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百年天桥之长夜路漫漫》完本感言与新作预告
当指尖在键盘上轻盈落下《百年天桥之长夜路漫漫》的最后一个句点,
窗外,那株古老的槐树正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细碎的花瓣宛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落,
洒落在窗台之上,也悄然融入了我的思绪之中。
恍惚之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
目睹了1928年那个血色弥漫的五月,济南老城的青石板路上,同样飘落着这样的槐花。
然而,那时的花瓣却似乎被鲜血浸染,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悲凉气息。
那些花瓣,宛如历史的碎片,承载着那段黑暗岁月的记忆,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苦难与沧桑。
这部作品,始于去年五月槐花初绽的时节,
而今,又是一个五月,
我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字,仿佛完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轮回。
在这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莫过于写作“五三惨案”章节的那两天,
我仅仅饮用了三包牛奶,用整整三十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接近五万字的创作。
当五月三日上午十点,全城响起为纪念五三惨案中遇难同胞的防空警报,
那凄厉的声音穿透晨雾,回荡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时,
我的手悬在键盘上方,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仿佛那警报声中,藏着无数亡魂的悲鸣,让我无法平静,心潮澎湃。
史料里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被刺刀挑起的婴儿照片、
教堂墙上未干的血手印、护城河里漂浮的蓝布长衫,
突然都化作实体,如潮水般向我涌来。
我泪流满面,对着屏幕,
却依然坚持写完了日军残害女学生的场景,
写完了外交官蔡公时被割耳挖鼻仍痛骂不止的细节。
然而,这些文字却因平台审核时被认为过于血腥、过于残暴,
最终未能通过审核,未能与读者见面。
但它们永远镌刻在了我的硬盘里,也深深烙印在了我的骨头上,
成为我创作生涯中无法磨灭的记忆。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在SD省档案馆发现了一本发黄的史料,
其中记载着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
一个被炸断双腿的商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用血手指在天桥栏杆上艰难地写下了“中国”二字。
正是这样的细节,让我在三十小时的创作癫狂中不断追问:
当我们在警报声中低头默哀时,可曾听见97年前那些亡魂的呜咽?
当我们在朋友圈转发“勿忘国耻”时,可曾真正触摸过历史褶皱里的血痂?
那些被岁月掩埋的伤痛,是否真的被我们铭记?
有位好友曾问我,为何非要描写那些残酷的场景。
我想起了在纪念馆里看到的那件染血的学生装,
标签上写着“齐鲁大学预科生林□□,17岁”。
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历史并非教科书上单薄的数字,
而是由千万个像林□□这样具体而微的苦难构成的。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生命,一段无法忘却的过往。
文学若不能呈现个体生命的战栗,又如何承载民族的集体记忆?
我们有责任让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让那些无声的呐喊被更多人听见。
被平台删除的三万字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劫后的芙蓉街上,一个被刺刀剖开肚腹的孕妇,肠子间缠着半截藕荷色绣线。
她生前可能在给未出世的孩子绣虎头鞋,一针一线都寄托着她对未来的希望。
这些文字或许“不合规”,但在规整的文明外衣下,往往包裹着最野蛮的伤疤。
那些被刻意掩盖的真相,那些被忽视的痛苦,正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历史。
接下来,我要书写的是《百年天桥之星光璀璨》,
这部作品将聚焦于1933-1937年的谍海风云。
在大明湖畔的咖啡馆里,在瑞蚨祥绸缎庄的暗室内,
那些没有名字的英雄们用生命织就了一张看不见的网。
他们默默无闻,却为国家的未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有位研究党史的朋友告诉我,
当年有段时间,中共济南地下交通站的联络暗号是“来包哈德门香烟”
——正是这些烟火气十足的细节,
构成了历史最动人的肌理。
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背后,
隐藏着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书写。
特别感谢每一位追更的读者,是你们给了我创作的动力。
有位济南老市民回忆童年时听祖母说,五三惨案后整整三年,
济南城的狗都不吃日本人给的馒头。
这种对侵略者的本能抗拒,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尊严,
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最深刻的教训。
文学的意义,或许就是让时光长河里的每滴水珠,
都能折射出自己的光芒,让那些被遗忘的个体重新被看见,让历史的温度在文字中延续。
窗外,又飘来一阵阵槐花香,这一次带着晨露的清新,仿佛在诉说着新的开始。
百年天桥上的血迹早已褪色,弹痕累累的桥墩也早已经拆除,
但长长的铁轨仍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而那些故事,将永远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