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诸葛凉的悲催人生

第83章 陈煜

  在会客厅的宴席上,葛亮刚问完徐庶,在刘备身边可有出现其他才能出众的人。

  本来的情况应该是老样子,毕竟刘备在这个时期,除了徐庶之外并没有什么大的才能志士投靠,但是结果让葛亮有些意外,还真有。

  只见徐庶沉吟了一番,这才说道:

  “要说近前还真有一个很有才干的人,怎么说呢?应该是很奇特的才士,他的名字叫陈煜,字子羽。他向主公说起了三分天下的构想。”

  葛亮有些愣神,直接都快傻了。自己听到了什么,什么?

  这货这谁?这么豪横的吗?

  葛亮反应过来之后,连忙详询,问:

  “其人奇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表现或者是说过什么话吗?”

  徐庶回想了一番,说;

  “这上面到是很有真不少可以说的,对了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类警人深思的话语,还有就是经常说起的《三十六计》了,其中的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这时的葛亮在心里已经是乐翻天了,要说为何啊?

  葛亮自己是不想出山的,毕竟自己的这个身份很是特别,要是自己这个冒牌货出去没有取得历史上原来诸葛亮那般的成就,那不是丢人现眼吗?

  而且这个人还是自己的老祖宗,那就更加的丢人现眼了,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葛亮担心的就是如果自个不去,历史怎么办呢?

  现在好了,自己盼着老天再来几个穿越者,其中有一个人代替我,也就是代替历史上的诸葛亮就好了,真是天可怜见啊!

  这个叫陈煜陈子羽的人,已经被葛亮实锤是穿越者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中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

  简单来说这句话到了近代才被广为流传,也成为了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重要力量。

  再来说说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要说这个檀道济是?—公元436年的人物。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后面才有了我们所熟知的三十六计,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指桑骂槐、趁火打劫、擒贼擒王、关门捉贼、打草惊蛇、

  浑水摸鱼、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调虎离山、顺手牵羊、李代桃僵、无中生有、声东击西、树上开花、暗渡陈仓、假痴不癫、欲擒故纵、走为上、

  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连环计、美人计、借尸还魂、隔岸观火、围魏救赵、假道伐虢。

  葛亮问道:

  “可知其事如何言说三分之事的?”

  徐庶:

  “也不知道当时陈煜和主公具体说了什么,但是大概的意思就是占领荆襄,西进巴蜀,然后以二州之地以攻中原。对了,也不知道他是如何知道你的,反正还向主公推荐了你,成你为‘卧龙’。”

  葛亮默然,心里则是把这人骂上天了。

  你自己选择刘备,没事自己艰苦奋斗就是了,关老子什么事,葛亮不由暗暗用手擦了擦自己的眼泪,问:“元直兄为何不向刘备说呢?又不是不知道。”

  徐庶只是微笑,笑而不答。

  水镜先生问道:

  “元直何故笑语?”

  徐庶对着水镜先生拱手,然后说道:

  “刚才孔明问庶为何不向刘使君献三分之策。”

  水镜先生问:

  “哦,徽也是好奇,你为何不献策呢?”

  徐庶:

  “非是庶不愿,而是时机不为尔!”

  葛亮听了徐庶的话,好像确实时机没有到,历史上诸葛亮的隆中策是207年,简单来说,那时的环境相较现在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就是曹操完全平复北方,准备着南下了,同时间孙权也是在动静啊。

  诸葛亮献隆中对,隔年刘表就死了,这很能说明情况。

  水镜先生也是如此,说:

  “确实时机有所欠缺,刚才听见你们好像再说有人献三分天下的策略给刘备了?”

  葛亮:

  “然也。此人名曰陈煜,字子羽。也不知是谁人的高徒,竟然有这样的见识。”

  水镜先生:

  “确实,元直,其人可还有其他的言辞,又觉得其人如何?”

  徐庶说道:

  “惊世之言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不只是水镜先生在细细品味这些句子,就连对面坐着的司马二兄弟司马蔚、司马辑也是暗暗称奇,甚至有拍大腿大声说好的冲动,只是二人都是比较克制的人,没有表现出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责,天下~~~~说得好啊!首先要知道保天下,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保天下,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发出此言这必然有大心胸大气魄大气节也。”水镜先生笑着说道。

  葛亮在心中想到,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

  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

  此后,他以商人身份暗中活动,联络抗清力量。后被官府追捕,逃离江南,前往山东。在北方的二十多年里坚持反清。

  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这人当然是没有话说,对水镜先生之言全中,但对于葛亮来说只是在感叹啊!

  这年头,看来不出意外的话,这位仁兄怕是难逃一死了。

  上天在给人希望的同时,有给人以绝望。

  这事葛亮也是有心无力啊!一是葛亮不能暴露自己,还有就是说了有用吗?人家可能还以为自己是天地主角呢?准备大干一场,结果某人出来搅局,不是那啥了吗?

  水镜先生再次说道:

  “再来看看下面的这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细细体会语言中的意境,给人一种极为内敛的傲气,仿佛是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也是已经让徽十分向往了,大善。”

  这时,从外面走进了两人,这二人正是韩氏和邓喻。

  韩氏步履大方,邓喻则是莲步生彩,确实是顾盼之间运道天成。

  葛亮看着不由暗暗赞叹,都是穿越,差别还是很大的。自个旅个游,然后肉身便过来了,想来邓喻算是魂穿而来的,其中的酸涩不提也罢!

  不过看看过眼瘾还是很不错的,也不知道甄姬有没有这般的美丽,咱有自家的巧儿就够了,也不奢求,要是有机会的话还是多纳几个小妾,那生活岂不是美滋滋!

  然而葛亮这般的表现却是被邓喻看在眼里,心里的小小得意也是一闪而过,看来年轻时的诸葛亮也是凡夫俗子,也是喜爱美色的。

  不过也对,若是诸葛亮毫无反应岂不是柳下惠了吗?若是已经是丞相的诸葛亮,毫不所动,那是正常的,但现在的诸葛亮才多少岁,还是一个没有尝过爱情的年轻小伙子而已。

  相较于葛亮的反应,其他的人的反应则是无动于衷,司马蔚为人子真的实在,非分之想这种东西从来就没有出现在脑海中,见走在前面的是自己的母亲,便是起身见礼。

  二儿子司马辑是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边的人,要是不是韩氏给他说了一个女子,估计还在自己一个人在玩呢?

  徐庶便是毫无反应,也是起身见礼。

  葛亮也是在见礼的同时目光闪动,所以才被邓喻发现了。

  韩氏走到上座,邓喻则是走来了葛亮旁边的座位,接着众人落座。

  韩氏开口问道:

  “妾身刚听着很是热闹,都说了些什么呢?”

  司马蔚便答道:

  “刚才说的是一个叫陈煜的人,现在他是刘使君的谋臣,他为刘使君献策,说是三分天下,还有就是这个陈煜说过的话了,其中像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了,还有一句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了,就说了这三句。”

  司马蔚说完之后便是不说了。

  今天被震惊了两次的人出现了,那就是邓喻了。

  前半个时辰还在和大名鼎鼎的诸葛亮相亲,这会儿又听见了这样的话,要不是刚才的事已经有了一个缓冲的作用,估计能够得出心脏病来。

  原来这世界上不只有一个同胞,还有一个,还是男的,看来也不算是孤单,看来得找时间去看看自己这个穿越者同胞,邓喻心里暗暗想到。

  韩氏在上面也是看到了下面邓喻的眼神,在看看其他人的反应,葛亮不知道在想什么,徐庶正襟危坐,自己的儿子还是老样子,自己的男人显得很是欣喜,像是得到了什么宝贝似的,这是老毛病了。

  这些都是一闪而过啊,韩氏再次问道:

  “这人可是还有其他的妙语呢?”

  这话是对着徐庶说的,徐庶当即说道:

  “但是还有,是诗句。”

  徐庶便是慢慢吟诵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随着徐庶徐元直抑扬顿挫,富有意境朗诵完了之后。

  众人的反应不一,水镜先生感叹,司马蔚是觉得写得真好,司马辑还行,邓喻已经在颤抖了,简单来说就是激动的,毕竟穿到了汉末三国,要不是还有自己的姐姐陪伴真不知道如何是好,现在直接实锤了。

  葛亮则有些相反,差点没有直接笑出来,要是笑出来就是不给自己的师兄徐庶面子,所以葛亮强忍着,要不是葛亮有了吐血养病的经历,这活儿葛亮还真做不了。

  葛亮的小动作被旁边的邓喻瞧了个正着,便是小声相询:

  “孔明先生为什么发笑呢?”

  葛亮就是一愣,感觉就像是上课被老师抓了个正着一般,后背有些凉飕飕的。

  葛亮整理了一些情绪,才说:

  “亮心里高兴,故而开怀面带喜意,到是让邓小娘见谅了。”

  邓小娘这话怎么从诸葛亮的嘴里说出来听着很是别扭,邓喻不由说:

  “孔明先生,我的姨夫是司马徽,你的老师是司马徽,这样算来你我二人同辈,何故显得生分了,不如喻儿称呼孔明先生为哥哥,孔明哥哥直接称呼我为喻儿便好了。”

  葛亮想了想,说:

  “便是如邓小娘所言。”

  邓喻轻轻摇头,说:

  “错了。”

  葛亮反应过来后,再次开口说道:

  “亮如喻儿所言便是了。”

  邓喻笑着说:

  “喻儿见过孔明哥哥。”

  葛亮也是微笑以对,实则暗暗警惕啊。是不是自己今天太不谨慎了,难道什么地方露出破绽了,难道有什么其他的阴谋,不过现在看来并无不妥。

  再说了,一个漂亮的妹子叫自己哥哥,内心还是很有满足感的。

  邓喻想的是:这样,我和诸葛亮之间的隔阂就算是消除了,日后也不失是一条大腿,现在看着很是普通,也不知道日后是如何成为千古楷模的。

  要不是姐姐横亘在自己的上面,自己说不定就把自个压在你的上面了,妥妥的潜力股。

  当然这样的想法就是一瞬间的事,过后则是不在考虑。

  毕竟只能跟着自己上辈子的姐姐走才是邓喻想的,前世邓喻叫做舜玉,姐姐是舜英,反正二人是大杀四方,建立自己的公司打造属于二人的商业时代,姐姐作为一把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邓喻有些习惯了大方向姐姐拿主意,也就是现在的妹妹黄月英。

  就连邓喻家转移产业也算是黄月英的提议,毕竟三国时期没有发生大的战乱的地方也就是几个,一是荆南,二是蜀中,三是江东,四是中原腹地,

  其他的地方都是军事的焦灼区,像是凉州、关中二地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地方,荆北的南郡襄阳也是三家的焦灼区,淮南则是东吴和曹魏的焦灼区。

  所以要是安定的产业就要避开焦灼区,当然,要是能够和军队合作那就另当别论了。

  简单来说,还是要抱大腿,现在的荆州并需要啊!毕竟黄月英自己就是大腿,姨母是蔡夫人,刘表的夫人。

  在徐庶朗诵完了这首《春望》后,在场的人都是在细细品味诗句中的意境,这诗确实味道非凡,其实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毕竟这事的原作者是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所以就连葛亮和邓喻的小声说话都是没有影响到在场人的深思,毕竟这个时代何曾有过这般忧国忧民的诗句呢?

  葛亮和邓喻则是小时读了无数遍,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毕竟读书很难从文字上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像是杜甫这边写的传神的,那就更是难得。

  不过现在这诗是哪个叫陈煜陈子羽写的才对,三国可没有人来抓他盗版,就算葛亮知道了这人盗版也是没有办法,毕竟葛亮这个现代穿越而去的人,有的时候在不经意间也是可能盗版别人的东西的。

  或许是师母韩氏是女人,并没有男子那般的慷慨悲凉,先是从沉思中恢复过来,然后看到下面葛亮和邓喻在说话,不由眼神暗示二人不要说话了。

  看二人的样子,想来是没有什么间隙了,总不能没有成事就有什么不好的瑕疵。

  然后就是等着水镜先生一会儿的拍案叫绝了,这时可以预见了,所以现在就是等着。

  过了片刻之后,果不其然啊!

  水镜先生以手拍着面前的桌案,大声说道:

  “奇才,有时间徽要去见识一番,写得是真的好!”

  葛亮不由眉头微皱啊,这个奇才怕是冒牌货,真正的奇才在唐朝啊,杜甫这小子还没有影子呢?不过并不影响葛亮也是跟着叫好就是了,说:

  “老师说得极是,其人却有大才。”

  葛亮说的是杜甫,不过并不影响。

  水镜先生问道:

  “孔明既然你也说了这诗写得好,你简单说说好在哪呢?”

  葛亮准备赞同老师一番就算了,这是直接被点名了,脸皮微微跳动啊!

  这一幕被旁边的邓喻瞧得是真真的,不由感到有些好笑,这诸葛亮也有怕点名的吗?

  要说葛亮被看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会客厅的摆放就是像π,客人坐在右边,也就主人的左边,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因为古人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为迎接夷门侯生,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

  葛亮先是拱手示意,然后才说道: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也就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葛亮顿了顿,看看周围人的反应,自己是不是过头儿了,要说葛亮为何记得如此的清楚,这就是葛亮的特点了,只要记住多半不会忘。

  水镜先生说道:

  “继续啊,还没有听完呢?”

  葛亮也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了,说: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