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回到北宋,怎么成辽王了

第70章 炼钢

  水搅拌泥土,成了垒墙的墙土。

  营兵、弓兵们夯实墙土,悬上木材房梁,盖上大块的青瓦。

  营房的建造效率极高。

  军都指挥使看着忙碌的士兵们,对他们的勤奋感到惊讶。

  “你是怎么让士卒们,甘愿干活的?”

  薛胜奇怪的问道。

  如果指使军中士卒们劳动,非得给钱,哪怕建造营房的士卒们都是懒洋洋的。

  “因为他们勤快,并不觉得干活是非常累人的事情。”许松随口敷衍着。

  但也说了一部分事实,本营的士兵们的确操练出了勤快的特点。

  不干活,在那发呆玩乐,也是虚度光阴,毫无意义的。

  这就是许松给他们注入的观念。

  时间长了,营兵们奉为圭臬。

  “辽地百姓不像大宋人,不安分,把别人的东西当成他的。”薛胜望着许多精壮的营兵们,还有他向来视为废兵的弓兵们,心头不禁凛然。

  那些弓兵在校场表现出来的纪律,竟然和他的军兵相差不多。

  也就少数一些人稍微差点,行动不够齐整,看动作是不够熟练的,想必都是新招募的。

  薛胜估计许松收拢百姓,是要壮大实力。

  这种事,朝廷方面未置可否,大抵的态度是明面上不积极支持,但地方驻军真的做了也没什么。

  不就是收留一些逃出辽国的汉人百姓吗?

  薛胜自己都想这么干,然而几次面临辽兵气势汹汹的交涉,扬言不给抓辽国百姓等于开战,他便硬不起来了。

  他怕受到辽兵袭击,输掉一阵!

  那担负的干系就大了,损兵折将,乃至丢掉雁门关的罪名,他担不起。

  所以薛胜现在很矛盾,竭力试图打消许松的念头。

  毕竟许松带的兵齐整有序,很有兵家章法,许多兵的精气神甚至超过了他的军兵。

  他并不希望许松进一步的势大。

  除非,许松对他忠诚如狗。

  看这人的样子,不大可能。

  “我只希望获得军使的同意,如果出些什么问题,我一力承担,不至于给军使招惹麻烦。”

  许松看得出薛胜的顾虑。

  “辽兵若发难,不会只冲着你。”薛胜微微苦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多做点什么,很可能没有功劳。

  如果惹了祸,你被推出去顶罪,何必呢?”

  如果想靠着大宋官场混,许松以为,薛胜的话不无道理。

  武官晋升,讲究功劳不假,更重要的是不能犯错。

  收拢辽国南逃的百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会引起辽国不忿。

  想要平安,稳妥踏实,当然不能随便生事。

  然而在许松眼里,如今想要安宁是不可能的。

  哪怕辽国和大宋都想安宁,双方本没有大动干戈的意愿,也无法一直相安无事下去。

  因为在东北面,金国在摧毁辽国的兵力,占领辽国的城池。

  金国将辽国视为大肥肉,抢地盘,抢百姓,抢粮食抢钱。

  许松也将辽国视为大肥肉,明抢现在有点难度,但是辽国讨到宋境的百姓,一定要扣住的。

  “我一力承担,如果到了必须顶罪的地步,军使用我就行了。”

  许松淡淡一笑。

  若真到了那一步,立马带人跑路,进入辽国显然强过胡乱顶罪。

  “你非要一意孤行,我阻拦的厉害,你说不定埋怨我。”薛胜重重的道:“此事与我无关,你自便。”

  许松郑重的点头,作揖道:“我若找点荒地,开荒种粮,还望准允。”

  与代州不远的保德军、宁化军、火山军,都有屯田的驻军,而且大部分田地属于驻军的,百姓较少。

  代州的雁门寨、胡谷寨、大石寨、麻谷寨等等,也都由驻军屯田,不占用百姓土地。

  贫瘠干旱的土地,出产不多,荒地到处都是。

  这里不比中原,百姓种田,要考虑能否养活家人。

  军卒屯田就不一样了,只要付出时间不是太多,出产的粮食够自己一个人吃,便是赚的。

  所以许多荒地,不适合百姓种,屯军倒是可以的,将种地仅仅当成一项副业。

  “并无不可,往胡谷寨那边,可以开辟屯田。”薛胜重重的丢下话:“辽兵来要人,你出面。若辽兵动武,也是你顶上去。”

  许松镇定的答道:“当然,军使作壁上观即可。”

  仅仅用了十多天,营房悉数建好。

  大家伙都有住的,除了隔日一操练,便往胡谷寨找了起伏不平的沟壑荒地屯田。

  当地有经验的屯田兵都说,那种地一亩产个一百斤黍米已算不错了。

  想靠种地吃饱饭,每人要种六七亩。

  好在黍米的种植尚且简便,得到老屯田兵的传授经验,许松带着营兵和弓兵,开田种地。

  代州的土地本就贫瘠,许松能种的,又是荒地。

  只能种植成长期短,非常耐旱,而且耐贫瘠的黍米。

  收成少不要紧,关键要有。

  此地若种麦子,恐怕是颗粒无收的。

  代州知府承诺担负粮食,不代表许松就可以高枕无忧,等着知府送粮食了。

  尤其是他打算收拢一些辽国的汉人百姓,需要的钱粮更多了。

  哪怕百姓可以种地,在产出粮食之前,总是需要储备的。

  于是许松领着众多的兵将,种完上万亩的种子之后,就开始组建一批人手去学炼铁。

  当前炼铁的炉子都是烧的普通煤,好在河东当前的煤炭资源足够丰富,代州露天煤并不难找,距离州城不足二十里便能挖出煤。

  许松考虑的是炼焦。

  有了焦炭,焦炭炼钢则容易实现。

  问题是,怎么炼焦,许松并不知道,姑且一次次多做试验尝试。

  无非是燃烧的问题,充分燃烧了,还是不充分?

  做了几天的实验,许松总算摸出点门道。

  很简单,炼焦时,将煤炭隔绝空气加热到一定程度即可。

  为此,许松特意在煤矿的附近,建起炼焦厂,安排五十多人手,专门从事炼焦。

  当前先用兵卒,挣了钱,足够招揽百姓来做工。

  那焦炭烧起来,比普通煤强大太多了。

  而且许松通过试验,打造了制作蜂窝煤的工具。

  将焦炭制作成蜂窝煤,拉到代州去卖,很快火爆一时。

  产量上来之后,满城都用蜂窝煤。

  许松关注的重点还是焦炭炼钢铁。

  用牛拉出一大批焦炭,到五台山的铁矿下方,建起炼铁厂,正式开展炼钢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