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0章 长孙无忌:我必须带头支持啊
李世民动作极快,没过几日,朝廷便颁布了关于河东道和云中都督府的政令,并开始鼓励关内民众前往县府报到。
而《大唐日报》,更是将这个政策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和解读。
同一时间,朝中议论纷纷了近一个月的功勋榜,也终于有了结果。
不过,与凌烟阁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功勋榜上并不仅仅只有二十四位功臣,更有七十二位英雄被雕刻成了雕像,摆放在了纪念碑周围。
与之相比,李世民对于那些有功之臣的封邑更多,而且大部分都在朔州等地,倒也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
“父亲,孩儿恭喜你登上功勋榜榜首。”
长孙无忌身侧,长孙冲微微一笑。
“低调,低调,绝对不能让人看到我们的得意。”
长孙无忌抚须而笑。
说起来,这二十四位功臣,在朝堂上也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而且,很显然,这些功勋大部分都是秦王府的旧将,跟随李渊征战天下的功臣并不在其中。
虽然还剩下七十二个名额。
“父亲,你为了大唐付出了那么多,陛下也看到了,那些人不过是嫉妒罢了。”
在长孙冲看来,父亲绝对是居功至伟之人。
别的不说,就说玄武门的事情,如果不是父亲在背后推波助澜,谁来当皇帝还真不好说。
当然,这件事,他也只能在心里想一想,就算是父子,也不能说出来。
“这些年,燕王,终于有点出息了。可惜了,如此好的提议,竟然不是太子提出的。”
长孙无忌心中一惊,没想到李世民居然会给他这么大的赏赐。
和李渊不同,李世民登基之后,除了第一年大肆封赏,之后,他对所有的封赏,都是小心翼翼,甚至可以说是吝啬。
这一次,却是一反常态。
“只可惜,这些封地都在朔州的北边,大部分都在云中都督府的地盘上,实在是有些鸡肋。”
“二十四位有功之臣,每人赏永业田三万亩,七十二位有功之臣,每人一万亩永业田。如果不是朔州这样的边陲之地,关中道上又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良田?”
长孙无忌显然比长孙冲看得更远。
李世民这么做,显然是有深意的。
而且,朝廷刚刚颁布了一份关于河东道移民的公文,其中还提到了关中道禁止大面积种植棉花的禁令,基本上就是在告诉所有人,这里的土地,都是朕赏给你们种棉花的!
“话是这么说没错,还好是在朔州,如果直接封赏在西域的话,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意义。现在朔州和长安都有水泥路,最多也就是一个月左右的路程,还算可以接受。”
对于长安城里的权贵们来说,朔州的安全并不是最让他们担心的。
毕竟,以大唐现在的实力,还没有人敢去招惹。
他们更关心的是,这片土地是否值钱,是否能带来财富。
“冲儿,我让你去打听一下棉花种植的利润,怎么样了?”
朔州的土地上,如果所有人都种粟米,那么他们的投入和产出,都不会有太大价值。
毕竟,朝廷赏赐给他们的,可不是什么现成的良田,听说大部分都是荒地,根本就不能用。
说句不好听的,长孙家要不先投几万贯银子,这片地都不可能变成田地。
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才会如此大方。
这些土地赏赐给那些有功之臣,成为大唐的一块肥沃的土地,那朝廷也是赚的。
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父亲,我打听过了,种棉花确实很赚钱,除了燕王府在广州种的甘蔗外,没有什么比棉花更赚钱的了。如果朝廷把所有的土地都用来种棉花,那一年的收入,恐怕比我们铁匠铺都要多。”
长孙冲不得不佩服李想的点石成金之术。
联想到《大唐日报》上的内容,以及这段时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李想的格局,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陛下把我排在了功臣榜的首位,不管是于公于私,我都要支持朝廷种植棉花的计划。”
“目前来看,种植棉花还是有些赚头的,就算是路途遥远,投资多,但最后的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如果能把这些土地都变成良田,那对于大唐北疆的稳定,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于李想,长孙无忌是越发的忌惮。
但是,他也不得不配合。
虽然不知道李想得到了多少好处,但这对大唐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北方这片广袤的土地,还是很有前途的。
……
石明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去农场的温室里研究棉花的长势。
离开观狮山书院后,他招了一辆马车,朝着自己的住处驶去。
石明家里这些年虽然过得不错,但也从来没有坐过马车回家过,一般都是靠着自己的双腿走路。
但今天,他却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见父亲了。
“明儿,你这次回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石养见到自己唯一的儿子回来,先是一喜,然后又有些担心。
自从进入观狮山书院后,石明几乎每个月都会回一次家,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研究。
这才半个月不到,又不是什么重要的日子,这明显有些反常。
难不成,他做错了什么事,被狮山书院开除了?
一念及此,石养的脸色顿时一白。
“父亲,没事,就是有点想你。”
石养听了石明的话,更是心惊肉跳。
有问题!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如果是以前,他绝对不会对自己的儿子说出这样的话。
哪怕这是他的真实想法。
“明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告诉父亲,你放心,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揍你的。”
石明:???
这句话,你从小就跟我说过无数遍,结果都是一样的。
当初我偷看寡妇洗澡的时候,我还不想承认,你就这样说。
当年自己在邻居家的茅厕上动了手脚,让人家掉到粪坑里去了,你不也是这么说的吗?
如今……
他又不是三岁小孩子,还不至于上这种当。
不过,他也没做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