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袁术,诛宦从十常侍孙女开始

第50章 兖州

  洛阳安静了,起码百姓是这么以为的。在他们眼中,那曾经的喧嚣与纷扰似乎暂时远去,街头巷尾不再有频繁的兵甲之声,市集之中也恢复了些许往日的熙攘。他们祈祷着这份宁静能够长久,能够让他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然而,洛阳马上又开始热闹了,这是权贵们都心知肚明的。在权力的舞台上,从来没有真正的平静,只有此起彼伏的争斗与权谋。

  外地一县君,于洛阳便是一芝麻小官。洛阳这座繁华的都城,汇聚了无数的权贵和高官,一个来自外地的县君,在这庞大的权力体系中,渺小得如同尘埃。

  洛阳一郎官,外放至少是一县君。可此时的郎官于洛阳,真是芝麻般微不足道,而一县君于地方百姓,便是父母官,掌握着一方的生杀大权,决定着他们的福祉与命运。

  汉代以郡为国,济北国便可视为一郡。一国之长,理论上来说,应该是这位叫“济北王”的刘室宗亲。就如刘备祖上的中山王一般。

  只是时过境迁,此时刘氏宗亲,能耐一点的,如刘宽,刘焉这等人,本就身居高位,一言一行左右朝堂。他们在政治的漩涡中如鱼得水,凭借着家族的背景和自身的权谋,掌控着朝局的走向。

  无用一点的,便如刘玄德,虽说是汉室宗亲,能借着关系到缑氏县大学读书,却也没太多用处。

  在这个看重实力和权谋的时代,没有足够的手腕和资源,空有宗亲的身份,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权力和地位。

  所以此时济北之长,乃是济北相,鲍信!鲍信本是奉了何进之命去招兵,却又急匆匆和曹操一起回了兖州。

  要说二人存了什么气吞天下之心,此时便要起势,多少是冤枉了二位大汉忠臣。

  保境安民,以观后续。

  兖州,早早就乱了。黄巾虽灭,余党却存。

  虽说当年大量的渠帅都被傅燮一帮人抓着砍了,可底层兵卒,又哪能全杀光呢?

  那些在战乱中幸存下来的黄巾军余部,如同星星之火,在兖州这片土地上重新燃起了战火。

  于是乎,刀光一现,血气一出,这所谓天下豪杰纷纷揭竿而起。

  这是真正的揭竿而起,可不是“黄巾起义”那种野心家谋划几十年,蛊惑百姓造反的故事。

  在动荡的时局中,人们为了生存,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纷纷拿起武器,组成各自的势力。

  比较有名的,便是黑山军,白波军,别管用什么手段,总之是拉起一大批百姓,啸聚山林,占住险要之地。

  或残民,或保民,今日看得实在是不清楚。

  在这混乱的局面中,各方势力的动机和行为难以简单地评判,有的或许是为了保护一方百姓,有的则可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

  除此之外,比较有名的,便是所谓的“泰山黄巾”,历史上早早归了曹操,成了曹操嫡系部队,虽说整体战斗力堪忧,可忠心程度确实值得夸耀。

  回乡没几日,曹操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当地青壮几乎被曹操尽收于麾下。

  乱世之中,只有拥有足够的兵力,才能自保,才能有那一线的机会。

  当然散尽家财一事,可不是一家,而是三家。

  曹操本族,妻族丁家,世代联姻的夏侯家。

  三家早有瓜葛,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商也好,务农也罢,都是谯县之最大一家。

  五千兵马,多是步兵,少有骑兵。

  另一边的鲍信,两万步兵,七百骑兵,粮草超过五千车。

  一时间,曹操可用之兵,达到了惊人的两万六千以上。

  这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在兖州这片土地上,足以引起各方的关注和忌惮。

  兖州刺史府。刘岱近些时日总是站立难安,无他,兖州各部盗贼四起。

  经过头些年刘焉上书的“废史立牧”,得到了洛阳方面一致认可,这整个天下大州的刺史便少了许多。

  很可惜,刘岱还是个刺史。

  刺史一职,是正经的封疆大吏,于洛阳序列与重要程度,都是远高于太守。

  汉代太守,俸禄两千石,刺史,俸禄六百石。

  若是说品级,刺史排不上号,可此时手握“监察”之权与专断之权,就能将太守拿得死死的。

  刘备当年做了六百石的平原县令,却被一百石的都邮逼得辞官回乡,也是这种道理。

  可刺史终究不是州牧,不能如刘焉那般真正统领一方,调度兵马,就算各方太守玩些阴奉阳违的路数,也只能干瞪眼。

  刘岱也是正经的汉室宗亲,其兄长刘瑶,此刻正做了扬州牧,被孙策和周瑜一千多兵马联手平推还是后话。

  此时,刘岱于堂中踱步,心中难平,又焦急等待。

  “如何了?”刘岱的声音中透着焦虑和不安。

  “回禀方伯,济北相鲍信于门外求见!”

  “快快有请!”刘岱答得干脆,心中却是思索不停,鲍信离了兖州还没几日,怎么就如此快地返回了?

  洛阳不用动刀兵了?

  满心疑惑,却也隐隐期待着鲍信能带来一些好消息,或者解决当前局势之助力。

  想归想,有人回来总是好的,起码鲍信手下两万多人,还是一股不错的防卫力量。

  “允诚,怎么这么快便回来了?”鲍信步入中堂,刘岱降阶而迎,二人见面,不待寒暄,刘岱便急切地询问洛阳情况。

  “洛阳事已毕,十常侍尽除,百姓无恙,如今董卓进京,屯兵城中,我便带兵回了兖州。”

  鲍信简要地叙述了洛阳的局势。

  “正好正好,允诚何不带兵剿了那黄巾余党以成大功啊?”刘岱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济北也少需布防,我为方伯举荐一人,谯县曹操,他与我一同归来。昔年征讨黄巾时,此人便立有大功,在洛阳诛宦一事,其人也带兵厮杀,有名将之风,若让他去,必然手到擒来!”鲍信郑重地向刘岱推荐曹操。

  ……

  三言两语间,便定下了曹操征讨黄巾一事。

  曹操起兵己吾,一时间还到不了泰山脚下,行军赶路也要时间。

  而洛阳日日如飞雪般传来之信件,让曹操有了几分担忧与……莫名的兴奋。

  “孟德,兖州刺史府来人了!”

  曹操眼前一亮,自己现在算个白身,总之是没个官职,盛世洛阳一官胜边郡太守,乱世主簿说不得比三公还强。

  “快快有请!”曹操迈出两步,“等等,我亲自去!”

  说着,急走几步,整了整衣冠,夏侯渊紧随其后。

  “孟德,别来无恙乎?”来人远远看见曹操,便大声呼喊。

  “允武,怎么是你?”

  来人走至跟前,曹操面露惊喜。

  不是装的,是真的惊喜,来人名叫鲍韬,字允武,是鲍信的亲弟弟。

  “好事,好事啊!我家大兄未曾到济北,便直接去了刺史府拜见方伯。

  方伯正为泰山黄巾余党发愁……”

  听到此处,曹操心中一喜,面容微动,又改为忧虑之色。

  “可是有什么为难之处?”

  鲍韬见曹操面露难色,以为是有什么未曾沟通好之处。

  “方伯本想命我家大兄前去剿灭,大兄称济北为安,还要回去,便举荐了孟德。”

  “唉~”曹操长叹一声,握住鲍韬双手,面朝东方,满脸愁容。

  “孟德,何故啊?先是面露难色,又是长吁短叹,可是我来此让孟德不喜,若是如此,我便去了!”

  说完,便作势推开曹操双手,却被曹操紧紧拉住。

  “非也非也,允武,我见你来,欣喜还来不及,怎会因你而做此姿态?

  你与我说是好事,我便真以为是什么好事,原来是泰山贼还未灭。

  方伯既然急着剿匪,必然是近期那贼寇又有侵扰百姓之举,这哪里是喜事,明明是祸事啊!

  我之忧虑,正是因百姓而忧,因民生而虑啊!”

  鲍韬听完,先是一呆,而后面露惭愧之色。

  “是我不是了,原想着孟德可借此机会招兵买马,泰山贼寇若灭,也必然能收复不少青壮。

  一时间没想百姓之苦,莫怪莫怪!”

  曹操听完哈哈大笑,拉着鲍韬便往屋内走去,甚是亲近。

  “哪里的话,允武为我着想,我怎会不领情?

  今日来便莫要走了,虽说无甚宴席,也要与允武痛饮一番!”

  说完,曹操转头看向夏侯渊。

  “妙才,你切去准备,将元让子廉他们都叫来,今日款待允武,都要到场。”

  夏侯渊点头称是,便转身下了堂去。

  两人落座,下人送上茶点,才外头天光正好,屋内也十分明亮。

  “允武来时应该是见过允诚了,他那边如何?刺史方伯那边又如何?允诚可有什么交代于我的?”

  鲍韬点点头:“有!正是大兄与方伯商议好才让我前来。

  兵刃,粮食,盔甲,刺史府都能提供,马匹却是不多,我大兄命我将七百骑兵都带来,还有些许精锐步兵。”

  说着,鲍韬身体前倾,轻声道:“来时大兄让我嘱咐孟德,不必在意刺史府如何!”

  曹操眼睛一转,便猜到了鲍信是何意思,却低声道:“怎么说?允武快快讲来!”

  鲍韬道:“孟德可知方伯刘岱这人如何?”

  曹操摇头,鲍韬继续说道:“刘岱若是太平时节,做一方太守也是无功无过,做一任刺史却是未见压得住地方太守。

  此人所说本性,倒也值得称赞,人品不错,学问出色,家世也算得上昌盛。

  如今其兄刘瑶在扬州,虽说是扬州牧,可扬州那地方过于偏远,尚且未必能如这刘岱。

  刘岱遇事敢作敢当,也有决断,可谋划过于不足,太平刺史到了乱世,便是砧板之鱼肉。

  无勇无谋,此时居于高位,便是自寻死路!”

  曹操面露惊讶,“允诚当真如此说?”

  鲍韬却是笑道:“我大兄只说孟德可放肆行事,别太在意方伯,多说些好话便可。

  其余的,都是我大兄之前私下里说的,刘岱刚来时,与我大兄有些嫌隙,当时大兄敢怒不敢言,毕竟刺史有专断之权。”

  曹操点了点头,心说鲍信与自己相交多年,断然不会派其兄弟来此说这些废话。

  鲍韬还要多说,外面夏侯渊已走进来,落座于席上。

  “妙才,可安排好了?”

  夏侯渊点头:“得知允武前来,我家大兄与子廉都十分欣喜,想当即便过来。

  我与他们说,孟德此时正在招待,先让他们安排好一应事务,允武也断然不会怪罪。”

  “我也多年不见元让武子廉,昔年还与子廉做过生意,今日却都为军务奔波,实在是物是人非啊!”

  曹操笑道,“应是人是物非才对,我等亲友俱在,天下却变了风云。”

  几人谈笑一阵,夏侯惇与曹洪也到了此处,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曹操坐于主位,原想着按照年龄落座的鲍韬,却被曹操拉着坐于其身旁,以示亲近。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说起洛阳诛宦,道听途说哪里有曹操这个当事人讲得清楚。

  “诸位,当日袁家三兄弟便如今日我等一般,寻个由头,便定了计。

  不瞒诸位,对袁家三人,我本是有几分不屑。

  太仆倒是德高望重,不负袁家四世三公之名,其余二人,依我看皆不足以成事。”

  “人生得好罢了,若是换做我等,未必弱于他人!”曹洪轻哼一声,也来了几分不屑。

  旁边鲍韬正想开口,曹操却是摇了摇头:“子廉说我等不弱于人,这点我倒是同意。

  只是我之前所说之不屑,如今看来却是大错特错。”

  “哦?袁绍袁术二人还有何作为能让孟德说出错来的?”夏侯惇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

  “当日我等也不以为意,以为袁术胡闹般娶了亲。

  哪成想当日定了计策,我当晚去了兵营整兵,原想着早些做准备,却也未曾着急。

  哪曾想次日上午,便听宫中传信,所说之事与袁公路一般无二。

  我不知是袁家有意为之还是这袁公路料敌于先,只是最终结果完全按照其所说发生。”

  “以我观之,应当是算计,洛阳虽说是大将军做主,实际谁人不知,大将军万事都要与袁家商议?”

  曹操摇摇头:“不止是此处,大将军所商议之人,乃是那袁本初,其虽有几分算计,却是不轻不重,调兵入洛阳更是作茧自缚。

  袁公路自少年开始,洛阳横行十余年,只是纨绔作风,哪曾想关键时刻却是改了性子,做事之决断,比洛阳一众大人物还要胜过几分。

  我离洛阳早,乃是允诚劝袁本初杀董卓不成,便与握回乡。

  现在想来,董卓难杀袁本初也难成事,当日若是去找袁公路,或许能有几分不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