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从戎大汉

第561章 继续进行汉匈和谈(54)

从戎大汉 熊猫大泡 5296 2025-03-27 08:30

  汉朝的绘画作品中,想象与现实共存。画中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部分,描绘了当时市井生活的现实场景,同时也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例如,画中有人头动物身的人物,有人在天上骑着鱼,鱼还长着翅膀,这种“飞”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汉朝人对于飞翔的向往。

  仔细观察这些画作,你会发现它们情节丰富,想象大胆。以前走进博物馆,可能会觉得无趣,但通过蒋勋老师的介绍,每一幅画都充满了深意。还有一个有趣的汉字小知识,在这里给诸位简单说下。现在我们在纸上画画,但在古代,绘画的“画”字,实际上指的是在丝纸的绸缎上画画,因此,绘画的“绞丝旁”正是来源于此。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朝的绘画艺术,感受那个时代的市井生活、人文思想和科技水平。西汉绘画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品。西汉早期的绘画主要受到战国余波的影响,流行黄老神仙之说。这一时期的绘画题材包括神话、升天的云虡文、动物纹等,人物画表现较少。色彩上较秦时期稍显丰富,锥画作品较多。工艺上,汉初的漆器以木胎为主,镟制的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到了西汉中期,漆器制造业进一步繁荣,技术提高,夹纻胎使器具的器型更加多样。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也致使社会风气趋于奢靡,贵族之间形成互相攀比的心理,炫富、消费成为了时尚。漆器成为那个时代手工业发展的代表,题材上动物形象逐渐自由化,人物画有所显现。绘制技艺上,锥画数量不多,扣器、金银贴花、镶嵌工艺有增多的趋势。

  西汉晚期,儒家思想受到重视,厚葬之风兴起。漆器作为日常用具与丧葬用具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一时期的绘画在宫廷内部和贵族官僚家的墙壁上,或者是墓室的墙壁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洛阳卜千秋墓壁画,在蕴顶绘有墓主夫妇升仙图,画面现实人物和幻想虚构交织在一起,具有大胆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男女墓主形象生动自然,神态敬谨肃穆,壁画勾线流畅,运笔轻重疾徐,虚实转折多变,色彩相互映衬,鲜明而热烈。而洛阳老城西北汉墓壁画,则包括《苛政猛于虎》、《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等著名历史故事。西汉绘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政治表达的形式之一。统治者通过绘画来巩固统治,例如汉文帝在未央宫承明殿之前命画家画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等,以此向世人标榜自己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决心。汉武帝时,曾经给大将霍光一幅画,内涵是周公辅政,希望霍光模仿周公,尽心为汉朝的江山做出贡献。秦汉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阶段,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为了彰显王权和宣扬功业,秦始皇大力支持艺术活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西汉时期,统治者同样重视绘画在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中的作用。在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成为褒奖功臣的重要手段,宫殿壁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东汉时期,皇帝们为了巩固统治,提倡“天人感应”和“符瑞”思想,祥瑞图像及宣扬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们的主要创作题材。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能够从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窥见当时绘画的遗迹。秦汉时代的艺术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秦汉绘画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题材和领域,还发展了描绘现实生活及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通过对战国绘画的综合与对外来文化因素的吸收,秦汉绘画为形成中国绘画的民族性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秦汉绘画具有空前规模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中国传统绘画中以传神论为美学核心、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才得以发展起来,而灿烂的外来佛教绘画艺术也才得以找到它可能生根开花的丰厚土壤。汉朝时期,绘画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铜器上的装饰图案,扩展到了帛画、壁画、砖画、漆画以及彩陶绘。跟以往相比,汉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峰,汉代的绘画艺术不仅受到统治者重视,而且还出现了一大批绘画家。至今为止,从出土的汉代绘画作品当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绘画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如果说唐代是诗词发展的繁荣时期,那么汉代则是绘画发展的繁荣时期。汉代从上而下重视绘画的发展,留下了不朽名作。从作品当中,既可以品读出作者的风格,同时也可以窥见当时的时代特征。汉代的绘画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也是政治表达的形式之一。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任何艺术都可以成为统治工具,绘画也不例外。

  其实将艺术作为统治工具的行为不是汉代首创的,早在周朝就音乐艺术巩固统治,周朝实行的礼乐制度,通过音乐的抒发缓解下层百姓的压力,转移百姓的视线,周朝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以音乐为外壳,保护周礼,因此这项制度统称为礼乐。《乐记》记载:乐统同,礼辨异。跟周朝一样,汉代的绘画也具有巩固统治的用途。例如汉文帝就是一位将绘画艺术作为统治工具的皇帝。汉文帝曾经以绘画艺术作为载体,效法古制,在未央宫承明殿之前命画家画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等,以此向世人标榜自己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决心。汉武帝时,曾经给大将霍光一幅画,这幅画的内涵是周公辅政。汉武帝的意思非常明显,希望霍光模仿周公,尽心为汉朝的江山做出贡献。东汉明帝专门设置了画室,聘请专门管理画工,同时对画工进行了细致的分工,进一步促进了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不过汉代统治者重视画画也不完全是为了政治,有的则是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例如汉武帝时,曾经命人建造了一座绘画收藏楼阁,将收集到的天下名作收集到楼阁当中。建造楼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实时欣赏绘画艺术,是汉武帝的私欲所致。汉武帝收藏绘画的行为开创了后代收藏书法绘画的先河,使得收藏艺术扩展到了绘画方面,增加了绘画的价值,也促进了绘画自身的发展。汉代是绘画发展的高峰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所以汉代绘画艺术在分工、颜料、细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因此,汉代的绘画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代表作。

  首先是壁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壁画创造量巨大,所以在汉代通常由官方组织绘制,壁画多画在宫廷内部和贵族官僚家的墙壁上,或者是墓室的墙壁上。壁画的内容通常是以往的历史和传说,时间涉及到了夏商周之前的传说,以及夏商周三国历史,另外还有典型人物,例如有名的忠臣等。其次是汉代的帛画,距今为止,出土了很多件帛画,尤其是彩绘帛画更加吸引人眼球。汉代的绘画艺术分为宫廷和民间两种,不过社会上主流的还是宫廷绘画,至今流传下来的也大多是宫廷绘画。汉代的绘画主要流行在贵族之间,因此绘画表现内容很少涉及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由此可见,汉代绘画内容多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不论是为了公事还是私欲,能够促进壁画和帛画发展的,在当时也只有汉政府才可以实施。汉代的绘画艺术其实是汉代重视文学的一种体现。汉代之所以如此重视文化发展,主要跟当时的国力有关,国家富足了,才有能力进行文化建设。汉代的绘画具有双重性,在政治和艺术上都展现了独特的内涵,绘画既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统治者可以任意表达心意。汉代的绘画艺术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对以往历史的重塑,例如将周王的故事再现在壁画当中。这种重塑历史的艺术表达形式,使得绘画发展到了新高度,绘画也因此成为反应历史的重要史料。所以后世史学家在研究汉代绘画的时候,不仅仅将此视为一种艺术,更将之视为一种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秦汉时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造型艺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它那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是浓墨重彩的一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社会发展具有进步作用。秦朝的统治者高度重视造型艺术,使其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汉初期尚沿袭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余波,流行黄老神仙之说:武帝时期,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秩序,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视美术为表彰功臣的有效方式,在大型纪念性雕塑、宫殿壁画等方面,建树颇多。汉晚期鼓吹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标榜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成帝时期的刘向参与辑校《列女传》,绘制了烈女传屏风。东汉明帝令班固、贾逵整理经史故事。作为“尚方画工”的美术创作题材。士大夫画家在东汉画坛上崭露头角。汉代实行“察举孝廉”制度,助长了“生不极莽崇丧”的厚葬陋习,遂使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广泛流行,美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显著增强。秦汉时代的绘画艺术,大致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工艺装饰画等门类。至于说到秦汉时代宫殿寺观壁画的特点,则主要如下:

  1、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

  2、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

  3、描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

  4、绘制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理智的楷模。

  汉代的帛画值得一提,考察的比重也占的很大。玉刚帛柔,故历史上玉帛并称之说,象征着权力与富有。而画图于帛而成帛画,是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最早的帛画源自于战国时期,发展至汉代,帛画这一形式的绘画达到了巅峰,而后随着绘画各种材料的发展,帛画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就汉代帛画而言,至今通过考古发现的大约有20多幅这类作品,最著名的有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除此之外,山东临沂、湖北江陵、甘肃武威、广东广州等地也相继在汉墓中考古出土了这类绘画作品,汉代这一绘画形式作品的发现,在绘画研究史上的意义自不必说,填补了汉代绘画史上的空白,而且其绘画内容对反映汉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以及宇宙观念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汉代帛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上的主流思潮,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具有某种神秘主义的特点,主题内容主要围绕着想象与现实展开,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终点,因此古人对于死后的世界抱有美好的想象来抵御现实的残酷。

  因此帛画上的内容很多,都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表达。当然,这些都属于“贵族文化”,一般民间不用此种绘画形式。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高官沙市芙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官职名称)利苍的家族墓地。三座汉墓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据说如果折叠起来,可以装进一个火柴盒里。)织造技巧高超。出土的帛画,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此外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其中最突出的是T形帛画(也叫做),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画面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宽的部分,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等图像;下部,即未拼幅加宽部分。

  根据出土遣册,该帛画也叫做“非衣”,取“似衣而非衣”之意,又音同“飞衣”,暗含得道飞升之意。在T形帛画下侧四角挂有穗形飘带,由此推断T形帛画可能承担了葬仪之时挂起用作引导魂魄的“铭旌”的作用,并在入土之后盖于辛追夫人的内棺之上。T形帛画的画面精致细腻,描绘了汉代人对于天地宇宙生死的想象。画面表现的内容为辛追夫人离世后,灵魂升入天国的情形。帛画的画面分成三段,分别代表了地下、人间和天上的情形。下段绘制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生物。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飨等人间生活。上段描绘日月升龙以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T”形帛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作品以淡墨起稿,然后平涂设色,辅以渲染,再用墨勾轮廓线,线条类同后世的“高古游丝描”,细劲流畅,质朴有力。这幅“T”形帛画是西汉绘画的杰作,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所达到的高度水平。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实例的空白,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国的艺术内涵、风格特征和形象模式是此期绘画的特点。帛画中数量可观的人物提供了早期绘画人物造型的特点。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在艺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