氏好成为挽狂澜、扶大厦的肱骨之臣,顺带立地成圣。

  不得不说,在听完鲁肃的一番言论之后,高渊突然产生一种不太真实的荒诞感。好似冥冥之中,总有一双大手会将事情拨到原属于它的既定轨道上。

  诚然,无论在历史中,还是在演义中,鲁肃都是一位君子形象。

  但是身为君子,鲁肃也是人,也会有私心。

  就如原本的“榻上对”,鲁肃也曾有过“立帝号”、“帝王之资”这等公然挑唆孙权行僭越之事的词语。

  换到现在,鲁肃依然不看好汉室可兴,并且主动为刘备图谋将来。

  而且他也很明白刘备的心思,刘备就算想要匡扶汉室,那也是天子当权的汉室。你袁氏把持权柄,操控皇帝,算哪门子汉室?

  刘备听闻这番言论之后,凝眉苦思,想来这会也应该非常纠结才对。

  一来他平生之愿就是匡扶国家,自然不愿意看到天子大权旁落,任人欺凌。

  二来若是挑明此事,引得天下刀兵相向,受灾受难的还得是大汉百姓,他也于心不忍。

  直到离开东成,刘备骑在马上,依然是愁眉不展。

  一行人来的时候轻装简行,只有二十余人。离开东成的时候,整个队伍大车小车,再次超过千人之数。

  鲁肃本来要与老母同乘一车,随旁伺候,结果被他老母赶了出来,只留着两名婢女跟在身旁。

  “子敬劳苦,要与我等同乘。等到了历阳,不若先请令慈登船,差遣丁壮随行护卫,先行送往柴桑,彼处早有大队前往,必有安排。”

  一进了扬州地界,车驾也比之前宽敞不少,可以容下高渊、简雍、孙乾、鲁肃四人乘坐。反正刘备的官阶摆在那里,如今这辆车驾,也不算逾越。

  “柴桑?”

  鲁肃此时才知道最终的目的地,略微思考一番,道:

  “若是将扬州治所迁往柴桑,倒也不失为一策。只是如此一来,治所西移,远离吴郡以及淮南,恐非为长久之计。”

  高渊暗赞一声,不愧是鲁肃,几乎一瞬间就看出了其中缺陷。

  扬州士族以吴郡四姓为首,此举明显是对刘备身处的局势有所察觉,特意避开袁氏锋芒,以图后进。

  高渊轻笑一声,指着另外两人道:

  “车中皆为玄德公肱股之臣,子敬有话不妨直言。”

  而后未等鲁肃发话,想起来一事,继续道:

  “对了,子敬适前言论,果然精妙。只是袁隗朝中擅权之事,倒也无需我等忧虑,自然有人会除掉他。”

  “哦,此言何意?”

  简雍看了高渊一眼,见后者点头,于是接过话茬,将三人在雒阳的一应谋划,尽数讲了一遍。

  对于这种聪明人,不需要留给他震惊以及消化信息的时间,高渊再次开口:

  “上月骠骑将军董重遭何进兵围,惨被诛杀,前些日消息已经传了过来。董重身死,董太后独木难支,料想再过些时日,也会有死讯传来。”

  “雒阳连月见血,朝中人心惶惶,中枢大乱,天下分崩,已是定局。”

  不得不说,若是早生六百年,袁绍简直是能和张仪、苏秦这等人物比肩的纵横家,小嘴叭叭一张,人头滚滚而下。

  可惜,作为一名主君,天赋着实点歪了些。

  鲁肃迅速将一应消息梳理完毕,然后做出论断:

  “如此说来,汝南当奉袁绍为主,恐于我等不利。”

  “这倒不必担心,袁绍必然不会回到汝南。只会被安排前往河北,汝南之地必为袁术所得。”

  高渊当然知道后续历史是如何发展的。

  按照常理来言,袁绍作为袁氏这一代最为杰出的二人之一,若是袁基身死雒阳,必然会成为当代家主不二人选。即便是按照鲁肃的思路来看,袁隗与袁基居中雒阳,分袁术到汝南,分袁绍进河北,这便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不但天下两大膏腴之地皆有立足,而且还能集结中原、河北两大区域的有志之士。

  站在整个家族的角度来讲,哪怕是其中有一方出现问题,另外两方也可以一起出手干预,全力维持,可谓立于不败之地。

  可惜现实向来是骨感的。

  袁术本来就与袁绍不合,袁隗作为上一代硕果仅存的长辈,他活着的时候,没准还能稍稍压制一番,令二人卸下私怨,顾全大局。

  但是袁隗一死,这份怨恨就没人能压得住了。

  只不过这些“仅存于理论”之上的东西,没办法拿出来跟旁人说。

  高渊想了想,决定还是换一种说法:

  “假设雒阳大乱,袁隗、袁基尽皆身死,届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我等欲为玄德公成齐桓霸业,晋文之功,依子敬之见,该如何做?”

  这话有模棱两可的嫌疑,鲁肃自然听得出来,齐桓、晋文事情太过久远,而且讲究个水到渠成,现在最主要的还是着眼当前或者短期的局面。

  “只是子玄如何笃定袁隗与袁基会身死雒阳?”

  鲁肃有些疑惑。

  “实不相瞒,子敬之前提议的那套解决之法,渊已经遣人做了,那位被袁隗挑中的‘悖逆之人’,定是正处河东的西凉董卓。”

  高渊笑眯眯地说道,全然没在意自己编造的“谎言”。

  反正依照朝中当前的局势,除非何进和张让同时爆种,一举掀翻整个士族垄断的朝堂,否则整体局势必然会按照既定的历史发展下去。

  但是按照现在的发展而言,恐怕用不了多久,张让就得往扬州疯狂派遣信使求援了。

  “嘶~”

  鲁肃预料不及,惊得倒吸一口冷气,盯着高渊呆呆地看了半晌,才回过神来。揉了一把略显僵硬的脸颊,才缓缓说道:

  “倘若...倘若真如子玄所言,袁绍据河北,袁术据汝南,天下豪杰并起,那我等,则需劝说主公,广结扬州士冠,最好能娶一四姓嫡女,以此为媒,而后秣兵历马。”

  “徐州陶谦,年近六旬,非久守之人。只待其身死,我等便要北渡大江,先夺淮南,再争青徐。”

  “袁术乃路中悍鬼,最是不得人心,便是尽得汝南之地,也难长久。形势有变,则可一战而擒。”

  比较激进,但是能够理解。

  说到这,鲁肃不由得苦笑一声,“昔日高祖虽然名为汉王,实则尽得关中民心,两月而定三秦。出函谷而进取天下,终复秦并六国之举。”

  “光武北巡,两年而定河北,终成帝王之业。”

  “区区一扬州,山多而国险,地瘠而民贫,若遵循张子房旧日之策,只恐粮丰之时再图进取,天下已无我主立锥之地。”

  这倒是说到点子上了,论综合实力,扬州也就比交州好上一点,跟益州相比,则各有所长。要想从这里争霸天下,最好的方法必然是早些渡江北上。

  “然,此不过为中策也。”

  鲁肃再次发话,“若论下策,便是据守大江天险,广积粮,高筑墙,以待天下有变。”

  “若论上策,则是东西并进,东取淮南,西夺荆州,北据南阳。”

  第一卷:《兼收珠履纳朱提,八百骁骑下扬州》,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