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春秋楚国风云

第227章 再见楚国

春秋楚国风云 千里草人 15467 2024-11-15 07:59

  读这段历史时,站在楚国的角度,有时也挺为楚国感到惋惜的。因为这个时候的吴国,其实已经非常虚弱了。

  这就如同我们打三国题材游戏时一样,想尽一切办法,或者终于等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攻下某个计划已久城池,结果却被人家给抢先占去了,你说可惜不可惜?

  如果,我们还是说如果,楚国与越国直接联合进兵讨伐吴国,吴国肯定也是要败亡的。

  但是,楚国人太实诚了,楚惠王把这么大一个胜利果实让给了越国,使越国一举灭了吴国,顺理成章继承了原吴国大把资产。

  越国不但因此将国土扩大至长江南岸包括原吴国在内的整片区域,还掠夺了想当年吴国攻入楚国都城郢都后抢去的无数财宝,使一直积贫积弱的越国一夜暴富!

  死了一个强大的邻邦吴国,却来了一个更加强大的邻邦越国,这难道不是楚惠王之失策吗?

  当然,楚惠王与越王勾践之间这次围绕灭亡吴国的合作,也算是取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那便是楚国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了东南沿海,三夷之地皆为楚国附庸。

  但不管如何,相比吴国这块地以及曾经能称霸江湖的大批吴国附庸、人口、军队、物资等,当时三夷的价值那实在微不足道。

  我们看有的人精力充沛,总是象打过鸡血一样,浑身是劲,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有着明确的目的。

  一旦这个目的达到,人便貌似一下子累了,或者整个人便松懈了下来。

  也许,这个时候的楚国,正是如此。因为强大的、万恶的吴国,终于亡了国!

  楚国最大的敌人,曾经给楚国带来过噩梦般的摧残,给楚国人民留下了巨大的伤疤,现在居然亡了国!

  楚惠王一直在想着这个吴国,这个自楚庄王时期的申公巫臣为了一个女人而叛逃楚国,投向强敌晋国,献了联吴疲楚大计。

  巫臣还数次代表晋国出使吴国,指导吴国迅速壮大军事实力,吴国因此而成为东南强国,成为楚国最大的威胁。

  从此,楚国一直被吴国折腾得疲于奔命。

  看着联吴疲楚之计大获成功,晋国进一步大力扶持这个原本是楚国看都不愿抬头的东夷小国,最终使吴国成为楚国的大患,甚至一度使楚国差点亡国!

  吴国,也因此成了楚国最可恨的敌人。

  如今,吴国就这样死了,那不谷还能做什么?

  先看看国际形势吧。

  周天子不管是谁当天子,不要去管了,反正苟延残喘到现在,天子迟早是要淡出历史舞台的。先看看那个强悍的越国。

  越国于公元前473年灭了吴国,令天下震动。

  越王勾践乘势北上中原,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与齐国、晋国会盟,俨然以新一代霸主的形象展现在春秋江湖。

  越王勾践显然是一位大方的主,吴国强盛时四处征伐,侵占了中原列国诸侯大量土地。

  现在,勾践宣布,原吴国侵占列国的土地都归还给诸侯列国。

  史料记载,鲁国、宋国等国都得到了原来被吴国侵占的土地。

  令楚惠王兴奋的是,原属楚国势力范围或者属地的淮、徐、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地,居然都被越国慷慨返还!

  此时的楚国,疆域面积北接郑国,邻近黄河;西抵长江上游,邻巴国;东至东海、淮海、泗水一带,邻越国、齐国、鲁国等国;南至东南沿海!

  必须要指出的是,这个时候的楚惠王,已经从春秋走到了战国。

  公元前476年,是中国传统上将东周历史划分为春秋和战国的界年,战国初期的整个江湖列国,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春秋十二诸侯概念了

  传统意义上的十二诸侯,即晋国、秦国、楚国、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陈国、蔡国、燕国、曹国,这也是笔者所要整理的春秋列国风云的主要国家。

  到了春秋后期,出现了吴国、越国,故增加了春秋吴越风云。

  在我们的系列故事里,所出现的其他国家,如巴国、邓国、郧国、随国、邾国、鄫国、徐国、许国、杞国等等,都不是主角,都是在春秋江湖跑跑龙套的。

  现在,春秋走到了战国,传统的春秋十二诸侯,已经变成了战国初期的晋国、秦国、楚国、齐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蔡国、燕国、越国、巴国、蜀国这十三太保了。再后中期,便剩下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这七大强国,战国风云,便主要围绕着战国七雄来讲了。

  我们的春秋楚国风云,也就讲到这里了。

  实在对不起承上启下的楚惠王了,虽然此时你年富力强,还有大把的故事要讲,如灭蔡国、杞国等,以及打宋国等。

  但你实在是在位时间太长了,直到公元前432年才崩,那就把你放到战国风云去讲吧。

  再见了,楚惠王。

  再见了,楚国!

  (本书终章。)

  第15章秦襄公的战略思考(上)

  秦世父是明智的,这是秦国历史上第一次兄弟让位,这不但说明了残酷生存环境下同一部落同一种群同一家庭成员不一样的感情,如秦世父和秦襄公的兄弟情深,也说明了秦世父超凡的大局观。

  秦国,不能只喊着打打杀杀,虽然以牙还牙血债血偿的血性仍旧是需要的,就得以骁勇善战为荣,但要真正振兴发展秦国,全面击败西戎,单靠武力绝对不够。

  国家的安定和发展,需要谋略,需要二弟秦开这样有智慧的人。

  尤其是到了现在,大周王朝又整个坏掉了。

  大周王朝一虚弱一乱,或者说坏掉了,那四方的戎狄蛮夷就活跃了起来,这是历史的规律。

  秦国这种身边全是西戎的国家,生活环境已然是越来越险恶。

  大周王朝,怎么又坏掉了呢?

  前面不是说经历了共和执政,再加上经历过苦难的天子周宣王励精图治,大周王朝不是中兴了吗?怎么说又坏掉了呢?

  是的,周宣王继位后,靠着连续对外用兵,威服四方戎狄蛮夷,使大周王朝一度呈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

  但这种靠武力贡献出来的兴盛,往往不可持续的。因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加剧了大周王朝的社会危机,加上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所谓的宣王中兴终于成了昙花一现。

  我们来看看大周王朝坏了哪些地方。

  公元前817年,周宣王粗暴野蛮且违反礼法干涉鲁国立储内政,结果导致鲁国内乱,即公元前807年出现了弑君夺位事件。

  直到过了整整十年,即公元前797年,周宣王才发现鲁国在自己的干涉下出了大问题,于是举重兵讨伐鲁国。

  要知道,鲁国一直以来是大周王朝最值得信赖的宗邦诸侯,但周宣王无厘头地搞了这么一出,让天子的威望在整个大周王朝急剧下降好几十个点。

  由于天子声望大减,列国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对大周王朝离心离德,导致周宣王后期对四方戎狄蛮夷用兵屡屡遭到挫败。

  公元前797年,周宣王伐太原之戎,战败。

  公元前792年,周宣王征讨条戎、奔戎,均战败。

  公元前789年,周宣王讨伐申国虽战胜,但随后与姜戎战于千亩,非但大败,征调来的南国之师全军覆没。

  这次大败严重影响了大周王朝的兵源,所以周宣王不顾大臣反对,居然在太原开展人口普查,目的就是征兵。

  此举让整个王朝对天子大失所望,有的大臣忧国忧民,就慷慨进言劝谏,结果周宣王连杀杜伯、左儒等贤臣,令朝野一片哗然

  周宣王其实是一位有志天子,只是晚年貌似事事不成,心情越来越糟糕,利令智昏的事就一桩接着一桩,然后就是后悔不已,以致寝食难安。

  这样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伤心郁闷痛苦,精神状态极差,身体抵抗力就下降,病患就趁虚而入。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在外出游猎中得暴病而亡。

  太子周宫湦继位,即周幽王,这是一个乱来的主,大周王朝被搞得乌烟瘴气,眼看是不行了。

  这让刚继位为国君的秦襄公感到压力山大!

  夜坐石阶,月已隐,满目繁星。秦襄公无心赏夜空的美,他在思考:怎样才能让秦国强盛起来?

  他想起了战死的祖父秦仲,想起了一生都在与西戎征战着的父亲秦庄公,还有立下“不破突乌终不回”之誓的兄长世父。

  一直以来,秦赢族人都很努力,从国君到民众,从不懈怠。但怎么就是如此困难?

  兄长世父把千斤重担交于寡人肩上,誓言不灭西戎绝不回国。那寡人该怎么执政?寡人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秦襄公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作为国君,秦襄公不能如世父般,率一支部队就可以冲啊杀啊地去玩命。他承载着整个秦国的前途命运,他必须为秦国何去何从作好长远规划。

  这些年来,秦襄公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习惯性地研判复杂形势,并设法从复杂形势中慢慢地找到突破口,所谓运帱帷幄,应该就是如此。

  其实,秦襄公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秦国公子,其勇武并不在兄长秦世父之下。只是相对而言,秦襄公率军作战时,更侧重运用谋略战术,在很多时候更沉着稳重,更谨慎理性。

  也正因为如此,包括秦庄公在内,许多老秦人认为秦襄公不如世父勇敢,甚至有人说他在敌人面前有时怯战。

  这绝对是瞎扯蛋。但秦襄公没空去理睬这些,他要面对的问题,是此时的秦国可谓是处于西戎部落包围之中,连曾经强大的申国也逐渐越来越不象一个大周王朝诸侯该有的样子,基本退化回西戎的模样了。

  十几年前,即公元前789年,申国甚至还遭到过天子亲征讨伐,被实实在在教训了一顿,申国先是被灭,再是被迁封至河南,由一支小宗代替了原来的大宗。

  原来的申国大宗遭到沉重打击,从此对大周王朝恨之入骨,干脆直接转化成戎族,姜戎。

  过了不久,一大堆姜戎部落联合起来,在千亩与天子王师决战,结果天子王师全军覆没,周宣王仓皇而逃。

  原本的大周王朝的本部倚重诸侯申国已然走向了历史,那大周王朝最西边的一支力量,西陲大夫秦国,势必承担起大周王朝第一道防线的主体责任来!

  也就是说,只要秦国自觉、主动地扛起这个责任,那天子一定会高度重视并大力扶持之!

  更重要的,是秦国在西北,仅仅是客居而已。秦国的故地,在山东。

  无论是重新回到华夏中原这个角度,还是履行好大周王朝第一道防线主体责任这个角度,秦国必须向东发展!

  向东!对,就是向东!

  向东,大周王朝京畿,是中原,秦国的根!

  那就这样定了:摒弃以前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与西戎开撕的战略,紧紧盯住东方这个方向,不断向东拓展。

  战略方向上的决策,是一切决策的总纲。长期以来,秦国实施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样的政策。

  如我的地盘我就要夺回来,你来打我我便反击,哪里有敌人,我便挥予向哪里。一句话,为眼前的利益而打仗,为打仗而打仗。

  虽然,秦国也确实打出了一个血性的战斗民族,但也打掉了长治久安的根基。

  无论是秦仲时期,还是秦庄公时期,与西戎各部打来打去打得天昏地暗,但都没有理清现在怎么打将来怎么打,现在凭什么打将来拿什么打的长远思考。

  现在,定了,向东发展。也就是说,要打,也要向东打,将西陲东向中原这条路上的西戎给灭了、吞了、驱逐了!

  这是秦国的战略方向,在这个战略方向下,配套的具体举措就出来了:立足西陲,刚柔并济!

  第16章秦襄公的战略思考(下)

  立足西陲,这个好理解,因为这是秦国目前的大本营,而且经历几代努力,如今的西陲是包括了西犬丘和陇上秦邑这百里土地,放到中原那可是妥妥的一个大国了。

  所以,这块地盘,无论如何都要守住。具体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奖励畜牧农耕,鼓励生育,吸引各地人才和流民,加强军备建设,尤其要强化犬丘和秦邑两地的城防建设。

  那刚柔并济呢?

  刚柔并济是针对西戎各部的!

  西戎,并非仅仅指某地或某个部落,而是在大周王朝以西非华夏部落的总称,甚至连大周王朝分封的一些诸侯国,其实质就是西戎,如申国、秦国等。

  这些西戎部落,并非是同一姓,更非同一氏,甚至不同礼仪,不同文化,不同肤色相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不是受华夏中原认可!

  本来,西周自身亦非华夏部族,也是西戎一部,结果占领了中原后,就成了最正宗的华夏中原之主。

  大周王朝经历了数百年统治后,西戎甚至南蛮北狄等原本的盟友们,就因为华夏与非华夏的对立关系,自然而然成了对立着的双方,就成了敌人!

  秦襄公认为,自己秦国赢姓族人,源于最正宗的华夏民族,即东夷部落联盟,源于炎帝、伯益!如今沦落到了西陲,但今后肯定是要回去寻根的,甚至要回归!

  所以,哪怕如今的秦国在大周王朝不少高官以及一些诸侯眼里仍旧是“大骆之戎”这样的贬称,但骨子里不能忘了自己是华夏中原。

  正因为如此,那就要有别于一般的西戎部落,这个有别,关键中的关键,是要表现出对大周王朝绝对的顺从和恭敬,绝对不能如申国那样,总存有贰心!

  秦国的第一步,看来是应该要取代申国的。

  但此时的申国还很强大,申国的强大并非其自身有多少实力,申国自身实力一般,天子周宣王一次征讨就将其打得满地打牙。

  申国的强大,主要在于与其结盟的西戎部落很多,甚至连自己曾经的同宗,大骆之戎也与申国联姻。

  对了,联姻是一个好办法!

  秦襄公摊开羊皮地图仔细端详了好久,在一个点上轻轻指了指:丰戎!

  是的,这是秦国西部的一个西戎部落,其首领为丰王,故称为丰戎。

  秦襄公有了与丰戎联姻的想法,但此时他还是得先理清自己的国家发展思路和具体配套措施。

  首先当然得认清形势,要认清的,是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秦襄公在竹简上一笔笔写下自己的优势:

  第一,老秦人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政令畅通。

  第二,老秦人久居戎地,熟悉了解西戎各部情况。

  第三,老秦人一直在战斗,整体战斗力较强;

  第四,秦国身份为大夫,虽不及晋、卫、齐、鲁等传统侯爵诸侯,但至少已经摆脱了原先的附庸地位。

  第五,只要坚持向东,大周王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原诸侯摆在那里,是秦国最大的依靠。

  那劣势呢?

  秦襄公认真审视了秦国的劣势:

  第一,处于西戎各部团团包围中。

  第二,大周王朝对诸侯国的支撑、支持和保护能力越来越不济。

  第三,向东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包括申国在内的许多诸侯林立在那里,越靠近京畿,那些个内封国更多,很难接近核心。

  局势就这样逐步明朗起来,秦襄公要做的,就是努力保持和发展秦国的优势,逐步转化或消除秦国的劣势。

  能这样做的人,当然是牛牛级别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经常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或者说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自己有哪些亮点,有哪些缺点,该怎么应对,这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态度,可以叫经营人生。

  经营人生的过程中,需要经营家庭、经营事业、经营生活,甚至经营心情。

  最简单的做法便是将自己目前所有的好的东西都列出来,经常看看,给予自己足够的信心,同时也勉励自己保持之。

  同时,将自己目前所有的困难与缺点都列出来,经常看看,然后分析研究一下,克服一个便是少一个。

  人不可能完美,但可以不断走向并接近完美!

  确定了方向和目标,秦国就在秦襄公的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了起来,他要干的,当然是富国强兵这档子高大上的事。

  秦襄公要保持的第一个优势,当然是发展生产,鼓励生育,学习技术,多做一些民生提升的事,开展些三年十大民生工程之类的事。

  简单一句话,勤勉履职,爱民如子,将国家治理好。

  秦襄公要保持和发展的第二个优势,就是情报工作。秦国对情报工作向来重视,要在西陲这种险恶环境生存下去,必须要随时掌握环境情况。

  那些个西戎部族,谁是首领,谁好色,谁好赌,谁好田猎,谁爱打架,谁爱钱,谁要面子,谁武功高,谁家有漂亮女儿,谁家有纨绔公子,谁的地盘被谁抢走了,谁打了谁,等等,必须随时掌握。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自秦襄公开始,秦国开始向西戎各部落分派谎报人员,同时为图东近,秦襄公也在大周王朝都城镐京以及各诸侯国都选派了精干谍报人员。

  到了后来战国时期,秦国的谍报工作为后来统一六国作出了赫赫功勋。

  秦襄公要保持和发展的第三个优势,就是提升秦军战斗力。

  秦襄公是一位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手,是高级政工师中的战斗机。据说,秦襄公鼓励召开战斗总结大会,总结战斗经验,吸取战败教训,使秦军在参加过的每一场战役,都收获满满。

  同时,尽管秦国相对弱小,尤其经济实力较低,但秦襄公在加强秦国战备、提升秦军战力非常慷慨。

  要知道,在战车为王的那个年代,西戎各部落之所以战斗力惊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戎许多部落掌握着先进生产力!

  这个先进生产力,就是青铜技术,包括铜矿采掘业、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兵器打造技术、战车制造技术等。

  据说,秦国在秦襄公时期的青铜技术得到了质的提升,秦国造战车居然可以与不少西戎战车媲美,秦军的武器也不断得到更新,秦军战斗力不断提高。

  当然,秦襄公时期,秦国还加强对了西犬丘和秦邑城防建设,择时而修筑城墙。

  秦襄公要保持的第四个优势,当然是积极主动加强与大周王朝的联系,博得周天子的进一步信任,尽可能利用大周王朝的各方力量为秦所用。

  当然,此时的秦襄公,根本没去想,自己要超越先祖,要求自己做到在秦国国君任上,将自己这个大夫级别的官,提拔至诸侯级别。

  第17章上兵伐谋,和亲丰戎

  根据秦襄公制订的国家发展战略,秦国对西戎不再一味打打杀杀,而是采取了又打又拉,对有的西戎部落如严冬般的残酷,对有的西戎部落如春天般的温暖。

  西戎内部本是矛盾重重,各部落之间缺乏同族同根同源这样的历史和血缘基础,谁看谁都觉得是一块肉,不是自己被吃掉的肉,就是自己要去吃掉人家的肉。

  西戎林立的这片区域,就是混战区域,各部落之间总是一言不合就打打杀杀。秦襄公看得很清楚,那就区别对待。

  上兵乃伐谋也。

  秦襄公的谋,来了。

  这个谋,就是先稳住西、南、北三个方向的西戎部落,尽可能不与之发生矛盾冲突,更不要爆发战事。

  因为,秦襄公需要东进,那就扫清东进道路上的西戎部落。而且,东进道路上的西戎部落实力也是相对较弱的。那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

  这种战术思想,如果当时秦襄公用龟甲或竹木片给记录下来,那秦襄公直接在中国历史名将排行榜上找到一个靠前的位置。

  既要集中优势兵力,那就要将其他各地的秦军将士给撤回来,或者减少防守力量。那就需要确保西线无战事,南线无战事,北线无战事。

  其中犬丘北边的那支最大的西戎部落,秦襄公的羊皮地图上标注着的是北戎,这可能也是老秦人对周边西戎各部落的称谓,自成特色。

  秦襄公的谍报系统运转得非常有效率,那个北戎王本就是阴谋干掉了本应成为部落首领的哥哥才得的位,大部分的精力就用于应付部落内部的权力斗争了,根本无暇图个西陲霸业。

  这样的部落,最需要的就是外部环境的稳定,那就与北戎强化睦邻友好,加大贸易往来,尤其是注重民间融合,鼓励秦国小伙子娶北戎姑娘为妻。

  北戎见秦国如此主动表示友好,当然非常很高兴,不但遣使表达了善意,还将靠近渭河的一片土地划出,给养马技术一流的秦国用于建设牧场,提出的要求是秦国每年向北戎供应多少数量的战马。

  秦襄公爽快地答应了,百余年来,秦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包括养马在内的畜牧业,畜牧业是秦国的经济基础,主要经济增长点就靠畜牧业的发展情况。

  西戎各部落对马匹的需要,就是秦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秦国产的马,本就是要供应整个西域市场的,你北戎的要求并不高。

  北边稳住了,那南边呢?

  同样,南边最大的那支西戎部落,秦襄公的羊皮地图上标着南戎。这个南戎王非常好色,也很贪财,自古以来果然财色不分家。

  对付这种人,秦襄公的策略就是重重贿赂,满足其贪念。具体就是向南戎派出使臣,表达秦国欲与之睦邻友好的态度。

  南戎王对秦国的态度无所谓,你秦国主动来示好,这里面有什么猫腻老子不管。秦国这种在当地不算太强的部落,南戎根本不惧,大不了到头来就打个一架。

  但南戎王对秦国送来的那两位绝色美女以及那张白狼皮却必须得有态度:大喜!

  是的,秦国送来的两位姑娘,那是正宗的源于山东华夏血脉与西北血脉相结合的混血儿,从相貌上讲,个打个千里挑一,且自小就被秦国公室按世界一流谍报人员的目标要求,由秦国顶尖高手在秦宫秘密培养,无论是才智还是心计,无论是女红还是艺舞,样样拿得起。

  就连秦襄公自己,也真心舍不得将这两位姑娘送给老外。

  但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子孙后代,一切为了先祖的荣耀,一切为了赢姓的光荣。

  秦使还表了一个态度:今后,每年秦国将向南戎进贡两位美女。

  这感觉就是将老子当老大的节奏?南戎王立即被征服。

  南戎给予了秦国丰厚的回报:这里,这里,还有那里,再那里,这里大大小小十五六个被南戎威压的部落,今后绝对不会主动挑衅秦国。

  就这样,秦襄公稳定了秦国的南境。

  至于西边的那个丰戎部落,秦襄公早就有了安排:和亲!

  和亲也许太难听了,因为这是一个听着就是奴颜卑膝的意味,当时流行用语应该是联姻。

  秦襄公决定与丰戎联姻。联姻,意味着成了亲家,结盟就顺理成章了。

  是的,秦襄公在秦人与丰戎人长期的接触中,以及谍报人员不断提供的情报中分析,这个丰戎部落是当地最有实力的部落。如果单凭军事实力,至少两个秦国捆在一起也干不过人家。

  正因为丰戎实力超群,所以周边大大小小数十个西戎部落都视其为带头大哥。秦襄公知道,这样的家伙不宜成为敌人,至少目前秦国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最明智的策略就是与之成为自己人!

  这就需要结盟,但无来由的主动提出结盟要求,会引发丰戎的警惕和过度猜想,说不定就摊上了事。

  而联姻是一个可靠的办法,只要先联了姻,大家成了亲家再提出结盟那就很正常了。

  当然,联姻也有着大把的讲究。

  一是联姻主角的地位问题。也就是说,结婚的人,是双方的贵族。而秦襄公所要求的丰戎贵族,不是别人,正是丰戎部落首领,丰王!

  秦国要嫁给丰戎的,是秦襄公的亲妹子,缪赢。

  二是联姻的时机问题。秦国的谍报人员真的很厉害,他们第一时间给秦襄公送来了重特大情报:丰王夫人因病去世了。

  秦襄公当然不可能浪费这种机会,他一边派出卿大夫、兄长世父赴丰戎部落吊唁,一边向丰戎主动联姻意愿。

  缪嬴是秦襄公唯一的妹妹,此时年方二八,长得俊俏灵秀,在父兄的教导下,知书达礼。

  秦襄公亲自去做缪嬴的思想工作,没想到缪嬴根本不需要秦襄公做什么思想工作,这位历史上第一位青史留名的秦国女子,一口答应嫁给丰王。

  丰王这种破老头,缪赢不可能会真心喜欢。但生在赢秦公族的女子,其使命就是为国家奉献一切,包括幸福,也包括生命。

  在秦国列祖列宗面前,缪赢坚毅地对秦襄公以及大哥世父道:定当不辱使命!

  是的,作为秦国公族女子,秦襄公的亲妹子,缪赢并非只是简单地嫁给丰王,她有着更大的使命,那就是务必使丰戎部落成为秦国在西陲最可靠的盟友!

  秦襄公亲自挑选组建了和亲使团,由世父担任团长,如果不是要履行国君的主体责任,秦襄公甚至想自己亲自带队。

  都说丰戎部落实力超强,但到底强在哪里,有多强,秦襄公真的很想知道。因为这关系到秦襄公的东进战略,秦襄公想要顺利东进,丰戎部落是关键中的关键。

  如果丰戎实力足够令秦襄公放心,那至少短期内,秦襄公就可以将西境的秦军都换防至东线。

  这任务当然交给了世父,但更大的任务是给了缪赢。秦襄公甚至将全秦国最优秀的八个女特工给了缪赢,成为缪赢的贴身护卫兼丫环。另从秦国公族中找了两个女子,作为媵女。

  当然,陪嫁的,还有一百匹雄健的战马,以及二十车满载的各类财物。

  真的很隆重了,刚刚丧妻的丰王感慨万分。尤其是见到缪赢不但年轻,而且漂亮,缪赢所展示出来的那种英姿飒爽,浑身充满着青春风采,使丰王顿时忘了丧妻之悲。

  从此,丰王的全部恩宠,给了这位秦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姑娘!

  相比中原诸侯列国,那些个距母系社会时期更近一些的西戎许多部落,对女子更敬重,尤其是对部落首领夫人这种身份地位的女子。

  缪赢果不负秦人所望,她尽心服侍丰王,很快为丰王生了一个儿子。

  同时,知书达礼更兼心智一流的缪赢,在丰戎部落展示了超强的情商。她不惜自降身份,常常赴部落基层,与普通牧民交流。她善待奴隶,不但从不打骂奴隶,而且还劝谏丰王约束整个部落,应重视部落里的每个生命。

  整个丰戎部落上下,从丰王到各级贵族,以及臣服丰戎的诸多中小部落,无不对缪赢心悦诚服。

  秦襄公的案头上,经常放着来自包括丰戎在内的各种情报,他很满意秦国的谍报系统,对那些虽未战斗的血腥战场但同样为秦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谍报人员,慷慨给予奖赏。

  当然,这个奖赏,大部分时候,是奖赏给其家人的。

  来自丰戎的情报让秦襄公确定,西线稳了。

  那,就东进吧。

  第18章迁都汧邑,交锋突乌

  东进的第一大行动,是迁都!

  必须说明的是,当时秦国的都城在西陲,是赢姓族人自山东迁来最早定居之处,算是赢姓族人在西陲的祖地。

  为了坚决贯彻落实东进战略,并积极与大周王朝保持密切联系,拉近中原列国距离,同时更加有利扫除东进道路上的西戎部落,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将秦国都城迁到了汧邑,即今陕西省陇县东南。

  那西陲呢?

  西陲为秦国祖地,就由秦世父率军驻守。

  就这样,秦襄公将西陲交给大哥秦世父,自己亲率秦军赴汧邑筑城。

  历史进入春秋前后,秦国不断迁都,迁都意味着重大战略转移,是秦国不断向东挺进的表现。

  咱老秦人的根,在山东!不挺进到大海,就没能真正寻根问祖!

  这就是秦国,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努力。直到后来,将国土扩大到了大海,真正的挺进到了老祖宗的发源地,山东。

  迁都,也意味着秦国占领了新的地盘。汧邑本不可能让秦国染指到,但正因为西申国被周宣王灭了,所以原西申国的一些地盘就被周边西戎部落给侵占了。

  在占领地盘这方面,秦国人从来都是不甘落后的。就这样,秦国占领了汧邑,并成了秦国的新都。

  当然,此时的西申国,尚有一些遗民存在。原西申国贵族们并未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们仇视着大周王朝,也仇视着天子新封的那个申国。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们过着有酒有肉的好日子,我们这些正宗的申国人,即飘零在西方的尘土中?

  这年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既如此,那就不当好人了,当流氓得了。

  西申国本就实力不俗,那些遗老遗少们在彻底摒弃了中原礼仪后,完全走上了西戎式的发展道路,号称申戎。

  你们中原人还要继续称咱为姜戎?没关系,那就姜戎吧。

  完全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节奏。

  西申国,或者说姜戎、申戎这些事,我们在后面会好好讲来。现在还是讲秦国,因为就在这次迁都及秦世父换防的过程中,出事了。

  当时,秦襄公将一半的秦军交给秦世父,让他驻守西陲,目的是加强防守,而非主动出击。

  但秦世父驻守西陲不久,就得到了一个情报,突乌戎族游牧到了西陲。

  突乌戎族,是以这支西戎部落首领叫突乌而命名的,是当时西戎各部中战斗力相当强悍的一支武装。想当年,秦国国君秦仲正是在与突乌戎族的战役中壮烈牺牲。

  后来,周天子派出7000天子王师,与秦国组成联军,在秦仲之兄长秦伯氏的率领下,对突乌戎族发起突袭,一举将其击溃。

  那场周秦联军对突乌戎族的战役,使突乌戎族损失惨重。突乌戎王族宗亲大部战死,六个儿子亦战死五个。

  突乌王仅率不足半数的残军向西北逃窜,从此不知遗迹,至今已过了四十余年。

  秦国一直视突乌戎族为头号强敌,几代人下来都在收寻突乌戎族踪迹,均无所获。

  秦世父之所以放弃继承秦国国君之位,只想着率军击溃突乌戎族,就是因为秦国与突乌戎族结下了世仇,甚至已经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

  秦国必须时刻防范突乌戎族的报复,而且这是一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西戎部落。所以,秦世父心心念着的,就是如何才能不让突乌戎族死灰复燃,如何有效防范突乌的突然出现和袭击。

  那就需要找到突乌戎族,一举歼灭之。

  但一直以来,突乌戎族不知下落,这让秦世父一直忧心冲冲。

  这也难怪秦世父,因为突乌戎族在当时战斗力之强,确实令人心怵。

  突乌戎族擅长轻骑出击,他们从不恋战,一贯以来追求速战速决。突乌戎族发起战役的目的,基本不是为了抢占地盘,而是为了抢掠财物、牲畜和人口。

  突乌戎族曾发动袭击,灭了赢姓大骆之戎,占领了赢人在西域的祖地西犬丘。也许是因为赢人将西犬丘建设得相当好,所以突乌戎族率着部众定居了下来。

  秦国先君秦仲为夺回西犬丘,与突乌戎族艰苦奋战了两年,结果不但没打败突乌,反而战死沙场,成了秦国永远的伤痛。

  突乌戎族最喜欢发动袭击。曾经,突乌戎族的突袭往往以数十人轻骑为尖兵,进行侦察与试探后,然后战车迅速发起进攻,绝对不搞对阵作战。

  突乌戎族本来也有大量战车,但情报显示,如今的突乌戎族扩大了轻骑兵队伍。如果正面袭击效果不理想,突乌轻骑兵部队很快主动撤退,而撤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攻,第二轮的进攻则是出其不意地从敌人的侧翼发起。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具备熟练的骑术与坚忍的意志力,不等敌人从一场战役中还过神来,他们便又神差鬼使地出现在敌人的侧边,从而冲散敌军,取得胜利。

  此外,突乌戎族的单兵作战能力相当强。每一名骑兵都熟练地掌握两样兵器:弓箭与弯刀。每名战士配发的弹药一般是两筒箭,两把弓,两柄弯刀,每筒二十支箭。

  在军队组织上,突乌戎族以三十人为一小队,三百人为一大队,三千人为一营。兵车是运送兵器粮草的,每一队都有五辆至十辆兵车。

  显然,突乌戎族部队的一切装备,都是为了打有效的运动战和袭扰战,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抢掠。

  突乌戎族的一些战役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形式:刚开打,突乌的轻骑就呼啸着冲了过来,在冲锋中将箭筒中的箭用掉一半。他们的弯刀势大力沉,纯粹就是为了配合骑兵而设计的。

  当敌人败退时,突乌戎军的弓箭又来了。所以,这是一支战斗力极其强悍的武装,比起数十年前的那支突乌戎族武装,如今的突乌在总结了差点灭族教训后,已经脱胎换骨,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许多西戎部落打不过突乌,突乌就在西域横刀立马,驰骋疆场。

  但秦世父根本不怕,他就在等着突乌戎军的到来。

  当然,秦世父并没有傻傻等在西陲,他先是强化了西陲的城防建设,不但加固了城墙,更是设置了大量拒马。

  想要突袭西陲?那就来试试吧!

  将自己的全部都献给寻突乌主力决战的秦世父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但突乌戎族根本没来染指西陲。

  秦世父得到的情报是突乌戎族不断侵犯西戎其他部族,许多部族被抢掠了大量财物人口牲畜。

  秦军探子终于回来了,带来了突乌戎王驻扎的具体地址情报,秦世父大喜,他早就想对突乌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了。

  得知突乌戎王军营所在地的秦世父带着三千秦军出发了,留下两千秦军防守西陲。秦世父很清楚,从情报来看,自己目前手头的秦军还不足以与突乌打一个漂亮的阵地战。

  你突乌那么擅长搞突袭,那老子也给你来个突袭看看!

  三天以后,秦世父率秦军终于接近了突乌戎族军营。月光下,秦世父貌似一眼就认出那顶最大的军帐应该就是戎王的中军大帐!

  秦世父很激动,今晚以后,再无突乌!

  只是,秦世父根本没料到,在秦军的前面隐蔽处、两侧隐蔽处,有无数双眼睛正紧盯着他,紧盯着已经走了三天正疲惫中的秦军将士们。

  一双双象狼一样的眼睛,特别擅长在夜间观察移动着的东西,动物,人,军队!

  秦世父已进入了敌人布下的口袋阵!对突乌所精心部署的偷袭,居然成了送肥羊上门的一出悲剧!

  秦世父犯了一个大忌:他没有去好好想一想,凡是擅长偷袭的军队,同样擅长防偷袭!

  早在秦军向突乌军进发伊始,突乌的探子就准确判断出秦军的战略意图,并及时报告了突乌戎王。

  突乌戎王遂将计就计,摆出一座空营,将一万突乌军分左中右三路,互为犄角,其中左右两路各三千轻骑,中军由自己亲自指挥,共四千轻骑。

  秦世父率秦军一路追踪前来,非常顺利,这个顺利正是突乌给予的。根据突乌戎王的指示,放秦军进来!

  秦世父中了突乌军的诱敌深入之计,毫不知情的秦世父非常激动,此时的他,满脑子想的便是趁敌人沉睡着,率将士们发起突袭,将敌人打个猝不及防,一举击溃,然后迅速撤离战场!

  毕竟,自己仅率了三千秦军而已,突乌军有万余,是秦军数倍。而且,突乌戎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正面厮杀,秦军不可能取胜。

  秦世父正想着,突然,自己的前面,还有左边和右边,战鼓声骤起,数以千计的火把点亮了夜空,声振云宵的呐喊齐声响起!

  包括秦世父在内的秦军所有将士惊呆了。中计了!进入敌人包围圈了,还不快撤?

  秦世父大声下令撤退,但敌人的箭已如蝗而至,秦军将士纷纷倒下。

  毫无半点抵抗之力,误入突乌包围的秦军将士如同一群闯入狼群的可怜绵羊,被突乌战士残酷杀戮着。

  秦世父中了两箭,倒在战场上。他没感到痛,此时的他想起了自己的兄弟,那位将西陲交给自己的秦国国君。

  自己还曾豪言壮语,说什么不灭突乌誓不还,现在突乌就在眼前,而自己却成了已经被宰的羔羊!

  数千将士呐,这可是秦国最基本的依靠,是赢秦族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自己的无能而命丧沙场!

  战役很快结束,三千秦军,约千余四散溃逃后回到西陲,数百战死,其余一千余人悉数被突乌俘虏。

  突乌并不杀降,这些活着的人,既可以换回一大笔赎金,或可用作奴隶。

  秦世父也成了俘虏,他心灰意冷,此时心心念及的,是西陲,是赢秦祖地犬丘。

  突乌戎王亲率突乌军向犬丘发起了猛攻,犬丘虽加固了城墙,强化了城防工事,甚至设置了大量拒马。但由于三千秦军折扣了两千,仅余刚刚在修罗战场逃归的千余残军,根本无法抵挡。

  当天晚上,犬丘守军弃城而逃。

  就这样,突乌戎族占领了秦国重要战略要地、赢秦祖地犬丘。

  正在汧邑的秦襄公惊闻噩耗,并没有完全沉浸在悲痛中,他略作思考,一口气下了五道命令:

  第一,紧急派出行人赴西陲,面见突乌戎王谈判,不惜一切代价,将秦世父及被俘的秦军将士全部赎回。

  第二,紧急派出行人赴丰戎部落,面见丰王,奉上大把贿赂,请求丰王出面调停秦国与突乌戎族的矛盾,同时促成突乌戎族释放秦俘。同时,整备兵马,立即向西陲开进。

  第三,紧急派出行人赴北戎、南戎两部,奉上大把贿赂,请求出兵,向西陲推进。

  第四,紧急派出行人赴赢姓兄弟之国梁国,请求出兵,同样向西陲推进。

  第五,紧急调集秦军,向西陲推进。

  一切都朝着秦襄公希望中的方向发展着。丰戎、北戎、南戎以及梁国军队均朝西陲推进,令突乌戎王大惊失色。

  秦国居然请出了这么多的帮手,尤其是丰戎部落,这可不是一般的部落,至少部落能征善战者有两万之众,是突乌的两倍。

  再加上其他西戎部落,与秦国乃兄弟之国的梁国,以及愤怒的秦军,突乌还敢继续占据西陲?

  突乌戎王当机立断,接受丰戎部落的调停,收了秦国一大笔赎金,释放了秦世父及一众秦军将士,迅速撤离犬丘,再次远远遁去!

  秦国,终于化险为夷,不但救回了秦世父及秦俘,更收复了西犬丘。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