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房产项目(三)
1991年4月20日,星期六。
精益置业位于外滩22号的办公室里。
王健的手指,在IBM计算器上敲得飞快。
纸页右上角用红笔重重写着“陆家嘴项目一期预售数据”。
“15栋楼,每栋25层,标准层面积1200平米,总建筑面积45万平米。”
李婷拿着财务报表,分析道
“按每户100平米估算,总户数4500户,已售2250户,预售率50%。”
“均价1680元/平米,回款总额3780万元整。”
这是她连续第三天,逐户核对购房合同的建筑面积与到款记录。
王健突然按下计算器的归零键。
抬头时镜片上反着阳光。
“银行开发贷余额还有2500万,月息1.2分,每月利息30万。”
他敲了敲“预计净利润”栏。
报表上“建安成本”“配套设施”“财务费用”等栏目,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注。
“划出400万作为利息备付金,剩下的3380万。”
“全部用于新项目。”
......
坐在长桌尽头的郑涛。
正在擦拭地质勘探仪。
帆布工装裤膝盖处,还沾着昨天打桩时的混凝土碎屑。
“现有三个施工队正在进行1-5号楼的外立面施工,6-10号楼主体结构封顶。”
他翻开皮质封面的施工日志。
“工程量统计”页留下清晰的压痕。
“45万平米的项目,按每万平米配置80名工人计算,现有1200名工人满负荷运转。”
“若同时启动剩余楼栋,至少需要新增1500名工人,培训周期预计60天。”
李婷的笔尖在“应付职工薪酬”栏划出深痕。
“新增工人意味着每月多支出150万人工成本,加上劳保用品、安全培训……”
她忽然抬头,继续说道:
“资金链已经绷到极限了,上个月给施工队预支的30万工资还是您个人垫付的。”
......
会议室的吊扇,发出吱呀声。
王健起身走向,贴满城市规划图的墙面。
他指了指浦东大道旁的空白地块,说道:
“上周去深圳考察,看见中海地产用‘高周转’模式。”
“地基打完就开始预售,主体建到十层时,第二块地已经破土动工。”
“我们不能像小公司那样步步为营,要把预售回款变成滚动资金。”
“45万平米的项目,预售率每提升10%,就能释放700万现金流。”
郑涛合上日志本。
金属搭扣发出轻响。
“我昨天和上海建工四建的陈经理通了电话。”
“他们有四个成建制的施工班组正在闲置,可承接60万平米的工程量。”
他掏出烟盒。
想起办公室“禁止吸烟”的标识又塞回口袋。
“对方愿意签订单价包干合同。”
“按每平米800元建安成本计算,工期比自建班组缩短40%。”
“但要求预付10%的备料款,以45万平米计,就是3600万。”
“质量怎么保证?”
李婷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尖锐。
她想起了1989年钢材供应商,偷工减料的教训。
指了指桌上的《材料不合格处理档案》。
“他们的混凝土配比能达到C30标准吗?钢筋保护层厚度够不够35毫米?”
王健从文件柜抽出《施工质量管控手册》。
封面贴着“精益置业内部资料严禁外传”的红条。
“老郑,你牵头成立独立质检小组。”
“每个分包队伍的材料进场必须三检制——供应商自检、监理复检、我们的质检组终检。”
他翻到“违约责任”章节。
用红笔圈出“质量不达标扣20%工程款”条款。
“把我们的质量追溯系统接入他们的施工日志。”
“每天的混凝土试块必须送我们的实验室,检测报告同步上传到公司服务器。”
郑涛点头应好。
“我打算让老李的班组转型做质检。”
“他们跟着我们从青石镇到陆家嘴,最清楚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他忽然笑了。
想起去年暴雨抢险时。
老李带着工人在基坑边守了三天三夜,用身体挡住即将坍塌的沙袋。
“再说了,我们还有工地开放日,每个施工环节都让业主代表参观。”
“相当于请了几千个义务监督员。”
“上个月陈大爷带了三个同事来签约,就说要看着钢筋怎么绑扎才放心。”
......
下午三点。
苏州河钢材仓库。
林悦的千分尺精准卡在钢筋横截面上。
钢材商老金站在三步外。
皮鞋尖不安地蹭着地面。
他脚下,是精益置业强制要求的5公分防潮垫板。
每捆钢材之间,留出20公分通风间距。
这是第三次,因储运不当被约谈。
“林小姐,这批鞍钢的螺纹钢,公称直径16毫米,实测15.98毫米,完全符合GB1499标准。”
老金举起质检报告。
声音里带着讨好。
目光却忍不住瞟向,林悦手中的《供应商违约记录》。
里面记着去年,因锈蚀扣罚5%货款的详情。
“正品也要看储运过程。”
林悦擦掉尺身上的锈迹。
目光扫过堆放在角落的钢材。
某捆钢材下方的垫板倾斜,导致底部三根钢筋接触地面,表面已出现点状锈蚀。
“上个月你们送来的那批,因为垫层不够导致锈蚀,我们扣了5%的货款。”
“这次更严重,接触地面的钢筋必须切割报废。”
“还要按《采购合同》第7条,支付报废钢材价值150%的违约金。”
“林小姐,这也太严格了吧?”
老金的笑脸瞬间凝固,继续道:
“就几根钢筋而已,除锈后完全能用!”
林悦翻开随身携带的《供应商管理手册》。
里面贴着每批钢材的检测报告、追溯单,以及报废处理现场的照片。
“老金,我们合作三年了,你知道我们不是故意刁难。”
“房子是住一辈子的,钢筋要是出问题,砸的是我们两家的招牌。”
她指着手册里的“质量红线”章节,接着说道:
“第三条明确写着:‘接触地面的钢材视为锈蚀风险品,必须整捆检测,不合格率超1%整批退货’。”
......
与此同时。
外滩办公室的会议,仍在继续。
王健铺开浦东大道地块的红线图。
比例尺1:1000的图纸上。
用绿色彩铅标出了规划中的小学和社区医院。
“这块地80亩,容积率3.5,计容建筑面积18.6万平米。”
他用三角板量出地块西南角。
红笔在“绿地率”一栏写下“35%”,比规划要求多10%。
“多留6000平米绿地,意味着少盖60套房子。”
“按1680元/平米算,直接损失1008万货值。”
李婷看着图纸上用红笔圈出的“配套用地”。
忍不住开口问道:
“这么大的损失,值得吗?”
“但能换来政府的加分。”
王健用钢笔敲了敲图纸左上角的“浦东新区规划文件”。
“你仔细看看,第12条写着“配套设施齐全的项目,土地竞拍时可享受10-20分加分”。
“上个月在规划局开会,张科长说现在优先支持‘配套先行’的项目。”
“教育、医疗配套齐全的地块,竞拍时可以加15分。”
他忽然想起1988年在陆家嘴工地。
为了保住文化中心用地与规划局据理力争的场景。
当时差点被骂“不懂商业逻辑”。
“政府要的是民生工程,我们要的是长期口碑。”
王健接着说道:
“等老百姓发现,我们的小区有别人没有的学校和公园。”
“就算贵200元/平米,他们也愿意买。”
“算过账吗?35%的绿地率能让房价溢价5%。”
“18.6万平米就是1581万,比损失的1008万还多。”
“这里离黄浦江支流只有200米。”
郑涛指着地块东侧的河流,说道:
“这里离黄浦江支流只有200米,地质勘探显示地下5米有流沙层。”
“和陆家嘴项目的暗河砂层类似,需要做深层桩基。”
他从帆布包掏出地质勘探报告。
上面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红色便签标注“流沙层处理方案”。
“建议沿用陆家嘴项目的灌注桩工艺。”
郑涛分析道:
“增加钢筋笼密度10%,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0-200mm。”
“虽然成本每平米增加180元,但地基稳固性提升50%,可减少未来30年的沉降风险。”
听了郑涛的分析
王健点了点头,看来她已经深刻理解了质量的重要性。
他的目光落在了,勘探报告的“暗河砂层”标注上。
那是1988年让他和郑涛熬了三个通宵的难题。
最终郑涛他们通过加密钢筋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解决了问题。
此刻想起。
王健继续说道:
“把陆家嘴项目的桩基施工日志复印给四建的班组,让他们知道我们对地基的要求有多严。”
他转身对李婷叮嘱道:
“通知设计院,新地块的规划方案里,必须包含‘质量追溯展厅’。”
“面积不少于300平米,就像陆家嘴项目那样。”
“把每根钢筋、每方混凝土的来源都公示出来,连施工队的班组名单也要上墙。”
“一定要建立起这种溯源的模式。”
王健看向郑涛两人解释道:
“我的想法是,每栋楼每一份材料都要能找得到具体的来源。”
“这样我才能放心。”
“口碑是很难养成的,但一旦出了问题,瞬间,多年积攒的口碑都将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