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北宋:叔父,你该当太宗了

第23章 烧了金匮

  知道北宋,就知道金匮之盟,历史小白都知道。

  虽然金匮之盟饱受争议,但争议的是遗诏内容,而不是盟约本身。

  杜太后病危时,赵匡胤不离其身,又诏赵普入宫记录,把赵匡胤对杜太后的宣誓,留在金柜,史称‘金匮之盟’。

  所以只有这三人知道,但其中二人已去世,知道的只有赵普了。

  赵德昭不找赵普,找谁。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赵侍中,现在只有你知道在哪。”赵德昭也不看惊讶的赵普,平缓道。

  “官家,盟约由崇文院秘阁官员保管,金匮应该还在崇文院中藏着,既然是官家想看,自然不能再保密了。”赵普语气有些无奈,本来想以此作为自己的底牌。

  但赵普没想到,赵德昭会知道这件事。

  崇文院,赵德昭知道,是皇宫最大的书籍收录之地,也就是图书馆。

  后来赵光义又新建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等三馆贮藏图籍,总名为崇文院,通称阁职。

  “走。”赵德昭点点头,带着赵普走出房门。

  一路朝大庆门而去,因为崇文院就在大庆门右侧。

  崇文院不愧是目前北宋最大的图书馆,房里有序的摆满书架,书册收藏将近上万。

  随着南唐,吴越,北汉的统一,这个书册还在增加,这里的书籍包罗万象。

  “直秘阁使拜见官家。”管理崇文苑的滕文,早就见到屋外的赵德昭,当即在门口迎接道。

  “官家这次前来不知要找什么书,下官为你寻找。”

  赵普上前两步道:“秘使,当年太祖让你保管的金柜是否还在,官家要取走。”

  “在,当然在。”年老的滕文一怔,想起太祖交给他金柜时,千叮万嘱的模样。

  “在就好,带我去。”赵德昭说道。

  “是。”

  滕文带着赵德昭二人走上屋里的二层,随后来到一幅江山画面前。

  滕文取下画,后面有个小方格的痕迹。

  随即,滕文翻出了一个铁线勾,朝裂缝伸进去,把木方格子抽出。

  把方格子放在一旁木桌上,对赵德昭道:“官家,金柜就在这小木箱中。”

  赵德昭上前观察金丝楠木做的木箱。

  随即把手掌搭在木箱上面一滑,露出木箱里的一个精致的用铜制作的柜子。

  柜子泛黄,想来当初放进木箱时,想必还是金灿灿的。

  赵德昭拿出柜子,并没有第一时间打开,而是拿在手中对滕文道:“秘使,你保管这么十多年,赏一千贯。”

  “多谢陛下!”滕文当即拜谢道。

  赵德昭随即带着赵普离开崇文院,回到勤政殿。

  “赵侍中,想必你是知道盟约内容吧。”赵德昭一边打开金柜,一边问赵普。

  “知道,是记载的是皇位继承顺序。”到了这个时候,赵普也没有瞒的必要。

  赵德昭打开了金柜,从中拿出一张金黄帛书。

  赵德昭看了一眼,随即来到火烛前,点燃帛书。

  “官家这是何意!”赵普见此,惊讶又不解道。

  “不管内容是什么,如今我才是大宋的皇帝,太祖之子,我即位皇位,名正言顺。”

  “所以,金柜盟约,这样的约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赵德昭冷冷道。

  “这!”赵普还能说什么。

  “赵普,以后你就是太子太傅。”赵德昭升任赵普的职位。

  “多谢陛下恩宠!”赵普跪下领旨道。

  但赵普心中并无太大的高兴。

  因为太傅的职位虽是正一品,位列三公之上,但已经是虚职,并无实权。

  “赵普,七月时,你跟我说交趾大乱,黎桓现在怎么样了。”赵德昭问道。

  “官家,黎桓逐渐平定交趾,怕是有意作交趾之主。”赵普回答道。

  “太常博士候仁宝是你的女婿吧,所以之前你才极力谏言,希望让他立下功劳。”赵德昭坐回到自己的位置,缓缓开口道。

  “是的,陛下,候仁宝是我的女婿。”赵普点点头,“但那次确实是不容错失收复交趾的机会。”

  “我看...不见得,黎桓杀了他们父子,心中早已经猜定大宋不会放过这次机会,我看那时的交趾,在黎桓统领下想必都是严阵以待,坐等我们出兵,然后击败大宋,承认他交趾之主的地位。”

  “所以告诉候仁宝,暂时不用理会他,得不到大宋的承诺,着急的黎桓自己会露出破绽。”

  “来年开春,北方寒冷,南方回暖,届时黎桓松懈之下,大宋再出兵,一举收复交趾。”赵德昭冷冷开口道。

  赵德昭如果没记错,赵光义上位后除了战胜北汉后,在军事上面再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就连出兵交趾这样的地方,也失败了。

  甚至搞到最后,只能守内虚外。

  “官家,是老臣想的太简单了,只顾眼前的利益,忘了黎桓真实目的。”赵普浑身一冷。

  因为赵普知道赵德昭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自己等人有可能因为交趾内乱,加上大宋对小国的傲慢,从而产生轻视心理。

  “好了,太傅,你退下吧。”赵德昭轻挥手道。

  “是,官家。”

  赵普离开时,差不多晚上八点左右。

  二人确实相谈了一个时辰多。

  赵德昭封赵普为太傅,虽然没有实权,但也是赵德昭对赵普的尊重,毕竟太傅三公之上。

  毕竟赵普对大宋的贡献太大了。

  但人都会老,也需要新的人才,进入朝堂。

  有新的新鲜血液,赵德昭才能更好掌控大宋,试行改革也好顺利。

  “唉,如果范仲淹,王安石几人是在我这个时期就好了。”赵德昭感叹一番,也离开了勤政殿,回到福宁宫。

  虽然薛居正,卢多逊几人都不错,但几人可以说从后周到北宋建国二十年,将近六十了。

  有时候难免会老糊涂。

  第二天朝堂上,正式任赵普为太子太傅。

  其他人恭喜了一番,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赵普算是远离权利中心。

  “陛下,老臣有事启奏。”

  赵德昭见是王仁赡计相,便道:“卿请假。”

  “经过臣的计算,军费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两成,恐怕会造成国库入不敷出的局面。”

  赵德昭指尖敲打桌面,一言不发。

  让王仁赡心中有些发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