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演绎

第七十三章 六国封相(1/2)

  又经过多少往返、几度磋商。

  与六国约定于周显王三十六年冬在洹水(今河南省境内又名安阳河)召开“合纵”结盟大会。

  赵肃侯已封苏秦为武安君。

  二人提前来到洹水画地布位安排会址,筑坛建房以待诸侯。

  燕文公第一个来报到。

  他之所以这么积极自有目的。

  燕在六国中最小,为了提高自己的在各国的地位,他想在排座位时争取一个比较靠前的名次。

  这就需要事前做些“院外”工作。

  苏秦在穷途末路时是燕最先支持他,不敢说有恩,交情也不一般,就让相国子之私下里去找他帮忙。

  苏秦知道这事不好办,因为各国向来对“名分”都非常敏感。

  弄不好会影响“盟约”的签订。

  但又不好意思拒绝燕王,就答应子之:

  “各国到齐后先把各位相国请来开个预备会,在会上您可以……

  这么说,我再帮着敲边鼓。”

  说着话各国陆续到齐,这预备会不为燕国也必须召开。

  会上,先讨论大会程序,研究“结盟”草稿条款。

  几经推敲修订,才达到各国都能接受、比较满意的程度。

  完成这件大事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安排各位国君入场就座的前后顺序,子之抢先发言:

  “按礼制,燕、楚受周王之封最早,燕的爵位又最高,所以燕君应该居首位。”

  漫天讨价、就地还钱,先要个“高价”。

  最后轮不着第一、第二,也有望三、四、五。

  尽管子之没有挑明,但言外之意齐与“三晋”都是以臣篡位当上国君的,品味要比燕低。

  齐相田婴听了心里不舒服便冷笑一声:

  “若遵礼制,就不必结这‘合纵’之盟了,只到周天子御前请他约束秦子(秦封子爵),岂不便天下太平?”

  苏秦刚想给子之帮腔,听田婴这种表态,惟恐毁了“合纵”,连忙打圆场:

  “虽然礼不可废,但在战国纷争之时,人心不古,只靠‘礼’已难以服人。

  今日六国结盟,便成兄弟,谁前谁后,序齿而已,不示尊卑。

  所以苏秦以为,就无须在座位名次上计较啦。”

  楚相昭阳也有打算:

  “虽是兄弟,也有长幼,就以国的大小来排列最公正!”

  他显然是在为楚争第一,但凡平民结伙,也是推身高力强的当“龙头老大”。

  昭阳的建议,确是符合这个最原始的游戏规则,居然得到大家的同意。

  议定的结果是楚最大、齐次之,然后赵、魏,韩主动居末,把“老五”让给燕。

  其实韩相本来就是苏秦,能够做主,韩的实力也确是最弱,韩国的代表只得接受这个事实。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来担任这个“从约长”?

  他虽然不是高踞于六国之上的统治者,但握有召集、协调、统一组织联合行动的权利,当然成为各国盯紧的目标。

  楚、齐是大国,当然志在必得。

  但正如苏秦所预料的:

  韩、魏、燕自知抢不到,便以赵为首,集四国之力并不弱于齐楚。

  于是六国内又形成三强相争的局面,而且是各位国君亲自上阵,苏秦根本左右不了局势。

  “内战”打到白热化,他再能言善辩也无法解决这个矛盾。

  眼看“合纵”之盟就要破裂,他的头发都快愁白了!

  为了这个“从约长”,六国君相各抒己见,争得口干舌燥、相持不下,一连十天没有结果。

  之所以没有“不欢而散”。

  多亏大家都舍不得放弃这个“宝座”,又都尽力维护“合纵”,以保证自己能争到手。

  争得太累了,决定暂时休会,调整心态喘口气,同时做些私下交易。

  就在这时,有人给赵肃侯送来一封信:

  “……‘合纵’之盟,实由苏秦首倡,何不先让他任‘从约长’?

  以后各国之君,五年一任,轮流坐庄,则无争矣!”

  信尾署名是“张仪”。

  秦的谋士竟给“合纵”支招解难?

  但赵肃侯并不奇怪,他知道张仪与苏秦的关系,而且据苏秦密报,张仪赴秦是为赵工作。

  张仪的这个建议,能把苏秦的个人地位提的很高,高得举世景仰,但也确为“合纵”走出怪圈提供了良策。

  而且,苏秦是赵相,由他出任“从约长”对赵有利无害,所以赵肃侯决定采纳这个建议。

  复会后,赵肃侯果然提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穿越瓦罗兰之我的老婆是凯尔海贼之铁铠冥魂进化时代之英雄之力穿越:我在超能世界练武从零开始经营冒险者公会诡艺从名画开始狐鸦小传群星的观察者全职法师之林枫穿书只为磕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