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人往事
容一所说的园子,就是上海滩有名的豫园。
这个园子是一个私人园子,好几百年前就建成了。园子主人是一个叫潘允端的人,这个人生活在明朝,原是四川的一个布政使,后来调任上海。
他家有一个老宅,叫世春堂,里面住着一对老两口,就是潘允端的爹娘。宅子已经很旧了,周围也没有什么好看的景色。潘允端本打算卖了老宅,另觅一处好宅子给父母居住。可是老两口重土难迁,说什么也不舍得离开这处老宅。
潘允端是个孝子,不愿违背父母的意愿,只好想方设法翻修了老宅,让老两口住得舒服些。宅子修缮好了,潘允端还觉得缺点儿什么,他想着要是再在旁边盖个园子,供老两口游玩,岂不妙哉?
他说盖就盖,请来了明朝最有名的设计师张南阳帮他画图纸,然后在世春堂的西面,几畦菜田上便开始动工了。
起初,老两口不同意,说,“我家世代耕读,好不容易到你这辈才出一个当官的,总算光宗耀祖,但做人不能忘本,盖这样大一个园子,太过铺张浪费了,不是我们这样家底的人家能承担的,万万使不得。”
这次,潘允端没听老两口的,反而一再劝慰他们,“二老教训的极是,孩儿万不敢忘本的,孩儿想的是,我家如今不同以往,潘家在上海也是一个大户人家,总得讲些体面,盖一个园子不算什么的,还能负担得起,再说,您二老年岁已大,也该享享清福,有这样一个园子逛逛,那是好事,同时也能警戒后辈,勤于读书,支撑门户,孝顺双亲,这更是美事一桩啊。”
老两口说不过,只好做罢,心下却禁不住感伤,“我家富不过三代,就败在这铺张浪费上了,真是作孽啊。”
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园子终于建好了。取名“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也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园子当时占地七十多亩,景致秀雅,冠绝东南。园内亭台楼阁、泥塑砖雕、名树古木、石峰小桥,一应俱全,布局紧凑而又曲折幽深,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
但偏偏应了那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园子盖成没几年,他就去世了,他的后辈竟是个个中看不中用的,再没能有人撑起门户,当然再也无力承担园林修缮和管理所需的巨大开支了。
后来园子辗转落入他人之手。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一些富商士绅为使这座园子保留下来,筹措聚款购下豫园,又先后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添景致。
因为当时城隍庙东边已有东园,豫园处地稍微偏西,遂改名为西园,但是豫园的称呼一直没有被忘记。
竹月望着眼前这座园子,想不到它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和发人深省的典故。
她很佩服容一,满肚子都是学识,这一会儿子的功夫就教会她好多知识。
逛了几处景色,容一一时间趁竹月不注意,拉过她的手,说道,“前面有一座假山,很值得一看,我们去看看吧。”
竹月突然感觉手里像过电了一样,顿时浑身不自在,她想把手抽回,他却紧紧握着不放,那一股强势的霸道他与生俱来。
竹月被笼罩在这样的霸道之下,说不出来是喜欢还是惧怕?
他领她见到了一座假山,他饶有兴味地指给她看,“你看,这座假山堆砌得实在精妙。据说堆假山的人就是那个明代的张南阳,他可是一个叠山的高手。他最擅长的手法叫做见石不露土,这种方法堆出的假山才会千变万化,却又结构严谨,趣意盎然。我们对待仇人也要用这种方法,一块石头要不动声色地放上去,还要能让它变化万端,就要把握最好的时机,而它却始终还要是一块石头,不曾脱离我的掌控。”
说到这,容一做了个五指收拳的动作,眼光中陡然有股杀气,竹月不禁打了个冷颤。
她觉得眼前这个人十分陌生,陌生得遥远,他们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从没有过交集,以后也不会有交集。
他似乎感受到她陌生的目光,马上醒悟过来,瞬间转变成温柔的笑脸,“竹月,你累了吧,我扶你到那边去坐会儿,好吗?”
他哪里是询问,不等竹月回答,也不管竹月乐不乐意,牵着她的手就向假山上的观雨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