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真的很奇怪,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因为安史之乱,突然衰弱,简直让人莫名其妙。究其原因,很难说清楚,只能从开元、天宝年间发生的一些事件去推测。
开元中,宋璟做宰相时,应该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胀。武则天、唐高宗时期,经常实施紧缩政策,所以物价相对平稳。自狄仁杰阻止武则天建大像回收铜钱时起,一直到开元中,将近三十年,大唐一直没有控制铜钱流通。宋璟等人用尽手段,效果都不理想,为此被罢宰相。到了张九龄做宰相时,形势转变,开始通缩,市井缺铜钱,所以张九龄提出放开放政策,让民间铸钱,被绝大多数百官反对,未能实施。到了开元末、天宝初,通缩应该相当严重,铜钱的市价低于铜价,朝廷铸钱严重亏损。
史书不愿意提这件事,唯《旧唐书》有一句话:州县强制百姓交易时,恶钱、好钱等价。恶钱即民间铸造的纯铜不足量的钱。由此,产生了一门大生意,收朝廷铸造的好钱,运到江淮,铸成恶钱再运回长安、洛阳。史书上说,一枚好钱可以换五枚恶钱。有能力操作恶钱生意的人有两类,一类为权贵,利用漕运贩运;一类为黑社会。这种情况下,所有人存储的铜钱甚至铜器,经由各种渠道,换成恶钱。不换?一定贬值,有钱赚为什么不赚?由此,大唐度过了天宝初的通缩。然而,等李林甫反向操作,准备回收恶钱,实行紧缩政策时,遭到民间强力抵制。不得已,杨国忠出面做好人,第一次紧缩失败。为此,李林甫以各种名义,贬、窜、杀一批财赋公卿;然后,彻查漕运路。史书有些奇怪,都记载为李林甫嫉恨韦坚,所以整顿漕运,连纤夫都抓,还要连坐;直到李林甫去世,此事才告一段落。
天宝十一载,李林甫第二次紧缩,还是遭到民间强力抵制,还是由杨国忠出面稳定局势。可能此事太大,李林甫才抑郁而病死,或者说被毒死都有可能。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做宰相,李林甫系的官员全部贬、窜、杀,李林甫自己都被开馆,大棺材换小棺材,权贵葬改为庶民葬。可见,这时候的通胀已经相当严重,恶钱生意导致货币失控。后来,杨国忠究竟用什么方法平息通胀,史书只记载,大量铸好钱,一年用铜200万斤,相当于8年铜产量。由此推测,朝廷自己出钱,赔本回收恶钱。
从杜甫的经历看,他们家是恶钱生意最大受害者;天宝初,去京城长安求官时,日子还不错;去了京城候,越来越穷,以至于将家安在奉先,离长安城差不多200里地。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全民狂欢的过程,尤其市民,赚钱更多;种地的穷人,应该受损,但不严重。李林甫之死距离安史之乱仅仅三年,不得不怀疑,恶钱引起的通胀,使得民间充满戾气。
可以肯定,朝堂上下,那么多被司马光称为敛聚之官下功夫,天宝年间,均田制一定实施的很好,不存在土地兼并。
天宝九年,李林甫裁撤折冲府府兵,只留下管理折冲府的武官吃粮饷,实际上没有府兵。后来,杨国忠征兵入蜀,从《兵车行》看,全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卒,疑似将中原残存的原府兵,全部征用。由此可以断定,南诏人根本不想与大唐打仗,在大唐逼迫之下,不得不与穷吐蕃结盟。云南战场,疑似用来消耗府兵,或者,消耗原剑南道的镇兵。史书没提,究竟是换岗还是中原兵直接上战场。这种情况下,大唐四十多万兵全部屯守边地,中原无可战之兵;安禄山举兵起事后,几次大战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原确实无兵。
裁撤府兵不是小事。从唐太宗时期,大唐定国策,削弱世家大族,削弱军事贵族,削弱府兵。到天宝末,世家大族入仕的子弟很多,全无家族势力。安史之乱中,尽显藩镇势力,无明显大族势力起作用。而在武则天时代,裴炎敢于行废立皇帝之事。
从杜甫《兵车行》,三吏三别来看,中原人不愿意打仗;所以,边军改为募兵制之后,大量使用胡人,其次就是穷人。封常清、高尚两位读书人,尤其封常清,从高仙芝随从做起,最终成为节度使。可以看出,那时候有多少穷读书人投笔从戎,连高适、岑参都要从军。时间,杜甫、李白官场总不能得志。与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时代相比,盛唐时读书人太多,朝廷并没有需求。
胡汉平等是唐太宗制定的国策,所以边军中,各种族、各地汉人混杂在一起,是思维最活跃的地方,也是无论出身,只看能力、战功的地方。可以猜测,大唐精英集中于边军与朝堂,而朝廷公卿才能容纳多少人?所以王维等不得志,在常理之中。
唐玄宗对待安禄山的态度很奇怪,不断扩充其势力,以至于身兼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人人都说安禄山必反,恐怕唐玄宗也认为安禄山必反。出人预料的是,河东、范阳、营州竟然没多少将士反对,都跟着安禄山去抢劫洛阳。如果哥舒翰灵宝之战不败,安禄山可能会回幽、营。
这可能跟胡汉融合有关。看唐朝历史,大唐对四夷很宽容,即便是暴乱、反叛,最多处理首领及贵族等罪魁祸首,不会殃及普通族众。所以,胡人部落遭遇灾难,而大唐不及时救援,一定会起兵反叛,即便战败,首领认罪即可。众多胡人将士把部落习气带入边军,导致镇军演变为藩镇,藩镇如同草原,以小部落为基础,组成小部落联盟,小部落联盟又组成大部落联盟。天宝后期,大唐不再调换节度使;很可能,调换也无用。一个节度使,不能给麾下大大小小的藩镇带来利益,也没有将士会听其号令。安禄山就是这样的“蛊”,能够为手下人谋利益,所以将士愿意跟随其起事抢劫。安史之乱的结局也验证了这一点,史朝义自杀,其部将投降。
总之,天宝年间发生的几件大事招致乱兵之祸。那时候,大唐之富裕超乎想象,贫富分化严重,阶层固化,导致严重通缩,而朝廷用恶钱生意来解决通缩,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超出底线,又引起严重通胀。裁撤府兵导致中原无兵。胡汉融合的边军,出了岔子,部落制思维占据主导。洛阳、长安两座大城太富,是恶钱生意最大赢家,让人垂涎。当长安被劫掠过一次,洛阳被劫掠数次之后,中原到了无物可抢的地步,安史之乱结束。
大宋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本是洛阳北市里坊。从出生起,赵皇帝汲取了洛阳人的思维,宁愿辛苦劳作,也不愿意打仗抢劫。由此看来,不仅仅宋朝读书人厌战,整个宋人都厌战。就拿燕云十六州来说,肯定比大唐征高丽要容易。然而,大宋将收复挂在嘴上,就是不去实施。以大宋的国力,持续用兵二十年,多少个燕云十六州都能拿下。
大宋的上升通道只有读书,当兵没前途,所以《水浒传》英雄只能落草为寇,而宋江等水浒英雄承继了大唐部落思维,最终投降朝廷。靖康耻发生时,大宋朝延续的时间,比安史之乱发生的大唐的时间差不了几年。尽管大宋皇帝、公卿都很节俭,但开封太富,惹人垂涎。更重要,民族融合是大趋势,而大宋放弃西域,放弃燕云十六州,以保证思想的纯粹,却想不到,最强力量出现在融合地。大宋熬死了大辽,熬死了大金,却没有躲过蒙古人。
昆仑被视为万山之祖,不是没有道理,大宋读书人却对西域深恶痛绝,在《资治通鉴》中,可以明确读出司马光的心思。如果大宋仍然延续大唐胡汉融合策略,又想办法改进,那是故事,不是大宋。所以,北宋被灭是大势所趋。宋徽宗、宋钦宗错估形势,本以为可以打一场守城战。唐玄宗世故,逼哥舒翰出战比高下;溃败之后,知道不会有长安守城战,直接逃跑。崇祯帝惨烈,直接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