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仙道:从拜师吕洞宾开始

姜元初美美饱腹一餐后,如往常一般夜读至亥时便觉浓浓倦意袭来。

侧身躺下,盖上被褥,姜元初刚好看到了窗外的漫天星辰。

正是此人与天相接之际,方觉天地无边广阔,仿佛他此时卧于一片镜湖上的孤舟之中。

刚闭上眼,好似虚空之中有只传说中的凶兽饕餮一般,张开血盆大口将他吸了进去,他恍恍惚惚,不知自己到了何方。

只见此地现出一道流银般的白光,万事万物包括时间似乎全部消失停滞,只有虚空中的亮光,永恒闪耀,这时候,他的身躯消失了,与这道亮光融为了一体。

姜元初只觉在此景象之中,他挣脱了什么束缚,无比自由喜悦,好似一只搁浅的鱼儿经历万般险阻又回到了水中,但其中种种玄妙,又难以言尽。

下一刻,姜元初仿佛听到有一个声音在唤他。

而这个念头刚刚升起,他便发觉自己已经醒了。

一睁眼便见雾中挂着一轮红日,房间里透着一股清冷之气。

他揉了揉眼,才发现他昨日背回来的老者不知道什么时候寻了过来,正坐在自己床边意味深长笑着。

“日上枝头还不醒,小友这般大了莫非还恋床乎?”

姜元初摇摇头,只觉脑中一片清明,似与刚才的梦有关,他回味着刚才所见到的梦,良久后道:“只是做了一个梦。”

老者“哦”了一声,连忙打趣道:“那…小友是梦到小美人了,不舍离去?不然怎么这般如痴如醉?看来是老夫搅扰了小友的美事,我这就走。”

“并非如此。”姜元初摇头。

说来,这梦他已做过数次,皆在平常睡卧之际发生。

但直觉告诉他这个梦确有奇异之处,似乎与他的天生禀赋有关。

他五岁那年便发现了,他读书只需稍稍一览,便可将书中文字尽数记在心中,除非三年五载不去回想,不然根本不会遗忘。

平时只要心念稍稍一动,便好似书就捧在手中一般,如此时刻揣摩书中句读之意,才有后来所谓的神童之称。

再后来家中变故之后他也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也便越发收敛起来了。

姜元初起身穿衣,烧火做饭。

之后又进山把背篓拿了回来,将浸湿的柴平铺在地上,自己则坐在屋檐下里温习昨日功课。

只是时不时又回想起了刚才那个奇异的梦。

他看着老者在院子里散步,像是想到了什么,将书放下,忽然起身郑重问道:“老丈你年长我许多,又行走四方,必定见多识广,知晓颇多奇事,不知可解我惑否?”

老者见姜元初此番颇为认真,也收起了玩笑的心思,道:“老夫尽力而为。”

姜元初将这梦和自己的疑惑托出,老者听完摇着食指,眯眼笑道:

“此乃神入虚室也,若是此梦不绝,小友继续下去,说不定还能见到一轮圆如明月的性光。”

姜元初思索了一下问道:“未曾听闻,不知这神入虚室该和性光作何解释?”

“此话便说来话长了,我先问你几个问题。”

“老丈但说无妨。”

“何谓经?该如何读经?”

这个问题从小到大的先生不知问过他多少遍,姜元初心中有数,于是不慌不忙回道:“经者,恒也。我辈读《易》知阴阳消长之理,天地间从始至终一直在改变,但自有其不变之理,持经达变,方是正道。”

“你既然说到《易》,那其中精妙你觉得如今自己得了几分?”

“易经难精,我也只是懂得点阴阳五行的皮毛。”

“数千年前,百家争鸣,贤人辈出,传世之经层出不穷,这些经典为何几乎在同一时间出世?”

“这……”

姜元初觉得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一说,万事万物背后都有其道理,他不知道,并不代表这个道理不存在。

老者见姜元初一副沉思之态,又在院子里开始四处走了起来,走着走着来到了姜元初屋前的松树旁,轻轻一按,露水尽数抖落下来。

“昔年天竺国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为何后人东施效颦,日日枯坐,却悟不出半分深奥的道理?”

“这……”姜元初闻言一阵脸红。

他想起了前年的一件事情,当初一个肥头大耳的游方道士来镇上募集香火修缮道观,顺便教大家打坐,说是如此行功,日日不倦,便可成仙。

他虽不是特别相信,但远远观之还是将其动作记得分毫不差,回到家如那位道士一般打坐,一连几天下来,却并没有感受到什么奇异的地方,反倒是每次不到一炷香腿便麻了,心神哪里还专注得下去,更别说去思考什么问题了。

后来听闻宜州城中有个假道士招摇撞骗到刺史府中了,被人当场识破,抓进了大牢。

模样正与这位他见过的游方道士无出一二。

消息传来镇上,街坊邻居们方知捐的香火钱都进了这个假道士的肚子里了。

老者继续道:

“我观小友甚是聪慧,若是予你寿数百年,行遍五湖四海,观遍星辰天象,览尽人世浮尘,从无到有,穷尽毕生之力可能写出一本传世之经来?”

姜元初沉默摇头叹气:“老丈夸赞,只是百年太短,远做不到这些。”

如今之际,年过古稀已经算得上长寿之人,但如果想做到老者口中的任何一件事,纵是期颐之年,也是难如登天,更别提作经传世了。

这些各家祖师是如何以不过古稀之年作经传世的?

难道真的是他们这些后人比不上先贤的聪明才智吗?

姜元初眉头皱得越发紧了,但还是否定了这个答案。

过了一会儿,老者开始在一旁笑着提示,口气如同一位考校后辈的长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牍,见天道。”

姜元初自然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只是越说越觉疑惑。

“这是如何做到的?”

“为何这些圣人只是坐着便能知晓天下的道理吗?”

“难不成道理能如潮水一般向自己涌来吗?”

姜元初得出了一个自己都不愿相信的答案,可这是太上之言,经中所载,怎会有错?

只得望向老者,抱拳躬身问:

“请老丈指点迷津。”

古松之下。

老者笑而不语,侧身,食指在一根枝条上轻轻敲击着,便有阳光穿过层层松针叶缝照在他的脸上。

少年恍惚间仿佛看见了一尊霞光万丈的巨大神灵,立在云端之上,正低垂着头颅慈眉善目地看着自己。

神灵的声音很轻,好似其身边缠绕的云彩,却又极端震耳发聩,直击内心。

“一朝悟道见真我,昔日枷锁尽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