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监国

第36章 他们只关心大米!

  有人开了个头,几人便都放开些手脚。

  任亨泰作为礼部尚书,率先举起了手。

  随即,兵部尚书沈溍也将手举起。

  几乎是同一时间,工部尚书秦逵也表示赞同。

  户部尚书赵勉作为刘三吾的乘龙快婿,在观望着众人的态度后,有些不情愿的将手举起。

  动作最慢的是吏部尚书詹徽,见众人答案都同意了,这才举手。

  “既然诸位意见统一,这道奏本倒是很好回复。”

  “只是陛下还出了一道题,若是三皇孙殿下不可,该立谁为储君?”

  詹徽的话叫众人的心又提起,这问题远比朱允炆能不能当皇太孙,更加复杂。

  几人不愿支持刘三吾的奏本,本就是为的不掺和进立储之事之中。

  毕竟,自古以来史书上所记载,和立储之事有过多交集的臣子,最终的结局,都不太美好。

  若是支持之人顺利上位,那还能赚取个从龙之功。

  可若是支持之人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白费一番心血,最终不过是落得一地鸡毛。

  甚至于抄家灭族,也不是没有可能。

  众人原以为将这道奏本解决,之后的事情便也结束,没想到还有一遭。

  杨靖这回学聪明了,率先扣上一顶大帽子,道:“任尚书总管礼部,对此事应当更有体悟,不如说与大家一起参谋参谋,也好将此事完成。”

  任亨泰叹一口气,道:“不瞒诸位,礼部对于此事,也是各执一词。”

  “我总管礼部时日尚浅,经验不足,疏漏之处太多,于此事,的确没有太多建树。”

  众人都知道任亨泰这是在甩锅,也不好过于强逼,一时间又陷入沉寂。

  一时间无人开口,气氛凝滞,几人又都是能坐得住的主,很快便是半个时辰过去。

  直到殿门口脚步声响起,众人这才有了动作,当见到朱元璋踱步而来时,纷纷下跪见礼。

  “怎么样,商量得如何?”

  朱元璋看向几人,直截了当的问道。

  “启奏陛下,刘三吾所书奏本,臣等一致认为,不合时宜。”

  詹徽将奏本捧起,“陛下所说储君之事,臣等实在是不知,还请陛下责罚。”

  “是不知道,还是不敢?”

  朱元璋戳破几人内心所想,“都说官做的越大,越不敢做事,几位爱卿一言不发,是在等咱下旨?”

  众人都低下头,浑身直冒冷汗,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朱元璋这句话。

  见状,朱元璋又道:“做官做成这副模样,你们连赤髫小儿都不如。”

  “臣等无能,望陛下恕罪。”

  “免了,咱知道你们心里有顾虑。”

  “既然你们这些六部尚书将这道奏本打回,咱也不好同意,你们再去商量。”

  “时间嘛,咱给你们一个月,到时候该有个主张。”

  朱元璋也不想这么快就将储君之事放在明面上说,乐得做个顺水推舟。

  这道奏本他不想处理,便喊他们来顶锅,眼下六部尚书看了之后觉得欠妥当,他自然不能拂了他们的意见。

  如此一来,也算是对诸多臣子有一个明面上的交代。

  ……

  翰林院。

  刘三吾看着以六部名义打回来的奏本,脸都绿了。

  虽说名义上是六部打回,但刘三吾明白,这道奏本,朱元璋一定看过。

  看过还能打回来,便说明,他们的选择,并不是朱元璋的选择。

  以仁孝恭顺闻名的朱允炆,并不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之内。

  原有的一丝希望在此刻轰然间破碎,刘三吾的面色并不好看,甚至于有些灰败。

  若他不是开国君主,事情就好办太多了。

  刘三吾脑海中不免冒出如此可怖的想法来,他摇了摇头,将这个可怖又可笑的想法,抛诸脑后。

  无意义的假设罢了。

  “老翰林,情况如何?”

  黄子澄快步而来,扫见刘三吾面色灰败,兴奋的心立刻冷了下来,道:“看来情况不妙。”

  “奏本被打回来了,陛下心中,并不中意殿下。”

  刘三吾叹息一声,“最麻烦的情况出现了。”

  黄子澄颓然坐在椅子上,半晌无言。

  许久之后,他才开口:“老翰林,会不会是陛下心中并不急切?”

  他仍旧抱有一丝希望。

  刘三吾摇了摇头:“老夫不知道。”

  “有可能!太子殿下薨逝不到两个月,我们这样做,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了,对,操之过急了。”

  黄子澄似乎是抓到了一点希望,强自振奋精神,“老翰林,或许我们还要等一段时间,陛下才会正面给出回应。”

  “老夫不知道。”

  刘三吾有气无力的重复一次,似乎不愿在这件事情上多说,转而问起:“你计划的事情做得如何?”

  听到刘三吾询问,黄子澄面色不太好看,讷讷道:“原本很是顺利,殿下的仁孝美名在京城里流传很是迅速。”

  “文人墨客争相传颂,眼看着就要在市井坊间传唱,没想到突然多出来一个编辑部。”

  “那些无知的泥腿子,一听说读报纸有大米领,立刻就什么也不管了,拿着报纸傻乐。”

  “还有那帮文人墨客,听说编辑部公开征稿,每日里磨刀霍霍琢磨着被选中,更是无心传颂。”

  “这件事情算是黄了,学生实在是无能,辜负了殿下这一番信任。”

  刘三吾早有所预料,宽慰道:“无妨,好事多磨,等这一阵热闹过去,自然会有机会。”

  “老翰林你是不知道,这帮泥腿子实在是无可救药。”

  黄子澄有些气愤,“都同他们说的这般清楚,殿下仁孝恭顺,未来必定是一代明君。”

  “可他们全然不管不顾,丝毫没有一点远见。”

  “他们!他们只关心大米!”

  “简直是岂有此理!”

  他越说越气愤,“老翰林,你说这帮人,是不是可恨至极?”

  刘三吾苦笑一声:“眼下关心这些无用,六部将这道奏本打回,内中情由,老夫总得问个清楚。”

  提及正事,黄子澄面色稍霁,拱了拱手,道:“如此,便劳烦老翰林了。”

  “你我的付出,总不能就此做水流。”

  “若是你我能够帮助殿下……”

  他环顾四周,手指蘸了茶水在桌上滑动,只写了四个字:从龙之功。

  “老夫自当尽力。”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