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华夏真相集

第394章 韦后败亡

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9484 2025-05-13 15:16

  万里黄沙,长路漫漫。

  字幕: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祖父乃是章怀太子李贤,生父为邠王李守礼。

  祖父长年流放在外,终被害死;父亲虽获赦还京,亦与相王李旦形同幽禁。李显深怜奴奴,便将其收留在太子东宫,自功扶养长大,亦便如同亲生之女一般。

  是值早春正月,金城公主李奴奴随杨矩等踏上万里远嫁征程,便如文成公主当年情状。中宗李显亲自送至始平县,设宴百官,命随从大臣赋诗为公主践行。

  因思今生难以相见,席间不禁唏嘘涕泣。乃将始平县改名为金城县,将百顷泊改名为凤池乡怆别里,并赦免当地死刑以下囚犯,免百姓赋税一年。

  自神龙元年始至此,已将周兴、来俊臣所罗织诬陷宗室流人皆都放还。均州刺史谯王李重福乃中宗庶长子,独不得归,乃上表自陈:臣闻陛下焚柴展礼,郊祀上玄,苍生并得赦除;臣为陛下亲生赤子,偏加摈弃,皇天平分之道,固若此乎!天下之人闻者,无不为臣流涕。况陛下慈念,岂不愍臣栖遑!

  表奏入京,落于韦氏一党之手,遂被隐匿不报。中宗则似乎将此亲子已全然忘却,只顾游乐不止,先幸骊山温泉,再幸韦嗣立庄舍。

  因谓韦嗣立与北周高士韦夐乃是同族,又是韦后远亲,更赐爵为逍遥公。

  当时宗室勋戚,皆依靠收取封地租税为生,谓之“食封”。神龙元年时,敕封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食封各一万户;安乐公主四千户,长宁公主三千五百户,所封户数已超过唐初十倍至数十倍。至此韦嗣立入相,上疏请减食封,中宗纳而不行。

  其后又有河南道巡察使、监察御史宋务光上书,请稍分封家,散配他州;且改将封家应得租税归入当地租庸,有司代收,每年送纳朝廷,以实国库。

  中宗虽善其奏,亦不能行。

  景龙三年,关中大饥,斗米百钱。由山东、江淮运谷至长安,牛死十之八九。群臣多请皇上再往洛阳,韦后不乐东迁,乃使巫者彭君卿劝说中宗:今岁不利东行。

  中宗信之,便怒谓群臣道:岂有逐粮天子邪?

  是年,伊拉克总督哈嘉智征服安国(布哈拉)及康国(撒马尔汗)。西域诸国不堪其扰,由是陆续遣使长安,向中国乞援。

  宰相朱敬则自被贬之地涪州代还病卒,豆卢钦望死于此年冬末。

  景龙四年春正月,唐中宗与韦后御幸梨园球场,命文武三品以上击球为戏,并分为两队拔河。韦巨源、唐休璟因其衰老,踣地久不能起,中宗及后妃公主皆大笑。

  夏四月丙戌,帝游芳林园,命公卿骑在马上争摘樱桃。

  时有定州人郎岌上疏进言:韦后及宗楚客将为逆乱,若不早诛,大唐社稷危矣。

  韦后大怒,命有司将其立毙杖下。

  时有望气者西来长安,自称望见城东隆庆池北面,郁郁有帝王之气升起,比日尤甚。原来自当初武则天之世,忽有一日,长安城东平民王纯家菜园内水井忽溢,如大泉喷涌不息,逐渐浸成数十顷大池,便如湖泊。当时众臣皆以为祥瑞,报予武皇,太后赐号为隆庆池。

  隆庆池北有五套宅院,是由相王李旦五子并排居之。其五子者,乃是长子成器、次子成义、三子隆基、四子隆范、五子隆业。

  中宗闻说隆庆池有王气升起,所幸并未疑到相王五子身上,只命于池上结彩为楼,大宴群臣,泛舟为戏,以厌王者之气。

  五月丁卯,许州司兵参军偃师燕钦融复又上奏:今皇后淫乱内宫,又复干预国政,宗族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图危宗社,其状早显,天下有识之士无不知之。此数人若不早除,李唐社稷必危;前车之鉴未远,惟陛下思之。

  中宗惕之,遂秘召燕钦融入宫,当面诘之。燕钦融顿首抗言,引证博据,神色不挠,李显闻而默然,释其出宫。

  宗楚客闻而大惧,遂矫发制令,亲率飞骑追及捕拿,就地扑杀,投于殿庭石上,折颈而死。宗楚客大呼称快,并道:试看当今天下,复有谁敢与我作对?

  中宗闻说此事,虽不究问,心中亦颇不悦,对韦后一党厌恶之情形于颜色。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徒见此,方始忧惧。

  当月己卯日,中宗复在宫中赐宴近臣,但却不苟言笑。

  国子祭酒祝钦明自请作《八风舞》,摇头转目,备诸丑态,中宗笑容方现。

  吏部侍郎卢藏用见此皱眉摇头,私谓身侧诸学士道:祝公素以儒学著名,并注《五经》,今丑态百出,斯文扫地尽矣!

  散骑常侍马秦客精于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作烹调,皆为韦后裙下之臣。

  此时见天子有反目之意,深恐事泄被诛,便劝韦后宜早为之计,效仿当年则天皇后临朝称制;安乐公主更欲韦后临朝,自己便为皇太女,于是一拍即合,双手赞同。

  韦后从之,乃与二人合谋,使其各展其特长,一个烹调,一个下毒,做成毒饼以进。

  中宗食饼之后便即不豫,继而病笃,勉强挨至六月壬午日,暴崩于神龙殿内。

  画外音:唐中宗李显两度称帝,共在位五年半,死时年仅四十五岁。平生曾做三件大事,一为神龙复辟,再为重用韦氏使其坐大,三为结交武氏使其乱政。除此三件大事,却又有两件发明创造,一为房陵黄酒,二为马球,鲜为后世所知。

  先说房陵黄酒,相传是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后,将宫廷中酿酒秘方带到房州,后在酒曲中加入本地特有植物,更用房陵本地出产糯米加以地下井水酿成。因其酒性温和,有活血养颜功效,因而备受世人青睐。

  至于马球,初名为“毬”,类若现代足球,可打可踢,还可骑在马上以杆击之。中宗承宫廷蹴鞠之先,首创马毬玩法,极为钟爱。所谓上行下效,至中宗复位,整个上流社会都以此为尚。长宁公主夫婿杨慎交,安乐公主丈夫武延秀,为讨好岳父,都拼命苦练打马毬技艺,乃成个中绝顶高手。景龙三年吐蕃使团来朝,曾与唐朝打过一场马毬比赛。最后唐朝大获全胜,打出国威,选出四个王牌运动员,其中便有中宗及其二婿。还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李隆基。其后金城公主将此游戏带入吐蕃,进而风靡中亚、西欧,便为足球。

  历史疑案:关于中宗死因,向来乃是唐宫一大迷案,并无定论。若依旧、新《唐书》及《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李显是被韦后两个情人杨均和马秦客毒死。但疑点却是:韦后淫乱后宫之事,早已天下皆知,中宗心中亦心知肚明;何必再有燕钦融一个外官,甘冒灭族危险,将此昭然之事,再密奏于天子,因而引发韦后杀机?

  除此之外,中宗之死另有以下几个疑点。

  存疑之一,是现存史册中首次提到中宗被韦后谋杀,乃在中宗驾崩十八日后,李隆基针对韦后政变之中,则带有明显作为檄讨理由,以及军事动员色彩,实在不足采信。

  存疑之二,《旧唐书》提到安乐公主诸多作威作福细节,但却未提下毒情节。此绝非因为《旧唐书》有意袒护安乐公主,只能说编修此书之时,世人并不认可投毒弑帝之说。

  存疑之三,韦后及安乐公主死后都被以礼改葬。若真有弑君重罪,岂可如此?

  存疑之四,韦后母女当时并无毒死中宗必要。其母女虽然乱政,但未掌兵权,政变准备极不充分;且中宗一直是为其靠山,提供保护,韦后母女岂有自斫遮荫大树之理?

  历史真相:虽然史籍并未详述唐中宗死因,但亦有形迹可循。其一,李唐家族向有心脑血管遗传病史,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高宗李治皆患有风疾。除高祖年至七十,余者皆不长寿,李显五十五岁死亡亦属正常。其二,李显事先并无病史,暴卒也符合心脑血管疾病规律。若以此归罪韦后母女投毒,人为冤案概率则极高。

  便说中宗李显暴死,韦后秘不发丧,只说皇帝病重,自升殿设朝,总揽庶政,使太子少保韦温总知中外兵马,并守宫掖。

  字幕:韦温,京兆万年人,皇后从兄,字号不详,许州刺史韦玄俨之子。神龙中累迁礼部尚书,册封鲁国公;景龙三年同中书门下三品,授扬州大都督。

  癸未日,韦后遍召诸宰相皆入禁中,并征诸府兵五万人马,使驸马都尉韦捷、韦灌,韦温族弟卫尉卿、左千牛中郎将韦璿,从子长安令韦播,外甥中郎将高嵩等分别统领,分屯京城各处;又命中书舍人韦元徼带兵五百,巡哨六街七十二巷。

  又命左监门大将军薛思简将兵五百,驰驿戍守均州,以备谯王李重福举兵进京。

  安排武将已毕,又以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充东都留守;以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并同平章事,共辅朝政。

  与此同时,太平公主亦与上官昭容密谋,起草天子遗制。议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皇后知政,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起草已毕,便即用玺,通告于诸宰。

  宗楚客闻此,密谓太子少保韦温:相王辅政,于理非宜;且于皇后,嫂叔不通问,听朝之际,何以为礼?

  韦温信以为然,遂帅诸宰相联名上表,奏请皇后临朝,罢相王李旦参知政事。

  苏瑰惊道:遗诏岂可改邪!

  韦温发怒,苏瑰惧而从之,乃以相王为太子太师。

  诸事安顿妥当,这才向朝野宣布天子驾崩消息,京城士民闻讯无不震恐。甲申日,梓宫迁御太极殿,召集百官发丧,拥立皇太子李重茂即皇帝大位,是为唐殇帝。

  殇帝即位,年仅十六岁,诏命大赦天下,改元唐隆。晋封相王李旦为太尉,雍王李守礼为幽王,寿春王李成器为宋王,以从人望。尊皇后韦氏为皇太后,临朝摄政,立妃陆氏为皇后。命纪处讷持节巡抚关内道,岑羲巡抚河南道,张嘉福巡抚河北道。

  由是军国大政,皆握于韦后之手。

  宗楚客与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及诸韦尤不甘心,又复共劝韦后遵从武后故事,就此面南称帝。

  为给称帝张势,宗楚客又密上图谶,称谓“韦氏宜革唐命”。更欲再施弑杀中宗故伎以谋害殇帝,因深忌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不敢猝然下手,遂密与韦温、安乐公主谋之。

  镜头转换,按下韦氏一党,复说临淄王李隆基。

  李隆基乃相王李旦第三子,自得传定唐令牌,便即身为第四十四代鬼谷掌门。当时虽然年纪幼小,但深谙纵横之学,更明韬晦之术,因谓时机未至,便始终不露半毫锋芒。

  其后无论薛怀礼还是二张,或是武承嗣及武三思,亦或是韦氏母女及太平公主,对此位少年亲王皆都熟视无睹,便无世间并无此人一般。

  即便是其生父相王李旦,也不知此子胸中藏有三韬六略,纵横奇术,胜过百万雄兵。

  自李旦被祖母武则天废除帝位,就此迁居东宫,闭门不出。根据宗室祖制,李隆基七岁开始出阁,建置官属。但因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武则天杀死二人,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再次入阁,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便在此时,李隆基得传定唐令及鬼谷秘籍,始习道术兵法,悄悄担起复兴唐室大任。

  长寿三年,李隆基生母窦妃被户婢韦团儿诬谄“厌蛊咒诅”,与刘妃被秘密杀死。生父李旦也被诬告有异谋,幸亏太常工人安金藏大义剖腹,证明皇嗣不反,才躲过此劫。

  此后在李旦妾室豆卢氏及姨母窦氏抚养照料下,李隆基方得屡渡险关,长大成人。

  在宫中被幽闭七年之久,至圣历二年,李隆基十四岁时,才与诸兄弟再次出阁。二伯李显被接回洛阳立为太子,父亲李旦被封相王。

  此后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内外闲厩马匹。

  在此期间,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杀死张易之兄弟,迫使武则让位于中宗。李隆基时当弱冠之年,亲眼目睹此场政变,默然无语,只精心研究,计算天数,静待时机。

  此后李隆基被命为潞州别驾,离开两京,便更远离韦后母女及武三思等人视线,犹如一头钻进保险箱中。五年之后,李隆基从潞州回到京师长安,此时已是二十五岁青年,经纶满腹,距当年武侯诸葛孔明出山之时,刚好年少两岁。

  自潞州回到京师,正是太子李重俊败亡之后,上官婉儿及韦氏母女阴气大盛之时。

  李隆基便与同胞四兄弟居于长安城东隅隆庆池之北,委是闹中取静,便如世外桃园,一面冷眼旁观朝局,一面暗聚才勇之士,图谋匡复社稷。

  当时京师禁卫军之中一支特殊军马,乃是太宗时精选官户及蕃口骁勇者,使着虎文衣,跨豹文鞯,专门随从天子游猎,射击扑至圣驾马前禽兽,谓曰百骑。武则天增为千骑,隶属左右羽林卫;中宗时复增其制,谓之万骑,置特使以领。

  李隆基相中此支精锐骑军,于是尽散家财,厚结其中豪杰将领。

  时有兵部侍郎崔日用,素附韦、武二党,更与宗楚客相善。因闻知宗楚客欲弑殇帝,拥立韦后称帝之谋,亦知其谋难成,惟恐事败之后祸及己身,于是见风使舵,急遣心腹宝昌寺僧普润持书,密至隆庆池北王宅来见李隆基,告以宗楚客计划,并劝其速发。

  李隆基知道时机已至,乃乘夜来见姑母太平公主,表兄卫尉卿薛崇暕。因召集内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奏御王崇晔、前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谋诛韦党。

  画外音:太平公主本来与韦后是为一党,但时移事异,此时太平公主态度,已与前番与韦氏勾结时背道而驰。当清算太子李重俊同党之时,安乐公主与宗楚客密议,便欲趁机陷害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兄妹,于是罗织罪名,诬告其兄妹与太子同谋,向中宗奏请株连问罪。幸因主审官御史中丞萧至忠流泪进谏,太平公主与李旦方才得以幸免于难。自此之后,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敌对之势已成,不能并立。李隆基乃是李旦之子,此中缘由焉有不知?故此毫不犹豫,即将姑母及其亲信皆都拉入自己阵营。

  李隆基与姑母及表兄薛崇暕聚议,谋诛韦党。

  薛崇暕说道:何不先将此事议于我舅父相王,使其襄赞?舅父向掌左右羽林卫多年,且曾为天子,有此老参预,则必更增五分成功把握。

  李隆基道:不必麻烦他老人家。我兄弟与姑母仗此大义,是为拯救李唐社稷,亦为君父救急。若得成功,福祉归于宗庙列祖;万一失败,我因忠孝而死,亦不连累父王。今若复报告我父,徒陷其入于危险之地,与事且又无甚大补;设若其不赞成,则我等大事休矣。

  太平公主:隆基之言是也。相王忠厚谦让,必不同意冒此大险,我等自行其事可也。

  当下计议已决,决定依期行动。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依照先前谋划,身穿便服,引十数名鬼谷门兵家派高手,扮作随从,进入禁苑,来到内苑总监钟绍京住处。

  字幕:钟绍京,字可大,虔州赣县人,曹魏国太傅钟繇第十七代世孙。

  钟绍京门第出身,初因擅长书法而被兵部尚书裴行俭举荐,入直凤阁,得为内苑总监,执掌处理皇宫内务之权。武皇则天之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殿门榜文,皆都为其所题。

  虽然出身贫寒,但家藏丰富,有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

  李隆基入于内监,进门便问:兵丁壮勇所备如何?天将夕矣,我等速发。

  钟绍京闻此,见李隆基只带十几个从人进来,脸色大变,浑身颤抖,竟至不能回答。

  李隆基笑道:事到临头,钟大监遮莫是要反悔不成?

  钟绍京道:非……非是我反悔。只是殿下仅带这十数个人来,济……济得甚事?

  李隆基闻言微笑,伸手过肩,向身后使个手势。两名鬼谷门弟子越众而出,左名张果,邢州宗城人氏,号通玄先生,身材干廋且长;右名罗公远,鄂州唐年九宫山人,身形矬矮,发似墨染,面如少年。

  二人非但道法高妙,且兼修习骊山门驻颜之术,今已九十三岁矣。

  钟绍京见二人上前,吃了一吓,往后倒退一步道:我若不肯谋反,二位待要怎样?

  张果笑道:倒也不便怎样。久闻公乃世家子弟,却要变个戏法,得罪休怪!

  说罢,单手向空中一抓。钟绍京便即不由自主,身子离地而起,悬在半空,飘至桌案之后。张果复将手一放,钟绍京便跌落座中,不偏不倚。

  罗公远又道:你曾替三殿下亲手撰写《讨韦檄文》,现今若要退缩,却已迟矣。

  钟绍京道:我何曾写来?你便诬陷伪造,亦不可得。

  罗公远道:未曾写过?现在写亦不迟!

  说罢,将手往案上一指。钟绍京不由自由,似乎中邪一般,铺开绢帛,提起毛管,饱醮浓墨,刷刷点点,写出一篇《讨韦檄文》来。乃将自己所知韦氏与安乐公主,武氏父子,上官昭容及宗楚客等人淫乱不法之事全部书出,淋漓尽致,丝毫不留。

  张果见他书毕停笔,复将手一招,檄文已离桌案,到于己手,复转交给殿下李隆基。

  钟绍京不语,状如呆傻。便在此时,见门帘一挑,钟妻许氏自内室走出,对丈夫说道:有道是读书破万卷,货卖帝王家。夫君枉读这许多年书,因何不知大义!

  钟绍京:我忠于朝廷,何谓不义?

  许氏:今乃李唐天下,临淄王在此,正是代表朝廷。韦氏与宗楚客为何人?武皇太后犹将江山复还李氏,况此等跳梁小丑乎?夫君先祖公当年紧守潼关,坚决不降马超、韩遂,流芳千古;钟会公虽立下平蜀大功,但欲与姜维谋反朝廷,终遗后世唾骂,君岂思之!

  钟绍京闻此,汗流浃背,由是拜于李隆基脚下,连称死罪,反韦之意乃决。

  将至入夜,城内宵禁,百姓还家,关门闭户。

  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都率心腹,至于宫苑内监署衙,参见临淄王。李隆基见已有三百人之众,遂发布命令,正式发动政变。

  当夜酉末戌初,羽林将士皆屯玄武门,逮夜更敲二鼓,天星散落如雪。

  刘幽求道:天意如此,时不可失!

  临淄王点头,便发号令。葛福顺闻令而动,拔剑直入羽林营,手起刀落,亲斩韦璿、韦播、高嵩三人,对众军叫道:韦后鸩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欲助逆党者,罪及三族!

  羽林之士皆欣然听命,立誓效忠临淄王。李隆基遂与刘幽求及鬼谷诸子出离宫苑南门,钟绍京帅丁匠二百余人手执斧锯随从。

  葛福顺既杀韦氏三将,复率左万骑攻打玄德门;更命李仙凫率右万骑攻打白兽门,相约三更时分会于凌烟阁前。

  众军大噪,葛福顺诛杀守门之将,斩关而入。

  李隆基勒兵玄武门外,三鼓时听到凌烟阁有喊杀之声,遂帅总监工匠及羽林兵而入。诸卫兵在太极殿宿卫梓宫者忽闻喊杀之声,皆仓促被甲应之。

  韦后见事不妙,逃入飞骑营去召人马;未知飞骑乃是当年英国公徐茂功旧部,早已接到李隆基所发定唐令,当即便将韦后斩首。

  安乐公主正在内室照镜画眉,飞骑闯入,一刀斩之。

  左、右万骑并斩武延秀于肃章门外,更杀内将军贺娄氏于太极殿西。李隆基引鬼谷门众弟子进入内宫,内宫守卫武士纷纷倒戈,共杀韦后同党,继于全城搜捕,洗劫诸奸府第。

  太平公主下令:韦氏一党,凡府中男子高于马鞭者,尽皆处死!

  薛崇暕遂命关闭宫门及京城四门,分遣万骑收捕诸韦亲党。

  三更时分,斩太子少保韦温于东市之北。中书令宗楚客及弟宗晋卿乘青驴便衣逃至通化门,却被门军认出,掀去布帽,执而斩之。

  相王李旦当时正在宫中,尚未知发生何事,听得外面大乱,奉少帝李重茂升御安福门,以慰谕百姓。司农卿赵履温奔至,在楼下拜倒,山呼万岁。

  少帝即问:外面发生何事?

  赵履温奏道:今有临淄王与太平公主作乱,追杀为臣,请陛下救命!

  却未看到相王李旦,便在天子身后。

  李旦闻而大惊,喝道:胡说!此贼谎报乱情,与我砍了!

  禁卫闻命,举刀砍下,赵履温头已落地。当初赵履温掌管户部,不惜尽倾国库资产以奉安乐公主,为起第舍,筑台穿池无休;且以颈亲挽公主犊车取媚,今日死得其所。

  旁观百姓多曾被其劳役逼勒,因而家破人亡者极众,无不切齿衔恨。相王既命斩杀赵履温,百姓于是喝喊一声,皆都上前,争割其肉立尽。

  此事未已,忽又见两个大臣奔至,拜倒楼下;相王看时,见来者却是秘书监汴王李邕,以及御史大夫窦从一。

  两人一娶韦后之妹崇国夫人,一聚韦后乳母王氏,今各斩其妻,提首级前来献纳,以求赎党附韦后之罪。李旦见此,哭笑不得。

  当时又有左仆射韦巨源闻乱,将要出府查之。家人劝道:外面乃是太平公主及临淄王作乱,专杀韦氏党人,相公逃匿不及,又何自投死路?

  韦巨源道:我位居大臣,岂可闻难不赴!

  出至街上,离开府门未及二三十步,忽见一队飞骑迎面而至。韦巨源刚要开口喝问谁为叛首,飞骑中便有人道:此老儿不也姓韦乎?

  话犹未了,一柄陌刀飞来,早将韦巨源首级斫下。

  于是羽林飞骑四出,见到韦氏同党府宅即入,更枭马秦客、杨均、叶静能等人之首,更将韦后陈尸于闹市。

  崔日用复率兵至于杜曲,屠戮诸韦家族,连襁褓中婴儿亦无能幸免者,诸杜滥死非一。

  太平公主虽对韦后一党大开杀戒,但对上官婉儿却网开一面,嘱令手下守护昭容宫苑,故此无人干扰。

  将至四更,李隆基率引鬼谷门人及陈玄礼部军进入昭容苑,喝退太平公主府卫,点名必使上官昭容出见。

  上官婉儿闻而大惊,暗道:未料鬼谷掌门亲自至此,恐我难逃此番劫数!

  于是整冠肃服,亲自执烛率引宫人出苑,迎接李隆基入内。

  临淄王却早知道上官婉儿乃骊山派俗家弟子,知其必有解释言语,遂止住众人,独引刘幽求、张果及罗公远三人入内。

  上官婉儿面色凄然,入内摒退宫女,回身打开壁间暗室,取出己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递给刘幽求道:此乃中宗先帝病重之时,我与太平公主商议所拟。临淄王天纵聪睿,我是否韦氏同党,又如何暗保李唐宗室,自是一看便知。

  刘幽求不敢私览,转身便将遗诏拟稿转呈临淄王。

  李隆基见上面写道:敕命册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相王李旦参知政事。

  临淄王看罢,微微笑道:师叔不必以此自辩,随我进来诸位,皆是鬼谷门下弟子,与骊山门实乃一家。

  上官婉儿黯然道:当时若依婢子及太平公主之计,则先立温王为帝,请相王辅政,更复聚李唐旧臣,将皇后及二公主一党逐渐罢黜,便可不经流血,而还政于李氏。可恨却被宗楚客诡计破坏,罢却相王辅政之权,夫复何言!妾身罪该万死,便请殿下发落。

  李隆基将遗诏纳入怀中,一言不发,引众人出于昭容宫外,对众军喝道:上官婉儿阿附韦党,已赐自尽于宫中,尔等可还报太平公主矣。

  众卫士听罢,一哄而散,还报太平公主去讫。

  此后未久,一具棺材被抬出皇宫角门,载于舆梓牛车,驶向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乃是上官婉儿原籍故乡,下葬于上官仪坟墓之侧。

  太平公主闻之非常哀伤,专门派人前去吊祭。又命人写下墓志铭文,刻碑勒石,谓上官婉儿被封昭容,自请降为婕妤,并曾四次向中宗进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从检举揭发到辞官不做,最终以死相谏,实为大唐忠臣云云。(本集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