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韦小宝穿越游坦之

第116章 一场豪赌

  李乾顺以及朝中大臣真没想到这场夺门之变最终的结果竟然会是这样,撤出之后,一个个都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不知道该如何收场才是。

  李乾顺躺在床榻上,神色甚是萎靡,虚弱地瞧着在屋内不停来回踱步的一众大臣,气喘吁吁道:“此战尚未结束,待得明日三军将士修整完毕之后,再行开战。”

  相国高智耀急不可耐地说道:“陛下,此战非同小可,朝廷损失惨重,而且……而且……”

  高智耀越说声音越小,到最后声音已经细不可闻。

  李乾顺无比艰难地抬起眼皮,定睛瞧着他,说道:“而且怎样?”

  高智耀基本上是顶着被皇上诛灭九族的危险,强装着胆子说道:“有些人见风使舵,趁机投靠了梁太后!”

  此话一出,不仅仅是李乾顺,在场的一众大臣精神都是一阵恍惚!

  须知梁太后、李乾明是大逆不道,是谋反之举,朝中百官应当为圣上分忧,竭力讨伐才是。

  然则事实情况却跟大家所设想的全然不同,众臣不仅仅没有在关键时刻跟皇帝同仇敌忾,反倒是直接向梁太后投诚,这又岂止是吃里扒外的行径而已?

  简直是丧尽天良、道德沦丧之举!

  厅中众人都是怒气填胸,一个个恨不能将韩道冲之流直接抓过来,严刑拷打,凌迟处死。

  过了一会,高智耀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将双手高举过头顶,斩钉截铁地朗声叫道:“臣誓死保护皇上!”

  厅中众臣立马习高智耀所为,依次向躺在床榻上羸弱之至的李乾顺三叩九拜,嵩呼万岁。

  李乾顺在一众大臣的颂声之中,缓缓闭上了双眼。

  他仔细裁夺此事,发觉唯有两条路可行。

  第一,再次开战之时,务必要做到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决心,若然再败,战局将永远不能扭转过来。

  第二,辽国赵王耶律楚雄正在贺兰山离宫,倘若请他向自己施以援手,那可就是雪中送炭了。

  然则经过母亲李秋水和皇后耶律南仙的这件事,耶律楚雄定然大为恼怒,反正这些年来西夏也不过只是如同攀高枝儿一般上杆子巴结辽国。

  表面上两国虽然是盟友,但实际上却根本无法相提并论,那么既已结下梁子,而且在耶律南仙遇难之时,自己还没有第一时间跟对方说清楚。

  这可就又有隐瞒事实之重责了。

  李乾顺想到这些,不由沉沉的一声叹息,深感心力交瘁,心急如火焚一般。

  与此同时,梁太后正率众举行庆功宴,夺门之战大获全胜,如今整个皇宫已被梁太后收入囊中。

  皇宫既已在手,半座皇都便都已成了梁太后的私人之物,假以时日,何愁霸业不成?

  由于现在三军守卫在各处宫门,正处在紧急备战的状态,基于这一点,梁太后并没有及时犒赏三军。

  她将一众心腹安置在永庆殿之中,通宵达旦,彻夜欢愉。

  那李乾明不住哈哈大笑,高举着酒杯,说道:“我一旦当了皇帝,一定挨个给你们封官加爵,大家可都是开国功臣呐!”

  众心腹纷纷起身,一口气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一齐叫道:“吾皇万岁!”

  便在此时,梁通三步并做两步跑了过来,向梁太后深深地鞠了一躬,笑道:“姑母,如今胜利在望,多年来咱们娘儿俩卧薪尝胆,而今苦尽甘来,我可真为皇兄感到欢喜呀!”

  梁太后一时自是笑得合不拢嘴,不住点头说道:“梁通啊,这些年也是辛苦了你,你放心,霸业一成,定对你委以重任。”

  梁通欢喜无尽,然而他正要询问梁太后届时要封他为什么,梁太后却将话题岔了过去,向上官保忠提及陈年往事来。

  梁通心道:姑母待我不薄,她不会亏待我的,嗯,是了!兴许是现在人员众多,她不好直接对我提出承诺,毕竟论功行赏什么的,像我这种家里边的人,总要背着人才是。

  想到此节,他心中豁然开朗,不住在一旁陪笑。

  当晚四更天时,梁通趁着梁太后去殿中如厕,暗中跟了过去,一直等到梁太后在里面如厕完毕,梁太后经过他身边时,他这才小声问道:“姑母,方才人多口杂,我没敢问您皇兄即位之后,您打算封我为什么呢?”

  梁太后秀眉一蹙,满脸警惕地看向梁通,俏脸上极其令人难以察觉地闪过一抹厌憎,但却一闪即逝,紧盯着梁通双眼,庄严说道:“梁通啊,你爹妈无能,在你年幼时无力养育你,是我这个当姑母的将你养在身边。”

  “莫非我对你还不够仁至义尽么?倘若没有我,你又怎么能够在朝堂中为官?哼,你不说如何如何为你皇兄鞠躬尽瘁,反而急着找我邀功,这又是什么意思?”

  梁通本来满面堆欢,听了梁太后的这番话,顷刻之间,脸上的笑容便如坚冰一般凝固住。

  尴尬得很,窘迫得很,迅速将头低了下去,霎时间心便凉了半截。

  只听梁太后幽幽的说道:“也不想想,倘若没我,你焉能有今日!”

  梁太后正要返回大殿,梁通鼓足勇气一把抓住她玉手,认真道:“姑母若不将事成之后赏赐给我的官职提前说明,我梁通可也是坐立难安!”

  实际上梁通这些年来没少在梁太后手底下吃苦头,两人虽然是血脉近亲,而且梁通从小便在梁太后跟前长大,可梁太后却一直打从心底瞧不上他。

  与其说对方是她的所谓宝贝侄儿,倒不如说是她为儿子李乾明精心培养的一个工具。

  反正一切都是为了李乾明,至于就像梁通这种命比纸薄的东西,活与死都没什么打紧。

  梁太后见梁通执意如此,不禁是摇头苦笑,说道:“封你个尚书做一做也就是了。”

  跟着脸色一变,不悦道:“赶快松手!”

  梁通惊觉自己行为不妥,立即放开了她,单膝跪地,诚惶诚恐道:“微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梁太后不满地瞧了他一眼,冷哼一声,快步远去。

  事已至此,梁通终于明白,自己对于姑母梁太后而言,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可怜人罢了。

  自己唯一存在的意义,无非也就是为李乾明日后的王霸之路铺路而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什么血缘近亲,什么姑母侄儿,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其实以梁通这些年来为梁太后和李乾明所做的贡献,封个区区的尚书那简直就是打发叫花子,梁太后倘若真心实意,那就应该封他为王才是。

  但是在夺门之变发生的前后,梁太后始终都没有封他为王的意思,甚至连一丁点的征兆、苗头都没有。

  此刻梁通终于明白,在一切都以利益为上的人生之中,自己就如人家梁太后从外面抱回来的一条狗,自己便是为对方付出生命,人家随随便便赏赐两根狗骨头也就打发了。

  其实梁通深知封王一事非同小可,就像自己这种身世,真没资格被梁太后封王,历朝历代,均有法度在,王爷的数量总是有限。

  那么在有限的情况之下,自然是要将更为重要的人封王了,例如在夺门之战正打得水深火热之时,及时亮相对梁太后投诚的西夏“战神”韩道冲,此人长期手握重兵,实力非同凡响。

  日后霸业一成,李乾明顺利登基即位,梁太后自当将他封王。

  例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上官保忠,此人在梁通看来,简直就是一个酒囊饭袋,文不成,武不就,无非就是仗着家族在西夏的势力,才被梁太后委以重任。

  而上官家族起初只是经商起家而已,实在算不得什么,能力极差,水平极低,上官家族出身的上官保忠自然更是不值一提了。

  但梁太后正是看中了他家中财产,毕竟打仗是需要钱的,而上官家族的殷实家底刚好可以作为梁太后的军需用资。

  如此这般,当真封王,上官保忠则是紧随其后,在韩道冲之后被梁太后封王。

  再往下,还有好几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每个人的出身都是梁通无法比拟的。

  那是真正的云泥之别、天地之差。

  当然,由此可见梁太后烧冷灶的功夫当属一流,细数从起事之前便死心塌地追随梁太后的这些心腹大将,几乎无一不是在朝中毫无存在感可言。

  然而同时要么有钱,要么有势,真没一个像梁通这种人的。

  这些人,日后都将是开国功臣,一个个均有赫赫功勋。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韩道冲也好,上官保忠也罢,没一个能在所做发具体贡献中比得过梁通的。

  梁通从十三四岁时开始,便已经肩负起了为梁太后和李乾明出生入死的牺牲,起初是小事,后来逐渐演变成大事。

  如今梁通想来,自己可也真是人家梁太后养在身边的一条好狗。

  他孤身一人站在黑暗中,原本火热的内心逐渐冷却下来,一滴晶莹泪珠从眼角滑落,心中酸楚无尽。

  恨就恨在自己无能,倘若自己也如韩道冲一般,何必如此?

  多年来无数次的出生入死,到头来却也换不来一个封王的资格,既无法封王,纵是日后被梁太后封为尚书又如何?

  依照着西夏的惯例,随时随刻都有可能被皇帝罢免官职,说不得,有朝一日直接被打回原形,流落市井,成了个相当落魄的丧家之犬。

  想来朝不保夕,惶惶终日便是自己此生的归宿。

  想到此节,梁通死死握紧双拳,心中百感交集,诸般感受涌上心头,对梁太后的痛恨迅速加剧。

  这一夜过得很快,天色即将破晓之时,李乾顺和梁太后两军再次交锋,战神韩道冲在前线指挥士兵作战,冲杀来去,如鱼得水。

  朝廷正规军一次又一次的被战火荼毒,死伤无数。

  这一日的这场大战几乎将李乾顺的老本全部打光了,直到太阳落山之际,竟然面临无将可点的局面,一时间大脑一片空白,已不知该如何才是。

  相国高智耀及时提出干脆舍弃皇都,直接将皇都拱手让给梁太后,向南而行,重整旗鼓,日后有机会再杀回皇都,将失去的一切从梁太后手中夺回。

  南迁之计,确然不失为应对之策,但实际情况却并没有这么乐观。

  朝廷的几支主力部队都雄踞在皇都,皇都一旦沦陷,李乾顺再难重夺皇权。

  纵是及时率领大军集体从皇都撤出,然则当年祖先之所以将此地定为西夏国的皇都,那是有着相当程度地理位置的考量的。

  皇都天险林立,相当易守难攻,恐怕用不上几年的光景,梁太后便可以此为大本营,在势力已经彻底巩固的前提之下,逐步统一全国。

  说到底,终究是西夏的疆域面积限制住了李乾顺的退路,放眼看整个西夏国,竟无一座城池能跟皇都相提并论,每一座重要的城池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弄不好最终直接面临无地可呆的窘迫局面,若真到了那一步,可也就彻底走上绝境了。

  李乾顺的这些担忧很有道理,他根本没可能突破桎梏,唯有将这场大战打到底这一条路可行。

  如此一来,天色擦黑之前,再次退兵,再次休战。

  梁太后越战越勇,眼看着胜利的曙光近在眼前,在关键时刻,韩道冲向她提出了一个相当激进的战略计划。

  韩道冲说道:“太后,事已至此,莫不如连夜突袭敌军,将李乾顺生擒过来应当不算太难。”

  梁太后自然犹豫起来,问道:“这样……这样……这样能行吗?”

  韩道冲道:“非这般不可!”

  其实主要是考虑到李乾顺是西夏皇统正朔,若然追杀得太狠,很容易就令自己陷入无力回天的僵局。

  稍有不慎,便搞到所有努力尽付东流的惨烈局面。

  一旦是闹到那一步,那可就真是覆水难收,此后再难图谋大计。

  她思来想去一番,始终迟疑不定。

  韩道冲认真道:“太后,这就看您了,到底是想尽快结束战局,亦或是将战争线延长。”

  “李乾顺此时定然已经打起了撤出皇都的主意,尽管他不一定就会做下这个决定,但这是极有可能的。”

  “其实战争往往跟赌博没有什么区别,就看谁能把握住气运,然后一鼓作气,大杀四方,赢家通吃。”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