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梦
晚上,刘明达两口子在屋里聊天。
家里房子多,刘妈给儿女都留了房间,虽然他们也基本不住,也就刘明达一家子每年回来住几天。
正因为这样,整个二楼基本上都是他们用,扬扬也有自己单独的屋子,还空着的几间房间就那么闲着。
今天弟弟刘明远把给父母买房子的事又说了说,之前电话里也简单说过,不过毕竟是大事,还是想几个人参详参详。
因为是给老人住,方便是第一位的,独门独院的在城里基本没戏了,像这一片都要拆了。
楼房的话,肯定要有电梯,附近要有大一点的商超,最好离医院、社保这些单位近一点,如果有公园就更好了。
刘明远还想小区要停车方便一些,他和妹妹都准备近期买车,而且将来过来看望老人,或者带他们出去,肯定还是有车方便些。
这么限定下来,新楼盘只有一个基本符合要求,估计要年后开盘预售,到明年底交房,这个不作为重点考虑,而且有一定变数,价格肯定也要高一些。
二手房有三四个,排除房子比较老旧的,剩下两个小区、三套房子可供选择。
之前刘明远和刘明丽几个人已经都去看过了,基本确定就在刘明达去锻炼的那个公园旁边的景华小区,跟陈国强家就隔一条马路。
十年的房子,周边什么都方便,六层板楼带电梯,房子在三楼,九十六平米的三居,不算阳台,还带个半地下的小储藏室。
价格有些超出预算,全办下来要五十三四万的样子,不过多花这么些钱大家都觉得值。
刘明达也很满意,不顾刘爹的反对,直接给他转了十万块钱。
他这个大儿子,以前在尽孝心方面确实做得还很不够。
张晓芬其实挺舍不得这个小院子:“你说这么好的房子,怎么就留不住呢?你说爸妈在这住了这么些年了,要将来真的搬走,哪里能一下子就习惯了?”
她对这个深有体会,当年她爸妈第一次拆迁的时候,又盼着早点拆,又舍不得离开家园,跟老街坊聊起来,都跟生离死别似的。
特别是在等待安置房的时候,在外面租了两年房子,老两口真是哪哪都不适应,经常念叨老房子怎么怎么好。
“是啊,我都舍不得,更别说爸妈了。这院子那是三代人的记忆啊,特别是翻盖这个楼房,他们真是费了一辈子的心血啊!”刘明达也叹息。
“现在爸妈身体还成,其实每天自己捯饬捯饬院子,种点蔬菜瓜果,挺好。他们也愿意住着这里,自由自在,上楼了就不方便了。”
张晓芬:“你们也没个老家什么的,要不到农村再搞个小别墅,城里乡下来回倒着住,倒是挺好的。”
刘明达:“我爷爷奶奶都是苦哈哈来的,有了政府才翻了身,这就是老一辈唯一的传承啦。”
“我两个舅舅家在李村乡,到县城还有七八十里,一年也难得去一回,过阵子咱去看望看望他们。”
“现在农村的房子,城里人也买不了,私下里交易也不承认,主要是难得找到卖家。要不然倒是可以去附近买一个院子。”
租的话其实也不是不行,不过那样的房子,不翻盖没法住,翻盖还得跟人打商量,租期不长的话也不合算。
本来刘明达估计这一片要等个两三年才开始拆,不过据刘明远和曾志超打听来的消息,市里很快就要研究县里上报的建设规划。
眼看着拆迁肯定是要加快速度了,说不好年底前就要做动员,明年就要搬家了。
也因为这样,担心消息传开带来一波房价上扬,刘明远已经跟房主协商过了,双方约好了下周办手续。
两人都有些遗憾。
刘明达晚上做梦都在想农村有套房的事,不为别的,就为了一想起老宅子没了,心里就空落落的,刘爹刘妈肯定更是这样。
第二天中午,刘家一大家子到曾志超父母加吃饭。
这是亲家强烈邀请的,每年他们老两口都要张罗让他们过去聚一聚,上次刘明达回来太匆忙没去成,这次是一定要补上的。
曾志超的爷爷奶奶都八十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跟亲家住一个院子,家里来了客人老人家非常开心。
亲家兄弟两个,有个弟弟在辽省,很少回来。
曾志超也是兄弟两个,他弟弟一家单独住一个院子。
亲家母主厨,刘明丽和弟媳妇帮忙做饭。
连大人带小孩,一共二十口人,热热闹闹的开了两桌。
亲家太公、太婆,亲家两口子,刘爹刘妈,加上几位男士一桌,其他妇女和孩子们一桌。
吃的都是土菜,真正的自家产的。
虽然就隔着一条河,岸边的城市建设也搞得不错,不过毕竟曾家离城镇发展区还有一段距离,未来很长时间也不会列入规划区域。
不过毕竟离县城很近,村里搞种植养殖成了规模。
亲家自己包了鱼塘,散养着鸡鸭,还种了不多的菜和水稻。
二儿子曾志强承包了大棚种菜和水果,另外还养猪。
说起这几年的收成,亲家公很满意:“过去我们年轻的时候,拼死拼活的干,也就够吃个半饱,现在这么小打小闹的,也够我们几口子吃喝了。”
“我小时候,我爹妈最发愁我们两兄弟将来娶不上媳妇了,家里穷,又没有姐姐妹妹,真怕没人愿意进这个门啊!”
刘爹笑道:“太公太婆是有福气的,亲家母打从进门就持家,你看看现在这家业,红红火火的,有福啊!”
亲家母笑着说:“那时候哪里想得到现在的生活,守着家门口也有生意做,老人孩子都能照顾得上。”
太公太婆一个劲的劝吃菜,亲家公也频频举杯,宾主尽欢。
桌上,曾志超兄弟俩说起刘家置办房子的事来,曾志强也准备在县城买房子,将来孩子上学更方便。
刘爹说起要搬家就舍不得:“你说住惯了自己的院子吧,让我去那小区里,就是不得劲。”
“要是再过几年老了走不利索了,那也没办法,现在还是想有个院子,我看农村不比城里差。”
提起这事,亲家公说:“你看这事巧了,你要是想买一个院子现在不好弄,不过想有个地方住却也不难。”
他指了指院子西边:“旁边这个院子是我弟弟的,当年他当兵走了,以后怎么样谁也说不好,我爹跟我商量,得有弟弟住的地方。”
“所以先给他盖了院子,我们在那里住了几年。等有了钱,再盖了我这个院子。”
“后来把我爹的老房子拆了,给志强翻盖了院子。”
“我弟弟后来提了干,转业的时候自主择业留在了滨城,他们两口子这些年也不怎么回来,儿子在滨城工作,女儿在新加坡。”
“去年说女儿在新加坡定居了,怀了孕让他两口子去照顾,这不疫情都没回来。”
“前阵子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多照顾父母,他现在顾不上,女儿那边没几年他们也离不开,偶尔回国他儿子那还得顾着。”
“这也是没办法,现在的人呀,给钱都大方,要让他们照顾老人,那可就难了。不过确实也是各有各的难处,正好我们又在身边。”
他接着说起房子的事。
“他这个房子,平时我们也老给打理,现在随时住人都可以,院子也大,菜地上还种了些菜呢,有几棵果树,修一修明年肯定长得不错。”
“他的意思这个房子就给我了,不过我也只是暂时给他保管,将来他愿意给志超他们再说。”
“不过你们如果说想找个地方住几年,这不是正好吗?有人住着房子也不容易坏,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