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州牧不但拥有地方的执政权,同时还有军权,可以说,如果哪位州牧不想效忠朝廷了,用自己的权力宣布割据地方都是可以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实际上在乱世中,刘秀所任命的州牧必然是他信赖之人,例如幽州牧朱浮,此人早年就一直跟随刘秀,从主簿做到偏将军,然后被刘秀任命为幽州牧,坐镇北方。东汉开国时,全国并未统一,在经历了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后,在建武十二年(36年),大司马吴汉率军攻破成都,消灭公孙述政权。至此,乱世结束,朝廷对官制的改革也步入正轨。刘秀不可能允许在和平年代,地方上还有实权过大的官员存在。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朱浮就被征入朝廷担任太仆了。不光是州牧,刘秀早先为了削弱三公,把大司空改名为司空,大司徒改名为司徒,大司马改成太尉,然后设立尚书台,提高尚书的职能,朝廷很多基本政务都可以在尚书台独立完成,三公只不过是在某些重大朝廷会议上出场,参与讨论,从此,三公更像是一种荣耀职务。早在建武十一年(35年),刘秀便免除朔方牧,并入并州,但全面撤除州牧,还是过了几年,在建武十八年(42年),“省州牧,置刺史“,从此东汉帝国除司隶之外,其他州全部恢复刺史部。说到“司隶部”,就是东汉都城雒阳和长安所在的地区,一共有两尹五郡,也相当于一州之地。司隶部设的是司隶校尉,而不存在有“司隶刺史”。《百官志五》: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校尉。因为司隶部既有西汉都城长安,又有东汉都城雒阳,几百年帝陵都在此,所以政治意义重大,司隶校尉的职责也更是重要,担任这个职务的人都是皇帝信赖之人。司隶校尉的官秩是“比二千石”,比起六百石的刺史是高多了,但是又稍逊二千石的太守。
可是实际上呢,司隶校尉的职权可是很高的,是可以不用把太守放在眼里的。比如大将军、三公是一个档次,往下九卿是中二千石,太守是二千石,各种校尉,中郎将是比二千石。
司隶校尉这个比二千石的官职,在朝廷廷议和朝会时,其地位是在三公之下,九卿之上。蔡质《汉仪》:司隶(校尉)诣台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公卿下陪卿上。而且司隶校尉和御史大夫、尚书令这两位“台阁领导”一样拥有专人席位,并号称“三独坐”。《汉官仪》:御史大夫、尚书令、司隶校尉,皆专席,号“三独坐”。在蔡质《汉仪》还提到司隶校尉“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每次开会时,有“后到,先走”的特权。看看,是不是特别强势?实际上,东汉有这样的司隶校尉还是被削弱过的,早在西汉时,司隶校尉是有领兵一千二百人的,到汉武帝时,因为巫蛊案,司隶校尉才被削除兵权。东汉时,司隶校尉也不能领兵,只有特殊情况下,由朝廷(皇帝)批准,才可以领兵。《百官志》:其有军事,则置兵曹从事,主兵事。在东汉的历史上,司隶很少有发生大规模动乱,乃至需要司隶校尉领兵的机会。倒是在汉末,大将军何进试图征调外兵进京,讨伐宦官,时任司隶校尉的袁绍就私下招募了一千多人的私兵,因为是违制,所以这些人都是见不得光的。后来,何进在皇宫中被宦官杀害时,袁绍就是带着这一千多私兵冲入皇宫,屠杀宦官。在东汉末年,还有一件重大的事件,就是汉灵帝在中平五年(188年),开始重设州牧。东汉帝国自(42年)至此,有一百多年,是没有州牧的,因为整体来说,地方上是很和平,即使有叛乱发生,也是小规模,且持续时间不长,郡太守或者朝廷派兵讨伐即可,也有刺史领兵的案例,但实在没有改州牧的必要。
一般来说,但凡地方出现叛乱,都是刺史和太守们合作讨平叛军,到了中平年间,从席卷全国的黄巾之乱,到黑山军、乌桓、黄巾军余党持续作乱,此前昏庸的汉灵帝才认识到,自己之前的执政措施实在是太糟糕了,必须得有所改革。位列九卿的太常刘焉,就向汉灵帝提议,重新恢复州牧制度,让有名望,有能力的大臣出镇地方(当然也包括他自己)。汉灵帝考虑再三,便同意了这个议案。但是汉灵帝还是很谨慎,在本年,只先后设立了三位州牧。
当时益州有黄巾作乱,刺史郤俭被杀,刘焉便求得益州牧,前往益州。另外幽州的乌桓参与的二张之乱也是持续了一年多,汉灵帝选拔曾经在幽州工作过(担任过幽州刺史),并与乌桓人关系很好的刘虞出任幽州牧。第三位,就是名臣黄琬,此人正直敢言,人品和能力都是一流,所以灵帝选拔他出任豫州牧。按照本传记载,黄琬去豫州后,当年就平定了叛乱。这三位都是以九卿的身份出任州牧,因此汉灵帝让他们的官秩保持九卿的中二千石,比郡太守的二千石是高一个档次。在次年(189年),汉灵帝又任命了第四个州牧,就是并州牧董卓,目的是为了让有在并州工作经验的董卓平定南匈奴人叛乱。可是董卓在接受这个职务时,借口羌胡人仰赖自己而不肯放弃兵权,实际上,董卓听说汉灵帝患病不起,便带兵前往河东郡,止步不前,窥望京师。后世有很多人评论这个改革,都是以南梁刘昭在《百官志》中的意见为准绳,认为这是亡国之举,其实并不公允。
汉灵帝时的刺史与汉武帝时的刺史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虽然官职仍然是六百石,但权力也接近了州牧。
第一,某些刺史不再是巡察办事,而是可设治所。
《南齐书·州郡志下》:荆州,汉灵帝中平末刺史王睿始治江陵,荆州刺史王叡的治所设在江陵。
第二,刺史可以以平叛为由募兵,但是需要向朝廷批准。
《袁纪·卷28》:光和初(178年),交阯贼梁龙等攻郡县,以(朱)儁治兰陵有名,即拜交阯刺史。儁上书求过本郡募兵,天子(刘宏)许之,得以便宜从事。将家兵二千人,并郡所调合五千人,分两道至州界。交阯刺史朱儁为了平定交趾叛乱,向朝廷申请在扬州会稽郡征兵二千人,得到批准。陈志《武帝纪》裴注引《九州春秋》:灵帝欲北巡河间旧宅,(王)芬等谋因此作难,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会北方有赤气,东西竟天,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帝乃止。敕芬罢兵,俄而征之。芬惧,自杀。冀州刺史王芬申请以平定黑山军为由征兵,获得刘宏批准。后来因为刘宏临时反悔,下诏让王芬罢兵。由此可见刘宏对刺史掌兵的尺度还是非常严格的。汉灵帝秉政时,只设了四个州牧,总体来说,汉灵帝还是慎重的,可惜还是看走眼了两人:刘焉和董卓都是有私心的人。而且托孤的大将军何进,政治才能欠缺,犯险身死引发天下大乱,让有觊觎天下的人有了可乘之机。到了汉献帝时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掌控朝廷时:益州牧刘焉在益州施行割据之实;幽州牧刘虞虽然忠于汉室,但由于袁绍起兵,他与朝廷也很难交流;豫州牧黄琬是被董卓用诏书罢免回朝;董卓又任命了韩馥为冀州牧。至此,天下有三个州牧:刘焉、刘虞、韩馥。当时关东诸侯起兵反董,他们的身份大部分是刺史、太守,所以有人论断:是“州牧制度”导致乱世,这是轻率且不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