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
双抢一过,田里的农活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英子妈依然每天要到有水井的邻居家,厚着脸皮去挑水用,毕竟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艰巨任务。
偶尔,这项任务也会让立军去执行。立军虽不情愿,但也是没有办法推辞的。
刚上初中的他,个子已经开始拔高。在学校生活,英子大伯每个月都会给他汇五块钱,当做零用。
立军两个周末回一趟家,去学校的时候,英子妈怕他没钱花,又会给他两到三块钱。可谁又知道,这钱,英子妈是从哪里借来的。
儿子正是长身体的年纪,看上去瘦瘦弱弱的,让人心疼。可别营养不良,以后长不高,会影响发育的。
农忙时节已经过去了,想到小英子的学费还没有着落。
又想着入秋了,该给立军准备两条新裤子。虽然学校有分发校服,可男孩子长得快,又喜欢运动,衣裳容易磨损,尤其是裤子。
而且再过一阵子,入了秋,天气转凉,校服也不足以御寒了。
这两天,听说外地老板来梅子村,开始收细竹子了。一斤五分钱,收购价还可以,比去年涨了两分钱。
英子妈心动了,她想:“每天去砍山上的细竹子卖,哪怕只收十天半个月,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于是,英子妈一大早就去了街上的收购站,还没走到那里,远远就看到几辆大卡车停在路边。
“明天早上开始收细竹子,每斤五分钱,五十斤起收,当场现金结账,概不赊欠,这次大概需要收几万斤,具体嘛看实际情况。”
被村民们团团围住的外地来的大老板,抽着烟铿锵有力的说着。
得了确切消息的村民们慢慢散去了,英子妈也赶紧回到家里,开始准备明天上山砍细竹子的物品。
柴刀要先磨好,麻绳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手套必须带的,不然手掌磨破了,影响速度。对了,还有解放鞋,毛巾,水壶。。。
当天晚上,英子妈就交代兄妹俩在家做事:
“早上早点起,记得喂猪,猪食我出门前会放下去煮。喂猪的时候,温度不能太烫,两大勺猪食掺半桶水,要搅拌均匀。”
“温度也不能凉了,不然猪会拉肚子,还有记得再放半大勺糠,放一汤匙盐巴,这样,猪爱吃。”
今年初,英子妈和对面农户,英子家的本家大哥国茂借了二十块,和养猪户元根半买半赊了两头小猪崽。
就期盼着好好养大,过年的时候,孩子们不但能好好吃上几顿新鲜的猪肉,改善伙食。也能有余钱还点账,还可以给一家人买两件新衣裳。
孩子们长得快,再不添置衣裳,真的不行,小英子穿的衣裳,基本都是英子妈用自己的旧衣服改的。
家里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那是当时结婚必备的时髦的三大件之一。在英子妈的细心呵护下,崭新如初。
那辆凤凰牌自行车,早就被英子爸骑走了,梅花牌女式手表估计也被英子爸拿去卖了。
为了这台缝纫机,英子妈学了两个月裁缝。心灵手巧的她,偶尔会自己裁剪布料,给孩子们做件衣裳。
“立军,你是哥哥,力气大一点。水缸里没水了,你要去挑。挑不起一担,你就少挑一点,装小半桶,多挑几趟。”
“英子,你在家烧火做饭,屋后菜地里有青菜,去摘来煮。猪油在碗柜的坛子里,拿出来的时候,小心点,别手滑,打烂了。”
虽然两兄妹也不是第一次做家务,但是英子妈还是不放心,千叮万嘱后,这才匆匆忙忙离开,去上山砍细竹子了。
新鲜的细竹子有水分,重量不轻。加上山路陡峭,不易行走。
而且路途遥远,需要极大的耐力和脚力,一般成年壮汉能挑的极限也不过百斤。
英子妈紧赶慢赶的,等挑着扎扎实实两捆细竹子到了收购站,已经是晌午时分了。
排着队等待过秤,这当儿,也顺带歇口气。她满头大汗,脸色绯红,头发凌乱。
她打开军用水壶,仰头灌了几大口茶水,水壶不一会就见了底。
“70斤。”
“65.6斤”
上秤员报着数,边上的记数员也随着在一本厚厚本子上写了下去,那上面已经密密麻麻的记满了数字。
“112斤”
“哇!”“啧啧!”人群听到这个数字,顿时爆发出一阵惊叹。
不一会儿,就看到一个年轻男子赤膊着上身,肩上搭一件脏了的军绿色短袖衫从人群里穿插了出来,那体格,一看就是当过兵的人。原来是今年初,刚刚复员的建国。
建国在众人的羡慕的目光里,称赞声音里,昂首阔步的离去了。
轮到英子妈的时候,后面没有几个人了。
她看着上秤人员把两捆细竹子上秤,然后凑近前,仔细看秤上的数字。
“65斤”。
上秤员报着数。接着,英子妈拿着记数员给的小票,到旁边的办公室里,领了钱,一共三块二毛五分。
拿到钱,英子妈一下子都觉得不累了,这比种粮食来钱快,种田得多久才能看见收入啊!
她心满意足的赶回了家,下午还得再跑一趟呢。
就这样,一个暑期,英子妈除了去田地里干农活之外,闲暇时间都在打零工赚钱。
砍细竹子,帮人家收割烟叶。有人修房子就去做小工,挑泥浆或者筛沙子。。。
等到九月份开学前,英子妈一共得了三百一十五块六毛钱的收入。
深夜,孩子们都睡了。她一个人,坐在床边的书桌前,数着这些钱,数了又数,摸了又摸。
白色的日光灯从头上打下光来,直直照在这笔巨款上。对于英子妈来说,她已经很久,没有得到过这么多钱了。
她沉醉了一会儿,从书桌中间抽屉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笔记本中间夹着一只用了一半的铅笔,笔头有点秃,该削了。
本子封面印着毛主席的肖像,下面有一行字:
“毛主席万岁。”
她慢慢打开笔记本,拿起铅笔。笔记本已经记了一大半,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欠了别人的账,还有不少在数字上划了的横线,那是已经还清的了。
肉虽然很久才吃上一回,可也不能不吃。没钱就赊,有钱了就给。
“十块肉钱,两块补锅钱,四十八块猪崽钱,八块八毛文具钱,四十五块立军生活费,五块鞋钱,二十二块五毛三分酱油,盐巴,白糖,肥皂。。。”
“肥料钱六十六块,草纸,卫生纸七块钱,上次小英子的学费二十八块钱。。。”
等算完了账,差不多三百块的收入,现在在手里没多少了,英子妈把余钱数了又数,还剩六十四块六毛两分钱。
英子妈叹了口气,思忖着,看看哪些账能拖的就拖一下,等几天把粮食拉去收购站卖了些,有了钱,再给补上。
这样扣出来七七八八,就还有一百五十块了。
九月份开学了,立军去学校前,英子妈花了二十五块,给他在裁缝店提前做了两条厚一点的长裤,还给他塞了五块钱,让立军在学校期间,要是饿了,买点吃的。
小英子就不做秋天的衣裳了,等过年再做,眼下要先把学费交上才是最重要的。
三年级学费要三十二块钱,还要买文具,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想想英子妈就头疼得很。
开学后,立军走了,小英子上学了。家务活又落到英子妈身上,她又没有什么空闲时间去打零工了。
好在早稻的价格涨了一点,趁着没事,英子妈赶紧挑着晒干的稻谷去收购站卖了两百斤,得了差不多一百块钱。
这样英子妈身上总共就有将近两百块钱。这些钱,英子妈计划着存起来。往后用钱的地方还很多。
欠的账不多了,秋后若是收成好,加上年底卖猪的钱,把账清了,一家子也能过一个好年了。
“若是有余钱,还能想办法打一口水井呢。”英子妈感觉希望好像一下子就明朗了起来。